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永智?朱威?趙洪巖
摘 要:隨著工程施工工藝、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已經不能滿足培養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而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培養與崗位能力相適應的全面人才,因此,,必須進行教學改革,為了滿足需要,我們專業本著一切結合實際的方針,以培養“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的專業人才為目的,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關鍵詞: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
一、課程體系改革
1.課程體系改革要變原有單一的學科式教育為項目式的課程教育
學科式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因科目多而加劇教學學時的膨脹而擠占實踐教學的時間,還會造成不必要的“過渡學習”的浪費。割斷了學科的聯系,難以形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綜合能力,造成“學而無用”。而工程專業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員能夠順利完成崗位中的各項任務,而任務的完成,往往不是一門單獨的學科知識所能支持的。因此可將相關學科適當綜合化,既發揮學科課程的特長,又克服了原有單科分段的弊端。項目式的課程模塊化可實現課程結構的柔性化。構建應用性、實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培養更多應用型和創造型人才,適應課程體系的要求。
2.課程體系改革要以崗位任職能力為需求突出特色設置課程體系
(1)課程設置可采用模塊式結構。專業設置一個共同的教學計劃,學員通過學習某一專業方向的課程模塊來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
(2)課程設置要緊扣專業培養目標,滿足行業崗位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課程能滿足行業多崗位轉換甚至崗位工作內涵變化、發展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課程能使學員具有知識內化、遷移和繼續學習的基本能力。
(3)采取“學習一操作一學習”的方式提高學員實踐操作能力,重視實踐課程體系,保證理論和實驗課教學學時兩者之比約為1:1。實踐課程體系要求學員達到三個目標:一是通過實踐,學員能鞏固理論知識;二是通過實踐,培養學員的實際動手;三是通過實際操作實踐,學員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4)課程設置要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例如,課程設置要切實保證“雙證書”制度,學員不僅要完成理論學習,至少還要取得一門職業技能鑒定資格證。總的來說就是要變偏重理論講授為注重實際任職操作。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課程體系應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能力訓練為軸心。因此,我們重點在于教會專業的學員如何實踐。
3.課程體系改革要變偏重經驗積累為注重前瞻
(1)課程建設注重前瞻性并不是要學員放棄經驗的積累,兩者是相輔相成,共同存在
的。
(2)課程內容要逐漸與施工崗位的流程接軌,內容要涵蓋崗位操作的主要知識點。同時要解決課程內容不斷豐富與學時日益縮減的矛盾。針對專業發展趨勢以及施工崗位對專業人才的要求,遵循教學和學科發展規律,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知識能力與素質、先進技術與常規工藝、課程體系的系統性與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課程內部優化與培養目標的整體優化、改革方案的前瞻性與可行性等辯證關系。結合我專業的實際情況,全面推進專業課程的改革。
4.新課程體系的優點
新課程體系的構建還應考慮降低教學成本,分析課程體系建立所需的教學硬、軟件環境,一切著眼于提高學員的任職能力和綜合素質。結合以上因素,新課程體系有以下優點:
(1)新課程體系體現了“能力本位觀”課程論的教育指導思想,適應施工崗位綜合能力的需要。
(2)新課程體系注重工程專業教學和施工崗位緊密結合,將課堂教學與施工崗位緊密聯系起來。
(3)新課程體系注重強化實踐性,以崗位需要為重點內容,引導學員自覺進行崗前訓練,以適應崗位的實際需求。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教學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理論教學方法也應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專業和教育對象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要求教員根據課程設計靈活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技能比武教學法、項目開發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現場情景教學法、問題牽引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個別科目也融入了任務法。
1.充分運用任職技能教學力推任務驅動和項目開發相結合的復合教學法推動教學改革
專業任職技能課教學與施工崗位需求相結合是我專業改革的重點,為實現教學目標,任職技能教學更注重實效性。因此,我們在技能教學過程中可運用的是新的行為導向教學方法,即將任務驅動和項目開發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法,它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書本知識教育,它擺脫書本、課堂的制約,通過學員分組、合作,在教員指導下共同實施某個項目,小組成員團結、協作,師生關系發生根本的變化,教員是指導者、協調者,整個教學活動學員都處于積極參與狀態。在將課程分類成模塊后,在實訓基地將每個模塊開發成一個項目,再將項目劃分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任務,在平時教學中完成各個任務,最后整合成一個完整項目,好的項目也運用反推法完成,效果顯著。學員通過整體項目學習后,不僅激發了學習積極性,也培養了學員的動手能力、合作、創新意識,而且還實現了理論實踐的有機結合,營造濃厚的崗位氛圍,效果顯著。
2.充分運用技能比武教學手段推動教學改革
通過學員比武競賽,發現和培植一批好學苗,以點帶面,加快全校學員技能水平的提升。真正實現以賽帶學、以賽帶培、以賽帶訓,引導學員創新式學習,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
3.充分運用現場情境教學法推動教學改革
首先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將綜合訓練基地搬進課堂,然后再將課堂移到綜合訓練基地。這樣反復練習,學員基本達到了施工崗位的要求。
4.充分運用案例式教學方法推動教學改革
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研究,達到為今后技能做準備的目的。在分析過程中,學習者自己提出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手段,從而培養學員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完善配套課程教學資源
1.編寫系列配套教材
根據“教、學、訓、考”一體化要求,把教材的編寫重點從以知識為本位的模式轉到以能力為本位的模式,按照培養目標與要求→專業課→專業基礎課→文化基礎課的程序,制定教材建設規劃。一要按照新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創建以能力為中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文字教材、視聽教材及計算機輔助教材等。二要處理好理論與能力(技能)的關系,扭轉理論脫離實際、實踐技能弱的狀況,加強技能的培養,盡量縮短崗位適應期。三要選擇成熟的、穩定的以及學員可以接受的“四新”技術充實到課程教材中去,從工種實際和任職崗位能力要求出發,著眼應用選擇教材內容。既保證教材內容的相對穩定性,又反映其發展趨勢。
2.建設“一體化”教學訓練中心
集“教、學、訓、考”為一體的工程專業“一體化”教訓中心是課程改革必須配套的基礎條件,有利于提升教學訓練質量、效果、節約經費。教訓中心的建設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充分做好方案論證。根據新的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對現有的實驗、操作訓練的設備、工具進行整理維護。按照工種教學與訓練的實際需求,做好各要素的配套與平衡,二是功能完備。教訓中心的設備、功能與專業教學訓練要相匹配,適用、好用、夠用,而不是功能越多越好,要避免出現功能不實用、實際需要程度低的設備器材。三是探索管理模式。教訓中心不同于傳統觀念上的實驗室,其管理與運作也不能夠單純的按照教學場所或實驗場所進行,必須結合其使用功能,探索規范化的管理措施,確保教訓中心發揮作用,使課程改革能夠得以落實。
伴隨著院校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學內容改革也必將成為提升教育質量的永恒話題,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改革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教學的其他環節構成了相輔相成的整體,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所以教學改革也同樣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學改革不單是方法論自身的問題,而是需要牽動教育教學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