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龍
摘要:元素化合物是高中化學知識的主體,是化學計算、化學實驗、化學基本理論等知識的載體。然而元素化合物的教學經常演變成化學性質及化學方程式的記憶,導致學生前記后忘的尷尬局面。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力求尋找一條高三元素化合物教學方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元素化合物;科學方法;教學方式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2-0025-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09
元素化合物是高中化學知識的主體,貫穿于化學學科的始終。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構成中學化學知識的基礎,它是化學計算、化學實驗、化學基本理論等知識的載體,是其它化學知識之源。然而元素化合物的教學經常演變成化學性質及化學方程式的記憶,導致學生前記后忘的尷尬局面。
如何將元素化合物的學習演變成學生容易理解,容易記憶,達到最佳效果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力求尋找一條高三元素化合物教學方式的有效途徑。
傳統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學一般遵循下列的知識網絡。
傳統方法優點是條理清楚,缺點是學生記憶起來有些困難。心理學研究表明,記憶要放在一定的情景中效果更好。因此設計一定的教學情景,將元素化合物知識變成生動有趣的情景的一個環節,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它,并且想忘記都有些困難,這樣就達預期的效果。
硝酸鹽的性質,是近年來上海高考新增加的內容,筆者以“硝酸鹽的性質”一課為切入點,展開元素化合物教學方式有效性的實踐。
一、貫徹STS思想
化學與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緊密結合,元素化合物和生活的切入口也有很多。以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實際為背景,旨在加深學生對科學與生活的認識,深刻領會化學是一門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有著緊密聯系的科學,是富有探索、創造和與時俱進的科學。
以“硝酸鹽的性質”為例,在引入課題的時候把當今農業問題一個時代的大背景展現給大家。情景引入:2011年10月31日是一個令人警醒的日子,據聯合國人口基金的預測,這一天世界人口達到70億。有專家擔憂70億人,地球如何喂飽你! 化肥的使用,糧食的增產一定程度緩解世界人多地少的矛盾。然而假化肥事件屢有發生。在農村為了檢驗硝酸鉀化肥的真偽,農民伯伯經常把硝酸鉀化肥撒在燃燒的木炭中,如果出現紫色的火焰,并且火苗更旺,就證明是真化肥。
接下來就是情景模擬,實驗操作。在實驗中和學生一起觀察,的確看到了在向煤氣燈火焰上撒硝酸鉀固體的這一瞬間,火焰是紫色的,并且火苗更加旺盛,那么農民伯伯的鑒定方法有什么科學依據呢?我們知道鉀元素的焰色反應是紫色的,火苗更加旺盛說明硝酸鉀受熱分解產生一種能助燃的氣體,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出硝酸鉀受熱容易分解。在聯系生活和生產的過程中,一條主線從中也顯現出來,即硝酸鹽受熱能分解。一個實驗起到兩種作用,達到了引入硝酸鹽受熱分解的化學性質。
從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事物引入課堂教學中來,原于學生的生活實踐,學生已經具有一些初淺的認識,可以說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引發興趣的爆發點。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的情感,是呼喚學生特有的對知識興趣的條件。這種與社會生活有關的引入自然生動,能起到調動學生感觀,關注自然科學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培養學生科學的人文精神和關注社會與生活品質。
二、滲透科學探究的方法
科學探究是二期課改課程標準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以化學知識為載體,要求學生在已有知識、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合作或自主設計實驗,并通過對實驗現象、數據的分析,最后經實驗得出結論,以培養學生利用有關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1. 合理的推導預測
加熱分解硝酸銅,通過實驗觀察到產生紅棕色的是NO2,黑色物質是氧化銅。問學生方程式如何寫?是否只有這兩種產物呢?根據N元素化合價在降低,還缺一種化合價升高的產物。引導學生分析,可能是有氧氣生成。2Cu(NO3)22CuO+4NO2↑+O2↑
學生自己通過氧化還原的知識合理推導出的結論比老師直接告訴他,記憶深刻。
2. 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
提出的假設是否成立還需要實驗證明。如何證明有氧氣呢?一般想到的是用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然后就播放事先拍好的實驗錄像。用下圖裝置,做硝酸銅分解實驗,發現帶火星木條復燃。問學生,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是O2嗎?
