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先平
摘 要:學生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但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思想品德課在小學課程體系中地位偏弱,學生學習的主觀愿望還不強烈,因此,改變教學方式方法,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內心情感的共鳴是當前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本文從六個方面談了如何加強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優良道德品質進行了深入細致闡述,具有較高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字:思想;品德;教育;教學
學生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是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情操和優良個性品質的主渠道。因此,思想品德課在小學課程體系中應該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和家長往往注重的是語文、數學等應試科目的學習,對思想品德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不夠高,所以,改變傳統教育模式,更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最大限度提升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效果,是勢在必行的。根據我從教幾十年小學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的經驗來看,我認為要上好思想品德課,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案例教學、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我認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我們教師首先要做到的。興趣來源于求知欲望,而傳統的說教式的、硬灌式、注入式教學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差,許多“大”道理難以深入人心,并且顯得枯燥無味,所以,適當的多搜集一些相關知識的案例,把要講的道理融入案例中,讓學生圍繞案例開展討論和探究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我在講《我心中的老師》時,給學生播放了身邊的老師先進模范事跡的視頻,讓他們談談觀后感,分析視頻中老師任務的典型性格和優良品質,開展討論、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踴躍參加,課堂氣氛空前熱烈,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同時,老師的優良品質對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二、學以致用,回歸生活
思想品德課其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并提升他們對社會的認知能力。所以,我們要根據教材,但不能拘泥教材,要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把思想品德課知識貫穿到學生生活實際中去。例如在講尊重、禮貌、樂于助人等概念術語時,要結合實際,給學生講講如何尊重老師、孝敬父母、幫助他人等,并布置一定的實踐作業。例如,主動給老師打招呼,課堂坐姿端正、主動回答老師問題,幫助學習困難學生學習,幫父母做點適當家務等等,將課程中要求的優良品質內化到學生長期的生活、學習實踐中去,讓學生學以致用,用有所獲。這樣,學生有了良好的養成習慣和道德習慣,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實現。
三、講求藝術,增進效果
上課是一門藝術,同一個內容,不同的老師上課效果是不一樣的,關鍵在于教師個人是否講求教學藝術。例如,老師的語言是否幽默詼諧、是否生動有趣,教學進度是否符合學生認知水平,選材是否恰如其分、緊扣主題,老師對中心議題設置的問題是否難以適當、層層深入等等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有過硬教學基本功前提下,在課程設計環節要多下功夫,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各種預設。同時,教師要運用課堂教學機智,對學生臨場出現的涉及思想品德的不良問題,開展實時幫助和引導,往往能使課程主旨自然延伸,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力求實效,注重生成
思想品德課,重在解決學生問題。其課程主題,可以不局限于課程章節順序,更應該根據班級實時發生的情況,確定教育主題。例如班上有人打架斗毆,我們可以開展遵紀守法、做文明學生主題教育,母親節到了,我們可以開展孝道文化教育,利用清明節到烈士紀念館掃墓機會,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班級衛生搞得差,開展愛護環境衛生教育等。這樣,將思想品德課與班級管理相結合,將課內知識與課外行為相對比,講求課程主題的生成性,一定會增強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學生更易產生情感共鳴。
五、注重實踐,深化認識
思想品德課涉及的社會知識,五花八門,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生認知能力較差,所以,我們不妨將社會作為大課堂,帶領學生接觸社會、融入社會、認識社會。比如,我在講述《保護環境》一課時,給學生布置了作業,讓他們通過實地查看、網絡搜索等方式,記錄身邊環境情況,并對之進行個人評判,提出整改措施,然后將調查總結情況在班級進行交流,在交流中,老師適當進行引導、總結,這樣,學生通過實踐,認識了環境對我們生活學習會帶來什么影響,從而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組織學生收看電視新聞,關心國內外大事,老師適當的給這些新聞進行一些點評,認識我們國家面臨的嚴峻形勢,并帶領他們參觀烈士紀念館,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讓他們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進而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增強了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讓學生融入社會,是了解社會知識的重要途徑和教學方法。
六、資源整合,促進教學
一是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和視覺,將一些理性知識感性化,抽象知識案例化,善于設置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二是要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在小學階段,思想品德課不是考試學科,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對這門課的主觀學習愿望往往難以調動,此時,我們不妨抽取一些語文課文中相關人物及故事情節作為授課素材,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道德意義,這既有利于思想品德課學科教學,也有利于應試科目的學習,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自然會有所提高。三是要與校內外資源整合。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不僅僅是擔任思想品德課的老師的事,還與其他科任老師、班主任、學校領導及家長息息相關。所以,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而應該走向課外,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學生形成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良好行為習慣才能有效建立,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才能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