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淺談《九歌》與湖湘文化
◎李 欣
湖湘文化傳承于古老的楚文化,它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幾個世紀以來,湖湘地區才人輩出,將湖湘文化也帶進了世人的視野,得到更多的關注。《九歌》作為屈原流放時《楚辭》中的經典之作,其中所傳達的思想對湖湘文化有著啟蒙的意義。本文著重分析湖湘文化中傳承于《九歌》中對中華文化影響最大的 “愛國主義”“經世致用”思想。
湖湘文化 九歌 愛國主義 經世致用
屈原作為一個詩人,可以說是中華文學史上的鼻祖?!俺o”這一種文體(一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毒鸥琛肥且环N樂曲,用于祭祀,后經屈原加工、潤色,用“騷體”加以編寫而成現在我們讀到的屈原的傳世之作。經過屈原的重新編寫,《九歌》不再單純的是祭祀樂曲,更多的被賦予了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政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現在的湖湘文化與楚文化一脈相承。
1.《九歌》
《九歌》是屈賦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詩篇。它代表了屈原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九歌》共11篇,但是這11篇表達的主旨不盡相同。以山川神祇和自然風物為詩,歌頌民族的大好河山;以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為詩,傳承楚文化中的祭祀文明;以楚國宗祖的功德和英雄業績為詩,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間忠君愛國、憂世傷時的愁苦心情。
《九歌》中不乏男女相悅之詞,這使得《九歌》在表達生活色彩方面更立體。在當時那個年代,一切都遵循著神明的指導,表演著人世間男女戀愛的活劇。另外,在開化程度不高的時代,如何抒寫男女歡好似乎是不合“規矩”的,所以如何寫好是極其復雜曲折的:有時表現為求神不至的思慕之情,有時表現為待神不來的猜疑之情,有時表現為與神相會的歡快之情,有時表現為與神相別的悲痛與別后的哀思。
2.湖湘文化
我所了解的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可以概括為 “重義”,“勇敢尚武”和“經世致用”。
“重義”,是正義感和向群性的體現?!坝赂疑形洹?,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種大無畏。這兩者的結合使得湖湘文化具有了強力、張力以及鮮明的英雄主義色彩。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才有了后世的不斷“起義”的、拯救蒼生的“救世主”?!敖浭乐掠谩?,在哲學上的解釋即是,物質與意識的相結合,實踐與認識的相結合,務實、理性。“經世致用”與“重義”、“勇敢尚武”相結合,就成為一種“當今天下,舍我其誰”的“敢為天下先”的豪邁氣概,給予湖湘文化深深的烙印。
湖湘文化的這些精神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強烈的政治意識。湖湘文化傳承于楚文化,屈原的愛國、憂民為其奠定了基礎。
后來到宋代時,隨著湖湘學派的創立與發展,經世致用的學風日漸興盛。它強調理論聯系實際,以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為主要任務。這樣的文化氛圍使得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識色彩越來越濃厚,并傳承于后世。
二是濃厚的愛國主義色彩。這與其強烈的政治意識是不可分割的。從屈原開始這種愛國、憂思情緒就被播種在了湖湘大地,處“江湖之遠”仍心系國家的愛國主義情懷傳承已久,這在《九歌》中的體現非常明顯。
三是湖湘文化中蘊藏著一種博采眾家的開放精神與敢為天下先的獨立創新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湖湘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眾家的開放精神。[1]
從《九歌》和湖湘文化中,不難看出,屈原的《九歌》對湖湘文化影響最大的便是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思。