學生討論分析后發現,剛才實驗不能證明有氧氣生成,原因是NO2有干擾。我們不知道NO2是否有助燃性,引導學生研究一種物質的性質的時候,必須排除另外物質的干擾,潛移默化給學生滲透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學生就提出可以制取一瓶純凈的NO2看能否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于是設計實驗。用金屬銅與濃硝酸反應制取NO2氣體,并用濃硫酸或無水氯化鈣固體進行干燥,再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二氧化氮中觀察現象。事先播放拍好的實驗錄像。發現的確復燃了。說明NO2有助燃性。
通過實驗說明一切結論,不要讓學生覺得一切的探究只是理論上或者說口頭上,有條件當堂實驗當堂做,如果時間長或者有毒物質可以事先老師拍好錄像然后再播放。
3. 找參照物進行類比或者對比
那么原來做硝酸銅分解實驗,發現帶火星木條復燃到底是說明NO2和O2哪種物質表現的助燃性,還是一起表現的助燃性呢?讓學生進一步探究。引導學生發現一個重要的參照物——氧氣在空氣中含量大約占20%,即氮氣和氧氣4∶1,木條在空氣中不能復燃,然而,硝酸銅分解產生的NO2和O2之比剛好是4∶1,木條復燃了說明是NO2有助燃的性質。endprint
對照實驗是我們化學研究中經常運用的方法。讓學生參與問題的推理,思考的過程遠比記住一個結論效果多得多。
前面的實驗還是不能證明有氧氣生成,只是意外發現了NO2有助燃的性質。讓學生知道好多科學發現都是在意外中收獲到結果,不能忽視每一個容易忽視的問題,不能放過每一個異常的現象。培養學生科學的質疑精神。以元素化合物著手使科學探究的方法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具體的實施的載體和依據。
能不能將NO2和O2分開呢?同學在尋找后發現通過化學方法沒有辦法將兩者分開,原因是4NO2+ O2+2H2O4HNO3。提示物質的熔沸點:O2:熔點
-218.8℃;沸點-182.97℃。 NO2 熔點-11.2 ℃ ;沸點21.2℃。我們根據兩者液化的溫度不同,將兩者分離。換一種實驗裝置再重新做一遍。根據復燃現象發現有O2生成。
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聯系社會焦點事件的分析,用真實情景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同學尋求情景信息中“化學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對情景事件作細致的化學問題梳理,并解決與化學物質性質有關的問題,形成一個化學問題解決的豐富過程;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體會從“科學”的角度來表達自己的學習行為,逐步樹立科學態度,促進學生提高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
三、與理論緊密結合
鑒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許多內容和化學基本理論緊密聯系在一起,如何把握適當的拓展成為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難點。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學中適當地滲透和鋪墊化學結構理論,有利于加強基礎、有利于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訓練,適當利用化學理論去體會、分析和總結元素化合物知識,強化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存在和用途,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將元素化合物知識系統化。
1.與元素周期表緊密聯系
以“硝酸鹽的性質”為例,歸納出硝酸鹽分解規律,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排在Mg之前的硝酸鹽分解得到的是亞硝酸鹽和O2;Mg~Cu(包含Mg和Cu)之間的硝酸鹽分解生成金屬氧化物、NO2、O2;Cu以后的硝酸鹽分解生成金屬單質、NO2、O2。提問學生寫出Ca(NO3)2、Hg(NO3)2、LiNO3的分解方程式。前面兩個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可以找到,其中Li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沒有,需要借助元素周期表對角線的原則,Li與Mg對角線。分解產物應該模仿硝酸鎂。和元素周期表有機結合,將沒有出現在金屬活動順序中的金屬元素的硝酸鹽分解也能自己推導出產物,擴大了金屬硝酸鹽的范圍,不再只局限金屬活動順序表中那少數的幾種。
2.與氧化還原緊密結合
2KNO32KNO2+O2↑
2Cu(NO3)22CuO+4NO2↑+O2↑
2AgNO32Ag+2NO2↑+O2↑
根據三種硝酸鹽分解方程式,請學生尋找異同點。相同點:都是氧化還原反應,N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氧元素化合價升高,被氧化。產物都有氧氣生成。不同點:產物不同,N元素降低的化合價不同,金屬化合價有的改變,有的不變。這些都是氧化還原的基礎知識。
另外通過設計問題:
①如果加熱分解硝酸銀產生的氣體也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能否說明NO2有助燃性呢?不能。
②原因是什么?2AgNO32Ag+2NO2↑+O2↑氧氣在混合氣體中含量大于氧氣的空氣中的含量,可能是氧氣的助燃。
③那么還有哪種硝酸鹽分解產生的氣體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能說明NO2有助燃性呢?學生回答硝酸鎂,原因是鎂和銅都是正2價,其實不完全正確。啟發學生發現排在金屬活動順序表鎂和銅之間的硝酸鹽都符合。引導學生發現NO2和O2系數之比為4∶1,而金屬元素化合價前后不變,這些硝酸鹽分解產生的NO2和O2是4∶1是由氧化還原得失電子相等決定的。
3.與可逆反應平衡移動緊密結合
根據NO2和O2兩者液化的溫度不同,將兩者分離。在換一種實驗裝置再重新做一遍的時候發現U形管左面氣體還略帶紅棕色,而右面已經無色,這里其實存在一個化學平衡2NO2N2O4+Q(Q>0)當溫度降低的時候平衡向右移動,得到的是無色的N2O4。
深入挖掘元素化合物和理論的結合點,可以加深對化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再認識,加深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有效理解。
四、實驗的輔助教學
實驗對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識的理解可以從抽象變為具體,從摸不著到看得見,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可以設計一定情景,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變驗證實驗為探究實驗。
以“硝酸鹽的性質”為例,上述設計的情境實驗對于掌握硝酸鹽的性質應該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還可以設計其它實驗。如農民伯伯運用化學知識,用簡易的方法鑒別了硝酸鉀化肥的真假。如果你是科技人員在實驗室如何檢驗一種物質是硝酸鉀?
