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曉軍+付強+劉家勝
[摘 要] “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山河破碎, 生靈涂炭,陷入危如朝露的局面。在愛國主義精神指引之下,面對敵強我弱、敵優我劣的不利條件,堅持抗戰長達14年之久,充分表現出了堅貞不屈、 忠貞報國的愛國氣節。我們牢記勇于獻身犧牲的抗聯精神,不忘烈士遺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東北抗聯;愛國主義;國防教育
2014年9月30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之際,中國迎來了首個“烈士紀念日”。此時此刻,我們不能忘記楊靖宇、趙尚志等為國捐軀的抗聯烈士。東北抗日聯軍在長達14年之久的艱苦抗爭中,凝結和培育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東北抗聯精神,它是抗聯將士們思想與行為的高度統一和完美結合,是共產主義信念與意志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與當時東北地區革命特點相結合而產生的寶貴結晶。
一、投身革命忠于祖國的愛國精神是抗聯精神的核心是國防教育的精髓
“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山河破碎,生靈涂炭,陷入危如朝露的局面。這一危急情形“像電火一樣燃燒了千百萬工農群眾的以至小資產階級的反帝熱情,使他們為了中國民族的自由與獨立而斗爭[1]405”。1931年冬至1937年,東北抗聯在愛國主義精神指引之下,面對敵強我弱、敵優我劣的不利條件,堅持抗戰長達14年之久,充分表現出了同仇敵愾、共同抗日的愛國熱情和堅貞不屈、忠貞報國的愛國氣節,為東北解放,為全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重溫東北抗聯精神是為不忘歷史,忠貞愛國。歷史表明,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想免遭亡滅種的命運,要想真正走向繁榮,自立于走向繁榮,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沒有強大的國防,而公民的憂患意識和國防觀念,則是建設強大國防的社會根基,仗可以百年不打,國不可一日無防。中國大學生肩負著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重任,因此,高校必須把國防教育放到特別重要的位置,通過國防教育,使每個大學生都能認清自己的歷史責任,增強其憂患意識,激發其愛國熱情,在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旗幟下,構建起中化民族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二、不畏艱險堅忍不拔的戰斗精神是抗聯精神的動力源泉是國防教育的基礎
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端殘酷的抗日斗爭環境中,堅持14年的游擊戰爭,誓死抗擊日本侵略者,其艱苦性和巨大的犧牲在全國抗戰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兵力方面,東北抗日聯軍最多時不過3萬余人;武器方面,抗聯軍隊使用長矛、大刀,還有部分陳舊槍支、彈藥多是從敵人手中奪來的,十分簡陋;物資供給方面,抗聯主要依靠自籌資金和群眾救濟,長期得不到外界援助,抗聯將士還經常因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給養斷絕而失去生命。而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受住極限考驗,前赴后繼,奮戰不息,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堅持抗戰,其動力正是來源于抗聯大無畏和頑強不息的戰斗精神。
不忘東北抗聯精神,有利于高校國防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高校國防教育涵蓋了素質教育所要求的大部分非智力因素,是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紀律、精神、生活等的一次全面的鍛煉過程。當前高校國防教育中的學生軍訓和理論課教學正是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最好方式。軍訓的實踐性,彌補了當前大學德育教學在實踐環節的缺陷,使大學生在軍事技能訓練中實際體驗作為軍人的甘苦與奉獻精神,體會到團隊精神的重要。
三、大義舍生勇于獻身的犧牲精神是抗聯精神的靈魂是國防教育的目的
東北抗日聯軍為了保衛祖國領土和主權完整而英勇斗爭,面對死亡大義凜然,甘愿拋頭顱,灑熱血。“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調集大量軍隊,在東北建立起嚴酷的統治體系,在軍事上,對抗聯不斷進行搜剿和圍攻;經濟上,進行嚴密封鎖,斷絕抗聯的外界聯系和衣食來源;而惡劣的自然環境,更加劇了抗日的艱苦性。抗聯人數少、訓練少、裝備差、給養困難,加之生存條件極端低劣,無數將士以視死如歸、英勇獻身的精神,堅持與數倍于己的敵人苦戰14年,為抵御日寇付出了最慘烈的代價及至最悲壯的犧牲,涌現出如小孤山十二烈士、“八女投江”等英雄事跡,許多著名愛國將領如楊靖宇、陳翰章、趙尚志等更是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2]22。幾百位抗聯烈士的英魂昭示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而每當戰爭硝煙散盡,最容易引起人們興趣的往往是安逸和享樂;最容易被淡化的往往是憂患意識和國防觀念,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得國防和軍隊建設。因此,我們必須牢記居安思危的古訓,始終不能忘記加強國防建設的重要性。
2014年適逢甲午海戰爆發120周年,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崇尚英雄則是一個民族崛起必須擁有的價值取向與自強情懷。我們牢記勇于獻身犧牲的抗聯精神,不忘烈士遺愿,對于培養公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央檔案館.由于工農紅軍沖破第三次“圍剿”及革命危機逐漸成熟而產生的黨的緊急任務:1931年9月20日中央決議案[G]//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7冊(1931年).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2]劉莉.張蔚華與東北抗聯精神[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9(11)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東北抗日聯軍精神在國防教育中的作用”(項目編號:12514106)
作者簡介:尚曉軍(1960年-)哈爾濱市生人,哈爾濱工程大學畢業,工作于黑龍江大學國防教育學院,研究方向:國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