《九歌》中的《國殤》被后人譽為將士精忠報國的贊歌?!秶鴼憽放c當時的祭祀神曲不同,它不敬天神,而敬人鬼。殤,古代指未滿二十歲而死的人,這里指為國犧牲的將士。屈原寫《國殤》,如天神一般敬他們,表達的是對他們敢為國犧牲的英雄氣概?!秶鴼憽分袑⑹總兊亩窢庍^程描述得很詳細,之后又寫了屈原自己的情感,其感情的流露更加自然而真實。寫法上先敘述,后贊頌,敘贊結合。《國殤》堪稱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寫照。在敘述部分里,首句用“吳戈”、“犀甲”描繪出楚國將士的雄姿。為下文描寫他們犧牲之壯烈打下了基礎,這是一群英雄戰士奔赴戰場,去和敵人作殊死的戰斗的。“旌蔽日兮敵若云”,看似寫敵人的強大、聲勢的兇猛,卻從側面反襯楚國將士的英勇無畏。詩的最后四句,對為國犧牲的將士作了高度的贊揚。既贊揚他們生前的勇武剛強、不可侵犯,更贊揚他們死后威靈顯赫,永為鬼雄。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其實質就是熱愛祖國人民。誠然,在屈原的詩篇中,直接描述人民的苦難,體現他同情人民的詩句很少,然而,他每一篇作品的中心都是緊密地和祖國的興亡聯系在一起,也和人民的苦難生活聯系在一起。
這樣的楚文化對湖湘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奠定了基礎,之后才人英雄輩出,王夫之、曾國藩、毛澤東是這一地域文化精神特質所熏陶孕育的精英人物,在這一類人身上,是傳統與創新的融合,將《九歌》中屈原傳達的愛國主義情懷不斷傳承。
王夫之是個具有傳統觀念的人,在他身上能找到正統的傳承于湖湘文化乃至楚文化的思想——憂國憂民。這是《九歌》中《國殤》傳達的最正統的思想。另一個傳統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是曾國藩,作為封建君主專制的時代人物,他將這種正統憂患意識積極地放于自己的政治生涯中,“經世致用”。青年毛澤東在于長沙求學期間的聽課筆記和讀書札記《講堂錄》中以及當時與友朋往返的諸多書札中,多次流露出了對曾國藩的由衷敬佩。如他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的信中寫道:“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滿乎?天下亦大矣,社會之組織極復雜,而又有數千年之歷史,民智污塞,開通為難。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現之跡。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2]并認為其人其書“統道與文”能夠“二者兼之”[3],欽佩之情,溢于言表。一言以蔽之,毛澤東認為曾國藩是具有“大本大源”之文化優勢的人物,其“收拾洪楊”之“完滿無缺”乃事所必然,便是得益于此。由此可見,曾國藩以及湘軍的成功,確實是有著一種迵異于其他的文化精神在起作用。
稟承著屈原憂國憂民的文學傳統和后世發展的“經世致用”的哲學傳統,湖湘文化將“文”和“武”結合在一起。曾國藩和毛澤東便是此特色的代表。毛澤東也是一個具有正統思想的人,在他身上有著深厚的儒家或者說湖湘文化之經世致用、敢為天下先和憂國憂民的政治思想傳統。這一點相信大家都看得到,不是有句話說,中國人能站起來靠的就是毛澤東。
《九歌》中傳達的文化還有很多,其中與湖湘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聯系更緊密的是宗教文化?!毒鸥琛分小渡焦怼敷w現的祭祀文明是當時時代的需要,與當今的湖湘文化宗教傳承一脈?!毒鸥琛返幕{是民間祭歌,有著楚國民間祭神巫歌的許多特色。后世湖湘文化的發展對傳統的祭祀文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態度,南岳大廟中的佛道儒共處就是典型事例。湖湘文化的集大成似的發展始于宋代的湖湘學派,從那時“入世”,“實學”,“學以致用”等思想的盛行就對宗教進行了批判,當然在科技不發達的那個年代神明還是具有指導作用的。發展至近代,湖南仍是我國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區,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區的一致活動。這種祭祀文明的傳承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九歌》雖然僅僅11篇,但是其表達的情感以及被傳承的文明卻很多。屈原政治失意流放去南楚,不僅帶去了他的文學,更帶去了湖湘文化的雛形。歷史上像屈原躊躇滿志的人還有很多,因此,湖湘便逐漸成為了我國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但是,“經世致用”“愛國情懷”是被后代最為廣泛傳承的思想,也成為湖湘文化最為鮮明的特征。
[1]萬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及其影響下的精英人物[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2.9
[2]徐崢,以《九歌》為例研究祭祀文明與宗教文化[J],文學和世界,2012.8
[3]李明宇,《九歌》文化內涵賞析[J],當代文學博覽,2013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文理學院)
(責任編輯 張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