通過焰色反應,透過藍色鈷玻璃片紫色鑒定為鉀元素。把少量的晶體或濃溶液置于試管內,然后加入少量濃硫酸(1∶1),再向試管內加入一小塊銅片,給試管加熱,有紅棕色氣體產生,則證明含有硝酸根離子。這些都可以當堂實驗,實驗不是講的是要做的。這里復習了焰色反應的實驗操作,也復習了硝酸根在酸性情況下有氧化性的有關知識。
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可以構建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注重促進知識與技能的傳承、過程與方法的能力培養,從而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將高三化學從元素化合物的基礎知識逐漸深入到元素化合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物質的變化規律,這也是學生認識事物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倡導將知識放在一定的社會大的情景中進行教學,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體會知識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能夠彰顯化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未來產生的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參考文獻
[1] 姚子鵬.化學拓展型課程(試用本)[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8:101endprint
對照實驗是我們化學研究中經常運用的方法。讓學生參與問題的推理,思考的過程遠比記住一個結論效果多得多。
前面的實驗還是不能證明有氧氣生成,只是意外發現了NO2有助燃的性質。讓學生知道好多科學發現都是在意外中收獲到結果,不能忽視每一個容易忽視的問題,不能放過每一個異常的現象。培養學生科學的質疑精神。以元素化合物著手使科學探究的方法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具體的實施的載體和依據。
能不能將NO2和O2分開呢?同學在尋找后發現通過化學方法沒有辦法將兩者分開,原因是4NO2+ O2+2H2O4HNO3。提示物質的熔沸點:O2:熔點
-218.8℃;沸點-182.97℃。 NO2 熔點-11.2 ℃ ;沸點21.2℃。我們根據兩者液化的溫度不同,將兩者分離。換一種實驗裝置再重新做一遍。根據復燃現象發現有O2生成。
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聯系社會焦點事件的分析,用真實情景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同學尋求情景信息中“化學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對情景事件作細致的化學問題梳理,并解決與化學物質性質有關的問題,形成一個化學問題解決的豐富過程;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體會從“科學”的角度來表達自己的學習行為,逐步樹立科學態度,促進學生提高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
三、與理論緊密結合
鑒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許多內容和化學基本理論緊密聯系在一起,如何把握適當的拓展成為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難點。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學中適當地滲透和鋪墊化學結構理論,有利于加強基礎、有利于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訓練,適當利用化學理論去體會、分析和總結元素化合物知識,強化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存在和用途,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將元素化合物知識系統化。
1.與元素周期表緊密聯系
以“硝酸鹽的性質”為例,歸納出硝酸鹽分解規律,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排在Mg之前的硝酸鹽分解得到的是亞硝酸鹽和O2;Mg~Cu(包含Mg和Cu)之間的硝酸鹽分解生成金屬氧化物、NO2、O2;Cu以后的硝酸鹽分解生成金屬單質、NO2、O2。提問學生寫出Ca(NO3)2、Hg(NO3)2、LiNO3的分解方程式。前面兩個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可以找到,其中Li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沒有,需要借助元素周期表對角線的原則,Li與Mg對角線。分解產物應該模仿硝酸鎂。和元素周期表有機結合,將沒有出現在金屬活動順序中的金屬元素的硝酸鹽分解也能自己推導出產物,擴大了金屬硝酸鹽的范圍,不再只局限金屬活動順序表中那少數的幾種。
2.與氧化還原緊密結合
2KNO32KNO2+O2↑
2Cu(NO3)22CuO+4NO2↑+O2↑
2AgNO32Ag+2NO2↑+O2↑
根據三種硝酸鹽分解方程式,請學生尋找異同點。相同點:都是氧化還原反應,N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氧元素化合價升高,被氧化。產物都有氧氣生成。不同點:產物不同,N元素降低的化合價不同,金屬化合價有的改變,有的不變。這些都是氧化還原的基礎知識。
另外通過設計問題:
①如果加熱分解硝酸銀產生的氣體也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能否說明NO2有助燃性呢?不能。
