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鋒+甘曦
摘 要:該文簡介了公安縣鮮食葡萄產業的基本情況與質量安全的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葡萄產業;質量安全;對策;公安縣
中圖分類號 TS20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68-03
近年來,葡萄作為公安縣的特色農業產業,建基地、強科技、育名牌、揚特色,逐步形成了種植規模化、栽培設施化、品種優良化、營銷品牌化的發展格局。公安縣先后被列入國家星火富民工程667hm2無公害葡萄生產基地、中國葡萄科普示范基地、湖北省科技創新葡萄生產基地,在業界享有“江南吐魯番”美譽[1]。
1 葡萄產業基本情況
目前,公安縣葡萄種植規模已達到6.5萬hm2,涉及全縣13個鄉鎮、96個村、3萬多農戶,種植品種已達20個,葡萄總產量超過11萬t,總產值超過5億元,667m2平均純收益1萬元以上,葡萄產業的種植規模和產業效益逐年提高,并形成了“荊秋緣”、“荊楚天心眼”等葡萄品牌。
1.1 產業規模由小變大 傳統種植理念認為,葡萄的主產區集中在北方,南方由于高溫多濕,相對不宜種植。20世紀80年代,公安縣埠河鎮農民開始引種葡萄,通過不斷試驗摸索與技術創新,成功打破了“江南不宜種植葡萄”的傳言。全縣葡萄種植面積以年均0.8萬hm2的速度遞增,在面積增加的同時,葡萄種植逐步向規模區域化方向發展,重點產區埠河鎮種植面積達3.5萬hm2,全鎮60%的村大面積規模種植葡萄。
1.2 葡萄品種由少變多 近年來,我縣以農業部門為主體新引進了一批外觀好、品質高、耐貯運的維多利亞、香妃、紅地球、南玉等優質葡萄品種,種植面積近6 000hm2。種植的葡萄品種由原先的京亞“巨峰”系列葡萄改為現在的抗性好、顆粒大、品質適中“藤稔”葡萄。
1.3 產業效益由低變高 目前全縣引導發展避雨、大棚等葡萄設施栽培面積已達2萬hm2,占受益葡萄面積的60%。在生產技術上,大力推廣“雙向調控”、“雙禁栽培”、套袋技術、“三沼”綜合利用等一些提早、促優先進栽培技術,提高產量質量,較常規方式生產667m2平增收5 000多元[2]。
1.4 品牌影響由弱變強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加大宣傳推介和扶持力度,至今已連續4a舉辦“葡萄交易會”,提高公安縣葡萄產業的知名度。大力培植葡萄經紀人,目前全縣有300多名經紀人隊伍常年活躍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宣傳、推介、銷售公安葡萄。一些葡萄專業合作組織還采取代辦、聯營、自營等多種方式擴大市場銷售,促進葡萄的深購遠銷?,F在每年4~7月份葡萄銷售旺季時,僅埠河鎮每天就有100多臺5t的貨運車往外運銷[3]。
2 葡萄質量安全的監管做法及成效
2.1 培植“三品”農業,推行標準化生產 大力培植“三品”農業,進一步發揮“三品”農業的生產示范和帶動作用,截至目前,我縣獲綠色食品產品認證6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7個,已認定“三品”生產基地面積達到2.49萬hm2,其中無公害葡萄種植面積0.12萬hm2??h農業主管部門堅持標準化管理,大力打造綠色無公害葡萄。(1)統一優良品種。積極吸收國內先進的葡萄種植技術,建立統一的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引導農戶種植優良品種,形成早、中、晚熟品種齊全的葡萄種植體系。(2)統一技術管理。以各葡萄專業合作組織為載體,定期印發葡萄培育和管理技術要點,不定期地組織技術培訓,全面推廣無公害栽培技術、配方施肥與果實套袋等新型技術。(3)統一產品質量。嚴格執行國家制定的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標準,加快設施葡萄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對取得葡萄產品綠色、有機認證的單位或企業給予獎勵。
2.2 強化服務,落實標準化生產(1)通過利用科技下鄉、陽光工程培訓、公安電視臺等平臺對葡萄種植戶加強安全生產意識、投入品使用、不合格產品處理等方面進行宣傳培訓和技術服務。共分發印制《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問答》和《葡萄種植示范戶生產技術手冊》10萬余份,將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制定為簡明操作手冊,明白紙,讓農民看得懂、用得好,并制作電視節目專欄《農業園地》介紹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充分發揮農戶的主體作用,增強種植戶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自覺意識。(2)積極引導專業合作組織聯合建立協會,廣泛吸納農戶,逐步建立起“協會+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發揮專合組織在科技培訓、質量監督、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作用。2004年,以市金秋農業高新技術有限公司為載體,成立了荊州市葡萄產業協會,在此基礎上還組建了6個分會,并輻射周邊縣、市。通過大力提升種植戶的組織化和規?;粌H有利于提升標準化的實施水平,而且也有利于降低“三品一標”監管工作成本。(3)積極推廣無公害栽培技術,嚴格控制膨大劑、著色劑等農藥的使用,提供以農家肥為主的肥料,確保果品健康、優質和高產。
2.3 加強監管,規范生產行為(1)由農業執法機構對基地“投入品”市場進行監督檢查,重點是禁止高毒、高殘投入品進入基地生資市場,加強日常巡查和重點檢查,對違法行為進行嚴懲,鼓勵群眾提供信息,提高公眾參與度,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實現執法透明化。(2)對“三品”基地實行產地準出制度,加大例行檢測和監督抽檢力度。指導和監督生產基地建立農產品入市登記、質量查驗、購銷臺賬、產品檢測、信息公示、不合格農產品清退等制度,嚴把農產品產地準出關,通過對我縣4個認證葡萄產品3a來的連續抽檢,農藥殘留合格率均為100%。(3)建立企業內檢員制度,在“三品”企業全部設立企業內部檢查員,定期對內檢員培訓,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建立內檢員激勵機制,切實增強其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責任感。
2.4 強化市場監管,加強責任意識(1)成立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安排部署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層層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狀,縣級政府與各鄉鎮人民政府簽訂責任狀和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與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簽訂責任狀。(2)強化市場環節的監管,要求我縣綠色食品大型批發市場(楚豐農產品大型批發市場)和各大超市必須配備農藥殘留速測儀,使“三品一標”產品能及時檢驗,及時判定、及時處理”,避免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和安全事故發生,積極會同藥監等部門對農產品市場進行檢查,重大節假日隨時抽查。endprint
3 葡萄行業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
