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超
漢英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
——以沈從文小說《三三》的英譯文為例
◎孟 超
文化負載詞是文化中特有的詞組和習語,很難出現在另一種文化中。東西方傳統文化有巨大差異,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譯者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本文通過對沈從文《三三》英譯本的探討,總結其規律性。
《三三》 文化負載詞 翻譯研究
文化負載詞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缺少相應的認知環境,目的語讀者很難理解,因此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對譯者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描寫出原文語境,又要明白無誤地傳達給讀者。譯者在進行語言操作的時候,必須具有強烈的文化意識,在翻譯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差異很大的文本時,更應該明確這一點,這是翻譯成功的關鍵。本文以戴乃迭翻譯《三三》英譯本為例,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展開深入的探討。
1.文化負載詞的定義與分類
在涉及文化負載詞的分析之前,都有必要先給出文化負載詞的定義。文化負載詞,不僅指日常生活中具體使用的詞匯,還涉及了一些與文化、社會有關的意向。根據莫娜·貝克的觀點,“具體”文化詞匯定義如下:
源語可能表達目的語文化中完全不熟知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有一個是抽象還是具體的問題,它可能涉及宗教信仰、
社會習俗、食物種類等。這些概念通常被稱為“文化具體化”(21,我的翻譯)。
尤金·奈達,20世紀圣經翻譯的先驅,并且率先提出翻譯的動態對等理論,在翻譯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他對文化也進行了分類。在對《三三》的分析過程中,筆者選取了奈達對于文化的五類劃分,社會文化、物質文化、宗教文化、生態文化、風俗文化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本文。
2.翻譯文化負載詞的原因
語言是文化最本質、最重要的部分,文化對于語言的影響也是內在的、不可避免的。翻譯文化負載詞能夠很好地向目的語國家的讀者傳遞源語國家的社會文化、宗教文化、物質文化、生態文化和風俗文化。翻譯是在不同文化間的雙向交流活動,如果一個人沒有聽懂說者的意思,交流就失去了意義,這就是人們為什么需要翻譯,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從事翻譯的人員,為的就是交流要有意義。文化負載詞反映人們的思想與觀點,這些思想觀點確保人們能夠準確無誤地交流溝通。翻譯不僅僅是讓人們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進一步理解他們所接受的另一種文化。
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這從理論上替代了語言形式,因為在兩種語言與文化之間文學的翻譯需要更加復雜的轉換。在《翻譯、歷史和文化》一書中,蘇珊·巴內特和勒費弗爾指出文化差異意識可以被理解為“翻譯研究中的文化轉向”。
文化翻譯概念的形成是極其復雜與微妙的,文學文本是文化翻譯的最佳范例,翻譯是信息的轉換,而不是借助身份和相似性抽象出來的。在本質上,翻譯在文化交流上是施動的。這與當代的寫作是相呼應的。在《三三》里就有對下句的翻譯:
往下看,夾溪有無數山田,如堆積蒸糕。
對該句中“蒸糕”就進行了準確翻譯。在文化范疇里,有些東西很難闡述清楚,尤其是中國特有詞的翻譯,這里就涉及了文化負載詞“蒸糕”的翻譯,這種食物在西方國家并不多見,通過戴乃迭的翻譯,英語讀者了解了中國文化,倘若興趣被激發,他們會繼續研究中國,有利于中國文化傳播。
3.文化負載詞的可譯性
文化負載詞首先讓人們想到的問題是由于不同語言具有不同的特點,文化是否可譯。卡特福德指出源語文本的情景特點,源語中的情景很可能在目的語中出現完全缺失。然而,巴內特曾批評這種觀點:“卡特福德從不同的假設出發,因為他對語言與文化的動態本質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所以他的文化不可譯性概念就是不可行的。”
有時候源語言真是很難翻譯,但是我們可以運用某種形式來替代,譯者總是能夠找到某種方式來翻譯這些文化負載詞,這里譯者沒有完全按照原文翻譯,但是仍然傳達出原文意義,這就是譯者的技巧,也說明文化詞的可譯性。
戴乃迭根據源語詞匯在特定語境中的內涵、色彩和功能,成功地將沈從文的《三三》翻譯為英文,因此沈先生在母語為英語的國家中也享譽盛名,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將中國文化傳向了世界,可謂文化詞的翻譯在文化交流中功不可沒。
[1]陳君銘. 語義意義與漢語文化負載詞翻譯分析[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14,02:69-72.
[2]胡賽月,何漂飄. 關聯理論視角下的文化負載詞翻譯[J].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4,04:155-157.
[3]王麗慧. 文化等值視角下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63-65.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 姜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