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洲
摘 要:該文針對在農村逐漸形成并趨勢化的專業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興大規模統一機械化種植模式給植保工作中作物病蟲害防治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指出大面積單一化種植模式下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并提出了防治策略。
關鍵詞:農場化種植;病蟲害;發生特點;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80-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曾大大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有效提高農業產出的農業基本經營制度,在當今老齡化日趨嚴重,年輕勞動力日漸匱乏的中國農村[1],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東南部地區,已出現與生產力發展脫節現象。為了更加高效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發揮科技興農的作用,土地流轉政策應運而生。在單戶小面積土地流轉后,新興的專業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以及家庭農場等大規模統一機械化種植模式正逐漸取代,并成為大勢所趨[2-3]。然而,這一大面積單一化種植模式的應用,在獲得更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卻也給作物病蟲害防治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1 農場化種植模式下農作物種植的主要特點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產出率,農場化種植模式必須達到機械化、專業化、標準化、信息化、科技化,而這些都需要一個前提——規模化[2]。否則,小面積機械化、專業化的投入成本代價太高,不能獲得應有的經濟效益,不具有可行性。相對于傳統種植特點,單戶承包土地面積小,限制了大型機械的統一耕地、播種、噴藥施肥和收割等農事操作,不能實現規模化效益[3]帶來的整體效率提高,而農場化種植則很好的解決了這個難題。只有在規模化的基礎上,才能合理提高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實行統一專業化、標準化管理,實現農業機械化、現代化。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大面積農作物的田間統一,例如作物品種單一化,播期要求及采收時間協調,田間專業化管理一致等。
2 農場化種植模式下病蟲害的發生特點
農場化大規模單一種植模式在獲得大面積、高效率農事操作的同時,也給田間病蟲害的發生流行帶來了新特點。相對于傳統的小面積種植,該種植模式下病蟲害的發生及危害特點具有極端性,要么無明顯災害影響,要么就是病蟲害大暴發。由于田間大面積品種較單一化,失去了作物多樣性對病蟲害的天然屏障作用,加之同一品種作物對病害的抗性基本一致,一旦局部感染病害,病原菌在適宜的條件下將迅速侵染整個耕作區。一些土傳病害如油菜根腫病[4]、小麥全蝕病[5]等,在大型農機具如旋耕機、播種插秧機、大型聯合收割機的使用中,很容易將病原菌帶傳到其他區域,造成連片感染。蟲害也是如此,蟲源會不斷向相同作物區域聚集并快速繁殖,一旦田間病蟲害監測不夠及時,防控措施不能有效實施,其危害將是連片性、毀滅性的,帶來的損失也將較往常更加嚴重的。
傳統種植之所以不會出現以上這種問題,是因為不同農作物病蟲害病源和蟲源都是有區別的,僅有少數會出現共同寄主或共同采食對象,而且同一作物不同品種對某一病害的抗性程度也是有差異的[6-8]。以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油菜為例,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曲病、惡苗病等,蟲害以稻飛虱[9]、二化螟等為主;小麥病害主要有赤霉病[10]、白粉病[11]、銹病等,蟲害以蚜蟲、吸漿蟲危害為主;油菜目前報道最多的是菌核病[12]和根腫病[14]等。各種糧食作物的主要病蟲害的病原菌和蟲源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農事操作時段內,病原菌主要侵染的寄主和蟲源主要危害的作物也是有選擇性的。無論是水稻、小麥還是油菜的不同品種,對其主要病害甚至是蟲害抗性都是有差異的[6-9]。因此,同樣是一種作物,當遇到某一病害流行的時候田間的發病面積、發病率和病情嚴重度都是不均一的。
另外,在傳統種植模式中,由于單戶田塊面積小,種植選擇性靈活性大,種植作物的品種或種類多樣,借助作物對病蟲害的天然選擇性和抗性,相當于在病蟲害傳播過程中形成了天然阻隔。小型農機具的操作也不會同時大面積地毯式進行,切斷了土傳病害的田塊間大片傳播路徑,因而不利于病蟲害形成大的危害形勢,即使部分田塊受災,也不會造成大面積災害,降低了農業生產的風險。這些優點是農場化種植模式所不具有的。
3 農場化種植模式下病蟲害的防治策略
3.1 注重總體作物布局,實現品種多樣性 從作物種植區域全局把握,避免整個區域作物品種過度單一化,可以有計劃的選擇種植同一種作物的不同品種[13],利用作物品種和作物種類之間對病蟲害的選擇性和抗性差異性,減輕病蟲害的發生程度,規避農業風險。在同一種植區域上,有順序地在年度間輪換種植不同作物或復種組合,這樣能夠合理地利用土壤養分和水分,提高土壤肥力,避免病蟲害重復發生。
3.2 根據氣象數據準確分析并預測預報 農事決策影響面積大,因此每一個預測都要求更加準確。可以通過建立田間小型氣象觀測站,隨時監測了解田間氣象狀況。根據田間記錄的真實的氣象數據,利用計算機分析模擬建立適合當地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系統和模型[14-15],以期在當地病蟲害預測預報中發揮災害發生趨勢分析依據作用。建全病蟲害預測預報網絡,利用電話、郵件、短消息、微信等快速發布病蟲害預報。
