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俊言+任平+孫志鵬
[摘 要]三江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引起整個系統長期而巨大的連鎖反應。大學生普遍存在“流動性”,如果大學生能對當地文化有較深層次的了解,對當地文化產生歸屬感并進而隨著自己的流動而傳揚出去,就會成為文化上的“蒲公英”使者,使更多的人了解三江地區,了解三江地區歷史文化,為三江地區的旅游開發和經濟投資做好輿論準備,進而引起經濟高速發展的“蝴蝶效應”。
[關鍵詞]大學生;歷史文化傳揚;“蝴蝶效應”;三江地區
三江地區,也稱三江平原,地處黑龍江省東北部,與俄羅斯遠東地區接壤,是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大水系沖擊而形成的平原。三江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它最原始居民是肅慎人,漢魏時期的主人是邑婁人,它更是滿清的發源地,女真人的故鄉,也是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北大倉”,有“東北小延安”之稱,更是中國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的故鄉。
“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引起整個系統長期而巨大的連鎖反應。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大學生對三江地區歷史文化的認知程度就是這個初始條件下的微小變化。如果大學生對三江地區歷史文化有所了解,并有極強的歸屬感,而且隨著自己的學習和工作軌跡而傳揚出去,不僅起到了宣傳作用,也會為三江地區未來的發展帶來機遇,即初始條件下的微小變化帶來的巨大連鎖反應。從這一點來說大學生就是三江地區未來發展的人才后備軍和潛在動力。
一、“蝴蝶效應”產生的原動力——大學生的流動性
“蝴蝶效應”的產生依賴的是大學生的流動性。大學生的流動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地域流動性和文化流動性。地域流動指的是大學生大多來自全國各地,大部分畢業后都將離開母校及其所在的城市回到原籍或是尋找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每一年都會在本地區和其他地域之間相互流動,但也有一些只是單一的流向其他城市;文化的流動性則是一個地區的發達程度并不是僅僅看這個城市的消費水平,更注重整個城市的文化內涵。而這個文化內涵往往是通過學校的發展來詮釋,組成學校的靈魂又是學生這個團體,一個地區的文化氛圍形成可以說與該地區學校學生對該地區歷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密切相關,當這名學生離開這座城市后,帶走的不僅僅是在學校受到的高等教育,更是這種地域性的特別的文化,進而使各種文化進行融合和交流,從而產生文化的流動性。大學生的“流動性”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如果不能夠認真的對待它,就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不利于該地區城市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反地,若有關部門對此加以重視和利用,它將會產生一系列好的“蝴蝶效應”。
二、佳木斯大學學生對三江地區歷史文化的認知調查分析
佳木斯大學學生對三江地區歷史文化的傳揚能否為佳木斯大學和該地的發展產生一系列的蝴蝶效應,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文化建設兩大方面。雖然這一效應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但是我們現在做這樣的工作還為時不晚。為此,我們對佳木斯大學的所有在校生(包括留學生),在不同學院、年級、專業之間進行一定數量的抽樣調查,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和小組課后調查的方式進行,共完成了1000余份問卷。并得出了以下結論:
1.同學普遍擁有了解當地文化的熱情,但對三江地區歷史文化了解程度不高
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對三江地區歷史文化了解不多,但卻希望借此機會對三江地區歷史有更多的了解,同學們包括留學生都有很高的熱情。但從不同專業來看,文科專業比理科專業的學生了解的程度要高,就問卷整體結果來看,文科類學生的正確率在52.3%左右,理工科類學生的正確率約為30.5%。其中,歷史、旅游專業的同學尤其突出,正確率高達90%,因為在其專業內容上有關于黑龍江地方史的相關內容。而藝術生同學出現了極端現象,認識層次參差不齊,這與他們的專業學科內容和已形成的知識體系可能有一定關系。
2.生源地不同了解程度不同