②原因是什么?2AgNO32Ag+2NO2↑+O2↑氧氣在混合氣體中含量大于氧氣的空氣中的含量,可能是氧氣的助燃。
③那么還有哪種硝酸鹽分解產生的氣體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能說明NO2有助燃性呢?學生回答硝酸鎂,原因是鎂和銅都是正2價,其實不完全正確。啟發學生發現排在金屬活動順序表鎂和銅之間的硝酸鹽都符合。引導學生發現NO2和O2系數之比為4∶1,而金屬元素化合價前后不變,這些硝酸鹽分解產生的NO2和O2是4∶1是由氧化還原得失電子相等決定的。
3.與可逆反應平衡移動緊密結合
根據NO2和O2兩者液化的溫度不同,將兩者分離。在換一種實驗裝置再重新做一遍的時候發現U形管左面氣體還略帶紅棕色,而右面已經無色,這里其實存在一個化學平衡2NO2N2O4+Q(Q>0)當溫度降低的時候平衡向右移動,得到的是無色的N2O4。
深入挖掘元素化合物和理論的結合點,可以加深對化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再認識,加深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有效理解。
四、實驗的輔助教學
實驗對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識的理解可以從抽象變為具體,從摸不著到看得見,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可以設計一定情景,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變驗證實驗為探究實驗。
以“硝酸鹽的性質”為例,上述設計的情境實驗對于掌握硝酸鹽的性質應該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還可以設計其它實驗。如農民伯伯運用化學知識,用簡易的方法鑒別了硝酸鉀化肥的真假。如果你是科技人員在實驗室如何檢驗一種物質是硝酸鉀?
通過焰色反應,透過藍色鈷玻璃片紫色鑒定為鉀元素。把少量的晶體或濃溶液置于試管內,然后加入少量濃硫酸(1∶1),再向試管內加入一小塊銅片,給試管加熱,有紅棕色氣體產生,則證明含有硝酸根離子。這些都可以當堂實驗,實驗不是講的是要做的。這里復習了焰色反應的實驗操作,也復習了硝酸根在酸性情況下有氧化性的有關知識。
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可以構建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注重促進知識與技能的傳承、過程與方法的能力培養,從而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將高三化學從元素化合物的基礎知識逐漸深入到元素化合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物質的變化規律,這也是學生認識事物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倡導將知識放在一定的社會大的情景中進行教學,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體會知識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能夠彰顯化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未來產生的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參考文獻
[1] 姚子鵬.化學拓展型課程(試用本)[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8:101endprint
對照實驗是我們化學研究中經常運用的方法。讓學生參與問題的推理,思考的過程遠比記住一個結論效果多得多。
前面的實驗還是不能證明有氧氣生成,只是意外發現了NO2有助燃的性質。讓學生知道好多科學發現都是在意外中收獲到結果,不能忽視每一個容易忽視的問題,不能放過每一個異常的現象。培養學生科學的質疑精神。以元素化合物著手使科學探究的方法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具體的實施的載體和依據。
能不能將NO2和O2分開呢?同學在尋找后發現通過化學方法沒有辦法將兩者分開,原因是4NO2+ O2+2H2O4HNO3。提示物質的熔沸點:O2:熔點
-218.8℃;沸點-182.97℃。 NO2 熔點-11.2 ℃ ;沸點21.2℃。我們根據兩者液化的溫度不同,將兩者分離。換一種實驗裝置再重新做一遍。根據復燃現象發現有O2生成。
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聯系社會焦點事件的分析,用真實情景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同學尋求情景信息中“化學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對情景事件作細致的化學問題梳理,并解決與化學物質性質有關的問題,形成一個化學問題解決的豐富過程;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體會從“科學”的角度來表達自己的學習行為,逐步樹立科學態度,促進學生提高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
三、與理論緊密結合