3.3 利用科技手段,實時監測、診斷田間病蟲動態 農場化種植模式要求更加及時的進行田間巡視、監測,盡早發現小范圍病蟲害并采取措施,避免危害發生面積擴大。目前,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田間地頭攝像實時監測技術和以彩信等通訊技術為依托的病蟲害專家診斷系統[16],以及GIS(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技術都被運用到進行廣域面積的病蟲害監測[17],達到聲圖文相結合實時監測判斷田間病蟲害動態,及時提出診斷策略,指導采取準確防控措施的目的。
3.4 及時高效的做好防治工作 由于種植面積大,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病蟲害最佳防治時間較為緊張,例如小麥赤霉病、水稻稻曲病的防治主要集中于齊穗至揚花期的雨前時期[8,17],受天氣和花期的影響,防治可操作時間非常有限。傳統簡單人工背負式噴藥機具則無法及時進行全面的藥劑噴施,影響了防治時效。因此,就需要應用先進的農業施藥機具,才能滿足生產需要,例如已開始應用的彌霧機、煙霧機、航空植保器械[18-19],以及靜電噴霧技術、低量施藥和霧滴的防飄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自動混藥技術、氣力輔助噴霧技術、自動控制和“3S”技術等,以實現快速大面積噴藥[20]作業,抓住有利防治時期的目的。小范圍發現病蟲害時,應盡快完成局部控制,在用藥防治基礎上,盡量做到移除已感染的或有蟲害的作物,防止危害面積的進一步擴大。在選擇防治藥劑時,要選擇質量有保證且綠色環保的產品,否則會造成嚴重損失。另外,盡量避免長期使用同一種藥劑,有意識的進行更換或復配,防止病原物對某一種藥劑產生抗藥性。endprint
4 結語
農場化規模種植模式整體效益突出,不但節省了勞動力,也利于增加農業經濟效益,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針對病蟲害方面的新問題,只要在專業、科技指導的基礎上,前期做好總體規劃,中期能夠準確預測預報,及時有效地進行防控,后期機械化快速安全采收,大的風險是可以規避的。此外,如果在政府種糧補貼政策支持下積極購置相應的農業保險,即使遇到不可抗拒力量導致的農業損失,也可以保證農戶的生活正常。
參考文獻
[1]楊長福,張黎.我國農業人口老齡化對現代農業的影響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5):522-526.
[2]岳正華,楊建利.我國發展家庭農場的現狀和問題及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4):420-424.
[3]黃延廷.我國農地規模經營中家庭農場優勢的理論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1,5(27):81-84.
[4]胡瓊,鄭東穎,檀根甲,等.影響油菜根腫病發生流行的因子分析[J].植物保護,2014,40(3):157-160.
[5]畢秋艷,馬志強,韓秀英,等.5種種衣劑防治小麥主要土傳病害研究[J].植物保護,2014,40(4):171-176.
[6]張長青,楊文美,趙燕駒.青海省春小麥品種(系)對赤霉病的抗性鑒定[J].新疆農業科學,2005,42(3):175-177.
[7]夏景玉,錢雙八,李憲,等.水稻品種(組合)抗病(蟲)性及其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1994,22(3):246-247.
[8]侯小華,李友榮,周昆,等.湖南省審定的水稻品種白葉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析[J].雜交水稻,2012,27(1):75-78.
[9]劉華林,呂亮,張舒,等.水稻抗性品種對褐飛虱自然誘發抗性的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11):2230-2233.
[10]M.Mergoum,R.C.Frohberg,R.W.Stack.Breeding hard red spring wheat for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J].Wheat Production in Stressed Environment,2007:161-167.
[11]宋晶晶,曹遠銀,李天亞,等.小麥白粉病菌空中抱子量與氣象因子的關系及病害預測模型的建立[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13):2652-2655.
[12]費維新,李強生.14個甘藍型油菜品種對菌核病的抗性初報[J].植物保護科學,2007,23(1):254-257.
[13]劉定富.我國水稻超大規模種植品種分析[J].中國種業,2010,5:15-18.
[14]朱金良,陳躍,鐘雪明,等.油菜菌核病發生流行與氣象因素關系及預測模型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25):234-238.
[15]袁昌洪,劉文軍,王世華,等.小麥赤霉病流行程度的農業氣象動態預測模型[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204-206.
[16]郎需強,張觀山,劉林,等.基于MMS的農業病蟲害彩信專家診斷系統[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14,45(1):17-21.
[17]周元.基于GIS的小麥赤霉病氣象等級預報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氣象科技,2011,39(3):379-384.
[18]趙明宇,王英姿,邱立春,等.我國植保機械的使用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農機化,2004,3:37-38.
[19]林蔚紅,孫雪鋼,劉飛,等.我國農用航空植保發展現狀和趨勢[J].農業裝備技術,2014,40(1):6-9.
[20]鄭文鐘,應霞芳.我國植保機械和施藥技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機化研究,2008,5:219-221.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