在問卷調查過程中,我們首先對學生生源地進行了區分,希望從生源地異同上了解分析其差異。然而在中文問卷中我們發現生源地無論是省內還是省外,對其文化的了解程度都不是很高,但還是有所區別,外省學生要比本省學生了解的多,外省的正確率是49.5%,而本省的正確率在43%左右。外省同學85%愿意去更多了解三江歷史文化知識,本省僅為70%。這可能是由于外省同學在來佳木斯上學前都會在網上查閱關于佳木斯這座城市的相關信息,而本省同學卻很少有主動去查詢本省的歷史文化的。這也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多數本省學生缺乏對該地區歷史文化的認同度和歸屬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使本地的歷史文化的繼承與傳揚產生一定的局限,因此擴大本省學生視野,增強本省學生“家鄉文化歸屬感的”意識,將會使佳木斯地區的歷史文化傳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3.學生年級不同了解熱情和程度也不同
從入學年份來看,在2011級學生中,有99%的本省同學在入學前不了解佳木斯地區的歷史文化,有89%的外省同學不了解佳木斯地區的歷史文化;有33%的本省同學想多了解佳木斯地區的歷史文化,有22%的外省同學想多了解佳木斯地區的歷史文化。在2013級學生中,有56%的本省同學在入學前不了解佳木斯地區的歷史文化,有89%的外省同學不了解佳木斯地區的歷史文化;有77%的本省同學想多了解佳木斯地區的歷史文化,有55%的外省同學想多了解佳木斯地區的歷史文化。說明絕大部分的同學在入學前不了解佳木斯地區的歷史文化,而新生對佳木斯地區歷史文化的感興趣程度要高于老生。新生更有意愿了解,比老生了解的意愿高3%。加強對新入學學生歷史文化認同感的培養,迫在眉睫。
從回答的內容上看,大多數同學都知道三江地區有赫哲族和滿族,但對其具體文化比如赫哲族的說唱文學、滿族的薩滿教、八旗制度具體指哪八旗并不了解。對于三江地區的歷史發展過程知道的也很少。
4.留學生了解佳木斯地區歷史文化程度低
佳木斯大學的留學生主要來自尼泊爾、印度、也門等國,他們主要攻讀自然科學。我們采用的是英文問卷,發現留學生們態度不僅友好,而且愿意做問卷,對佳木斯地區歷史文化也非常感興趣。調查發現,他們在來之前對三江地區的歷史文化基本沒什么了解,只有5%的人有少量的了解。他們只知道中國的幾個大都市,如北京、上海等。當被問到有“東北小延安”之稱的問題時,他們出現“不知道延安,延安是西安嗎?”這類的疑問。他們知道佛教、伊斯蘭教等世界性宗教,但是不知道薩滿教。他們不知道滿族、赫哲族等少數民族,但他們知道漢族。從問卷回答的正確率看僅為15%,95%的留學生想要進一步了解佳木斯地區的文化。事實上,外國留學生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當地的歷史文化但是卻缺乏途徑和平臺。
三、宣傳措施與建議
為了更好地宣揚三江歷史文化,使更多的大學生了解佳木斯,了解三江地區,進而擴大宣傳,為佳木斯地區的旅游和開發做好輿論準備,我們課題小組做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
1.制作宣傳網頁
將三江地區的歷史文化和文化名人制作成一個單獨的網絡展示系統,和現在的佳木斯大學網站制作相結合,使想要了解我們學校的新生及其家長可以在登陸大學網頁后可以直接了解佳木斯歷史文化。為此,我們小組成員分別對三江地區的歷史文化、娛樂景點、特色小吃、特色民族文化、美麗的風景圖片等進行系統的整理,作為建成該網站的基本資料,并將于不日在佳木斯大學相關網站上進行展示,以此倡導和希望更多的同學來了解三江地區,把它當做自己真正的“第二個家”,推動三江地區更好更快的發展。
2.制作宣傳手冊
我們把三江地區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特色民族和旅游等資料以中英文雙版形式,制成宣傳手冊,并隨機在校內發放,重點向外國留學生進行了宣傳。
總之,通過調查實踐,已經部分的普及了相關知識,使學生有了了解三江地區歷史文化的想法和激情,雖然范圍小,就當前而言效果不會很明顯,但若長久的堅持下去,將會在不久產生一系列有利于學校發展和三江地區發展的巨大的“蝴蝶效應”。
參考資料:
[1]姜波,李思英.閔志慧.略論高校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及建議.重慶工學院學報,2002(02)
[2]徐志英.大學文化與其所在地的連帶效應--淺談遼東學院成立對當地經濟文化的影響..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03)
[3]夏建剛.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研究.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4(01)
[4]金廣.轉變觀念增強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主動性.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9.Z1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201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育項目:編號2013102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