3.1 認證產品規模小,“三品”帶動能力不強 目前全縣共有各類葡萄專合組織20余家,但真正管理規范、實力較強、輻射帶動作用較大的不足5家。全縣多數葡萄專業合作組織內部運作管理機制不健全,導致葡萄種植戶各自為陣,沒有形成統一的種植技術操作流程。部分種植戶為了搶季節、增產量,違規使用催熟劑、膨大劑等農藥,給葡萄的質量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風險。
3.2 長效監管體系建設尚未形成,存在安全隱患(1)目前大部分鄉鎮還沒正式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已成立的鄉鎮監管力量配備明顯不足,普遍存在缺人員,缺手段,缺經費的困難,導致源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很難扎實開展。(2)葡萄“零散小”的種植方式使一部分零散的葡萄進入流通市場,處在日常監管范圍之外,成為管理的死角。(3)監管體系建設屬地管理責任有待進一步落實。縣鄉兩級農產品監管的工作定位,主要職能不是很清晰,縣級監管科室與其他業務部門的關系不是很明確,農業部門與其他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監管邊界不是很清楚。(4)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不完善。因種種原因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建設項目還未正式啟動,現主要以快速檢測設備為主,缺乏定量檢測設備,且檢測隊伍不穩定,檢測人員技術能力有待提高。(5)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滯后,嚴格推行市場準入制難度大。
4 對策與建議
4.1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提高信息化水平 強化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和市場主體法律責任,進一步明晰相關監管部門的職責,要加強縣、鄉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隊伍、條件、運行機制建設,鼓勵建設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點,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平臺。將基地、農資、檢驗檢測,遠程診斷等模塊納入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即時反應機制,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全面、有力、迅速、準確”。提高農業監管隊伍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
4.2 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嚴控源頭污染 嚴格執行產地環境標準,堅持對“三品一標”生產基地的土壤、周邊環境進行檢測和環境評價,對達不到標準的,要禁止建設”三品一標”基地,對已建成的生產基地,要通過建立和完善各項制度,不斷強化對基地環境的保護,同時強化對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對村鎮糞便、廢水及其他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和減少對基地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4.3 加強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強化監管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以實施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為契機,加強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建設,要堅持先培訓后上崗的原則,分層分類制定培訓規劃,建立人員培訓長效機制,鼓勵采用異地研修,集中辦班和現場實訓等方式,細化培訓專業,因地制宜開展培訓,切實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充分利用實施“特崗計劃”機遇,抓緊充實一批大中專生到鄉鎮監管服務機構工作,探索建立人員淘汰和工作流動機制,優化隊伍結構,不斷提升監管人員整體素質,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供技術保障。
4.4 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嚴格市場準入制度 應按照“有管理制度,有專門人員,有生產記錄,有質量檢測,有產品標識,開展質量安全追溯”要求,進一步擴大產地準出管理試點單位的范圍,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的建設,要求有條件的生產企業或合作社實現農產品追溯信息化聯網,同時加強市場中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控,優先允許獲得準出證明的農產品入市交易,對于沒有獲得準出證明的農產品入市(下轉72頁)(上接69頁)要實行嚴格的檢查驗收制度,建立進出貨臺賬以及檢測記錄等檔案,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4]。
4.5 嚴控質量標準,培育葡萄品牌 質量是產品的生命,品牌就是其質量與信譽的保證,建立葡萄生產、加工、貯藏、銷售全過程及操作環境和安全控制等方面的品牌質量標準體系,把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納入標準化管理,才有利于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和安全性。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從分級包裝入手,建立農產品產地追溯制度,推行農產品質量認證,建立農產品品牌和信譽,通過加強生產過程管理,實施快速檢測與化學分析檢測結合的一系列檢測手段,確保食品安全,建立嚴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規范農產品的生產與流通,保護農產品品牌形象[5]。
參考文獻
[1]荊州市人民政府.公安縣傾力打造湖北葡萄產業大縣[OL].http://www.jingzhou.gov.cn/article/slzl026003/50278.html.
[2]公安縣人民政府.我縣傾力打造湖北葡萄產業大縣[OL].http://www.gongan.gov.cn/jzgax/infodetail/?infoid=09149224-1e27-4548-a264-db59a0df143d&categoryNum=001002.
[3] 湖北省荊州市統計局.公安縣葡萄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OL].http://www.stats-hbjz.gov.cn/Html/tongjifenxi/111904716.html.
[4]占金榮,桂平雄,季衛英.浙江省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成效、問題與對策[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3(3):20-22.
[5]鄔元娟,李騰.山東省農產品品牌建設探討[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3(4):71-73.
(責編:張長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