張智
“課至平則無趣”。一堂好課,不僅要有好的教學方法,更需要好的課堂導入。成功的導入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催化劑。一堂課如果導入得好,就能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潑,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一定要重視導入的策略。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筆者在實施英語課堂教學中總結出以下幾種有效的導入方法。
一、多種媒體導入
1. 實物導入。以實物進行教學,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引起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如講單詞時,有一個詞yoyo,是一種玩具,我便直接拿了一個到課堂上,學生們紛紛要求玩,很快他們不但掌握了單詞,還掌握了本課的句式:Can you play with a yoyo? Yes, its easy / No, its hard.
2. 圖片﹑簡筆畫導入。圖片色彩鮮艷,表現力強,能瞬間吸引學生的眼球;簡筆畫寥寥幾筆,栩栩如生的事物便躍然紙上,富有神奇的魔力。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比較新奇的東西,如sandwich, hamburger, hot dog, fish and chips等,一張圖片,勝過語言萬千。在講授單詞時,輕松幾筆,cat, tree, fish等便躍然于黑板之上,學生學起來輕松愉快。圖片﹑簡筆畫導入,可省去許多口舌工夫,有助于理解和記憶,給課堂增添了生動活潑的氣氛,讓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接受知識。
3. 音樂﹑歌曲導入。音樂﹑歌曲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在教學中用它們導入新課,創設情境,能讓學生感到親切、愉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化,樹立學習信心,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學習新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例如,在講季節時,我用一首歌Rain, rain, go away導入新課,頓時激起了學生對季節的美好想象;在講sports時,課前我給學生播放了瑞奇?馬丁演唱的The cup of the world,學生們都精神抖擻,躍躍欲試。
4. 詩歌朗誦導入。Rhythm, chant節奏明快,深受學生歡迎,是一種很好的導入方式。例如,學習指示代詞時,可讓學生誦讀:This is near, that is far;This is my ear, that is your star. I have these, you have those;These are my knees, those are your toes. This, that, these, those, near, far, now we know.很快學生在朗朗的誦讀聲中愉悅地進入了學習狀態。
5. 電影﹑電視導入。電視﹑電影或教學片可以創設一種可視語境,它聲像結合,圖文并茂,信息量大,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給人的印象深刻,更易激發學生的興趣。用這種可視語境的特殊表現手段導入新課,可以使動態的畫面場景直觀形象地映入學生眼簾,極大地強化和豐富理解與記憶,為語言交際創造良好條件。例如,在講電影時,有一個對話是關于《指環王》的,于是我截取了其中一段精彩片段在課前播放作為導入,同時再配上它優美的主題曲,完全征服了學生,不想讓他們發言都難。
二、學生式導入
1. 自由談話導入。可以讓學生個人﹑兩人小組以值日報告﹑對話或競賽的方式進行,內容可以是名人名言、天氣、日期、學生的日常活動,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講what time時,我安排了一個學生說諺語“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讓大家猜,以此來導入新課。
適時利用學生的演講導入新課,會讓他們有新鮮感,更容易接受課上內容。
2. 課本劇表演導入。教師可事先將課文改編成簡單易懂的劇本,再由學生進行排練。如在講看病時,上課前我先讓四位學生表演看病的情景,再從學生的表演中逐漸地導入新課。此法效果良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3. 笑話和故事導入。中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愛聽、愛讀有趣的故事。英語中的笑話和故事中又有很多閃爍著智慧火花,給人以深刻的啟迪。用它們來導入新課,可以達到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聽課情緒的效果。
4. 游戲式導入。游戲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以游戲作為課堂導入,不僅能使課堂氣氛活躍,而且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狀態。做游戲是課堂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方法,也最受學生的歡迎,我們經常做的游戲有Passing game, Guessing game, Bingo, Touch your knees等。
5. 討論式導入。討論式導入就是教師課前給學生一個或幾個特定的話題,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以此來導入新課。雖然有時課堂會稍嫌吵鬧,但它可以在短時間內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不過應注意限定學生討論的范圍。例如,在講海南時,課前我給他們設定旅游的話題,又給了他們四個可供選擇的地方(北京﹑上海﹑大連﹑海南),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很自然地在聽取學生的討論結果中進入了本課內容。如此學生畫龍,教師點睛,共同協作,便順利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教師式導入
1. 提問式導入。教師應有意識地選擇與新知識有內在聯系的已學過的知識,以“連珠炮式的提問”、“突如其來的提問”等形式,使學生回憶學過的知識,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在講過去時前,可以從提問現在時入手。
2. 介紹背景知識導入。有些課文內容與英美國家的生活、風土人情、待人接物的習慣有關,教師可在課前加以介紹。例如,在講Thanksgiving Day時,介紹感恩節的來歷;在講商業巨子比爾?蓋茨時,給學生講一些他的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
3. 懸念導入。即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故意設疑,制造懸念,引發學生追根溯源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恰當的懸念是一種興奮劑。如果所設疑問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就能使學生圍繞所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教學就能順利進行,課堂效率就能得到提高。例如,在講時間時,我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問學生:Whats this?學生可能回答:Its a circle. Its a plate. Its a playground等。接著我又在圓內畫一個小圓點,再問學生,此時他們會回答:Its a face. Its a cake等。最后,我在圓內畫上長、短針或是標上數字,這時學生便馬上領悟Its a clock,從而就可以引出新的句型:What time is it?
總之,以上所提到的幾種導入法可以幫助我們渲染外語學習的氛圍,把單調乏味的教學工作變得生動活潑,為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氣氛中進行語言習得和操練創造條件,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而好學。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更易帶來疲勞。”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課文選擇使用不同的導入方式,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喜歡學習英語,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