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玉霞
[摘 要]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博物館界在文物展覽、陳列、保管等多個領域進行了全面研究,同時博物館的管理體制也被納入了研究的范圍。新時期下,社會各界對文物博物館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須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對文物博物館管理體制開展創新研究,文中提出了文物托管和博物館托管等創新管理措施,希望對我國文物博物館管理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文物博物館;管理體制;創新研究
引言
文物托管和博物館托管與文物博物館的管理工作緊密相連,這兩種新型的管理機制對提升小型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和文物價值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構建完善的文物博物館管理體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逐漸成為博物館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文中簡單論述了文物托管和博物館托管的含義,并對文物博物館管理體制的創新工作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討。
1.文物托管和博物館托管的含義
文物托管主要是針對民間文物,是指民間文物的所有者為了使文物受到更好的保護與博物館簽訂相關協議,將文物以免費的形式搬到博物館中進行管理和保護,文物的所有權依然屬于文物的所有者,但是負責保護文物的博物館可以對這些文物開展研究和展覽。
博物館托管主要是針對民營博物館和國家的小型博物館,是指上述兩種類型的博物館將管理工作委托給國家大型的博物館,而受委托的博物館要具備較強的文物管理能力并且可以承擔一定的管理風險,此類托管形式屬于有償管理,博物館托管改善了民營博物館和小型博物館的生存狀態和發展情況,對文物博物館事業長久、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2.文物博物館管理體制創新的思考
2.1對文物托管創新體制的思考
文物托管是一種對社會流散文物的登記、管理形式,為構建完善的社會流散文物管理體制奠定了基礎。近些年來,流散與社會各處的文物遭受到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如何通過建立文物等級制度來較為全面的掌握民間文物的保存現狀,并構建合理的流散文物保護管理體制來實現文物博物館事業的長久、穩定發展,成為當前文物管理部門面臨的重要難題。1992年我國頒布了文物保護法的實施細則,民間文物的等級工作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該法中明確規定:公民個人收藏的文物可以向當地的文物管理部門上報、等級,而文物管理部門和工作人員必須對公民上報的文物信息進行保密[1]。2002年國家針對文物事業提出和制定了加強民間文物管理的辦法,雖然這些法律的制定為全面掌握社會流散文物的保存現狀提供了可能,但是該規定屬于選擇性規定,不是強制性規定,而且之后國家也沒有出臺行之有效的民間文物登記制度和措施,導致民間文物登記工作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民間文物的收藏者很少到文物管理部門上報、等級,分析原因不難發現主要存在三點:首先,文物收藏家擔心自己的文物信息泄露,給文物和自身造成帶來安全隱患;其次,很多民間收藏者的文物都是出土文物,擔心這些出土的文物被查出之后收繳上去;最后,擔心國家對于文物的政策不穩定,會出現強行沒收或者執法人員與不法分子勾結,利用民間收藏家的文物謀求私利。而文物托管則完全可以避免上述三種情況的出現,因為文物搬進博物館內完全不用擔心文物的安全問題,而且當前國家針對民間善意得到的出土文物有特殊的規定,對已經過去的不法行為既往不咎,主要是因為過去的非凡收藏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國家也負有一定的責任,而且在進行文物托管的時候,收藏者的文物會得到博物館和相關部門承認,其具備文物的所有權。
2.2對博物館托管創新體制的思考
博物館托管是一種新的管理體制,并且充分發揮了國家大型博物館的管理優勢。博物館托管是在國家博物館的基礎上實施分管制和集團化管理制度,尤其是針對國家小型博物館而言,當建立了托管關系,小型博物館與國家大型博物館之間就形成了分管制關系,這樣原來國家需要撥款給小型博物館的經費轉給大型博物館,經過統一分配就更加科學、合理。而且小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還可以到大型博物館中進行學習,這對國家大型博物館和小型博物館的發展都有益處[2]。針對民間博物館而言,實行博物館托管可以得到與國家博物館同等的待遇,這也滿足了民營博物館代表一直爭取等級待遇。小型博物館和民營博物館托管給國家的大型博物館是一種垂直管理體系,強化了文物和博物館的安全和使用,尤其是極大的改善了縣級文物博物館中文物嚴重損毀的現象,為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建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3.結束語
隨著中國博物館事業的不斷壯大,業內對博物館的科學管理有了深刻的認識,而且伴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更多的博物館管理理論和實踐經驗將會被文物保護工作中,新世紀以來,中國博物館研究學者不斷開闊視野,對博物館管理的創新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文物托管和博物館托管的方法,為我國博物館管理體制的法制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指明了方向、貢獻了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國民.對文物博物館管理體制創新的思考[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3,40(01):6-10.
[2]曹洋.淺談文物托管、博物館托管的作用和意義[J].武漢文博,2012,11(0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