鑒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許多內容和化學基本理論緊密聯系在一起,如何把握適當的拓展成為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難點。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學中適當地滲透和鋪墊化學結構理論,有利于加強基礎、有利于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訓練,適當利用化學理論去體會、分析和總結元素化合物知識,強化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存在和用途,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將元素化合物知識系統化。
1.與元素周期表緊密聯系
以“硝酸鹽的性質”為例,歸納出硝酸鹽分解規律,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排在Mg之前的硝酸鹽分解得到的是亞硝酸鹽和O2;Mg~Cu(包含Mg和Cu)之間的硝酸鹽分解生成金屬氧化物、NO2、O2;Cu以后的硝酸鹽分解生成金屬單質、NO2、O2。提問學生寫出Ca(NO3)2、Hg(NO3)2、LiNO3的分解方程式。前面兩個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可以找到,其中Li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沒有,需要借助元素周期表對角線的原則,Li與Mg對角線。分解產物應該模仿硝酸鎂。和元素周期表有機結合,將沒有出現在金屬活動順序中的金屬元素的硝酸鹽分解也能自己推導出產物,擴大了金屬硝酸鹽的范圍,不再只局限金屬活動順序表中那少數的幾種。
2.與氧化還原緊密結合
2KNO32KNO2+O2↑
2Cu(NO3)22CuO+4NO2↑+O2↑
2AgNO32Ag+2NO2↑+O2↑
根據三種硝酸鹽分解方程式,請學生尋找異同點。相同點:都是氧化還原反應,N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氧元素化合價升高,被氧化。產物都有氧氣生成。不同點:產物不同,N元素降低的化合價不同,金屬化合價有的改變,有的不變。這些都是氧化還原的基礎知識。
另外通過設計問題:
①如果加熱分解硝酸銀產生的氣體也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能否說明NO2有助燃性呢?不能。
②原因是什么?2AgNO32Ag+2NO2↑+O2↑氧氣在混合氣體中含量大于氧氣的空氣中的含量,可能是氧氣的助燃。
③那么還有哪種硝酸鹽分解產生的氣體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能說明NO2有助燃性呢?學生回答硝酸鎂,原因是鎂和銅都是正2價,其實不完全正確。啟發學生發現排在金屬活動順序表鎂和銅之間的硝酸鹽都符合。引導學生發現NO2和O2系數之比為4∶1,而金屬元素化合價前后不變,這些硝酸鹽分解產生的NO2和O2是4∶1是由氧化還原得失電子相等決定的。
3.與可逆反應平衡移動緊密結合
根據NO2和O2兩者液化的溫度不同,將兩者分離。在換一種實驗裝置再重新做一遍的時候發現U形管左面氣體還略帶紅棕色,而右面已經無色,這里其實存在一個化學平衡2NO2N2O4+Q(Q>0)當溫度降低的時候平衡向右移動,得到的是無色的N2O4。
深入挖掘元素化合物和理論的結合點,可以加深對化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再認識,加深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有效理解。
四、實驗的輔助教學
實驗對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識的理解可以從抽象變為具體,從摸不著到看得見,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可以設計一定情景,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變驗證實驗為探究實驗。
以“硝酸鹽的性質”為例,上述設計的情境實驗對于掌握硝酸鹽的性質應該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還可以設計其它實驗。如農民伯伯運用化學知識,用簡易的方法鑒別了硝酸鉀化肥的真假。如果你是科技人員在實驗室如何檢驗一種物質是硝酸鉀?
通過焰色反應,透過藍色鈷玻璃片紫色鑒定為鉀元素。把少量的晶體或濃溶液置于試管內,然后加入少量濃硫酸(1∶1),再向試管內加入一小塊銅片,給試管加熱,有紅棕色氣體產生,則證明含有硝酸根離子。這些都可以當堂實驗,實驗不是講的是要做的。這里復習了焰色反應的實驗操作,也復習了硝酸根在酸性情況下有氧化性的有關知識。
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可以構建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注重促進知識與技能的傳承、過程與方法的能力培養,從而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將高三化學從元素化合物的基礎知識逐漸深入到元素化合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物質的變化規律,這也是學生認識事物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倡導將知識放在一定的社會大的情景中進行教學,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體會知識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能夠彰顯化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未來產生的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參考文獻
[1] 姚子鵬.化學拓展型課程(試用本)[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8: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