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蔡建軍
“為官不易”不能“為官不為”
文_蔡建軍
“遵守規矩不是無所作為,‘為官不易’不能‘為官不為’。”這是劉云山在推進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各級領導干部提出的行為準則,也是轉變作風的風向標。
對領導干部來說,“官不聊生”多少有些矯情。但為官者應知,清正廉明是底線。從“民不聊生”到“官不聊生”,其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云南省原副省長沈培平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調查后,普洱市民竟然燃放鞭炮慶祝,拉起了“貪腐分子沈培平被查處,罪有應得,大快人心”的條幅。一個人混到這步田地,早失去了做人的底線、做官的意義,實在是既可憐又可恨。而實際上,類似的事情卻不是頭一次發生。
四川省雅安市原市委書記徐孟加被宣布雙規的當天,就有市民在中心區域的西康碼頭上放起了煙花爆竹。在歡快的爆竹聲中,有人打出來一條近三米長的紅布橫幅,上書三個黑體大字——“送瘟神”。重慶市司法局原局長文強被宣判死刑后不久,也有數十名普通百姓在重慶高級人民法院外拉起“判處文強死刑,法律萬歲”的橫幅,并放起鞭炮以示慶祝。后來文強被執行死刑后,又有群眾打出橫幅,“文強死,重慶安”“法律萬歲,亮劍山城”……幾處街頭都有人在放鞭炮。
在位者真的需要警醒啊,如果昏然忘了人民是衣食和權力之本,把職權異化為謀私工具,任意透支公權,不管你“坐騎”多高、權力多大,到頭來都只會落得個被眾人唾棄的恥辱下場。
治國先治吏,治世先治“官”。黨要管黨,首先要體現在對領導干部的管理上;從嚴治黨,也要體現在對領導干部的從嚴要求上。一位落馬的腐敗官員說:“平時不管我,一管就把我關起來了。”這話聽起來像自我解嘲,但細想起來卻極其沉痛——如果平時管得嚴了,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荀子?大略》有云:“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出禁令、糾“四風”,取消那些本不該享有的待遇,消除那些百姓反感的特權,吃請不行了,收禮不能了,當官越來越“不自在”、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但這不能成為繞行躲事、推托躲避,“無所作為”的“擋箭牌”。廉潔乃干部之魂,勤政是公仆之本。任何“為官不易”的論調,任何“為官不為”的行徑,“四風”也好,腐敗也罷,不僅能讓官員失信于群眾,還將損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毒化社會風氣,影響改革進程。
《道德經》亦寫道:“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秦朝商鞅變法,是從城門立木兌現承諾開始的;劉邦進咸陽治理關中,是從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起步的。大凡取得巨大成就的偉業,無不從看似不起眼的具體事情抓起。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央“打老虎”的鐵拳錘落了一批重量級貪官;八項規定成為鐵律,規范領導干部的一言一行;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正在拆除干部群眾間的那堵“墻”。這些成績也正說明:事在人為,“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不可否認,隨著進入社會轉型期,改革深水區,發展攻堅期,統籌協調各方利益、處理各種矛盾的難度確實很大。但權力的本質是責任,權力的本色是為民。“為官不易”更要銘記宗旨,不忘擔當使命。特別是變革的時代,正在加快從“官本位”向“民本位”轉型。“做人民公仆”不是一句空話,為官者必須厘清身份,清除特權思想,不忘當初誓言,真正執政為民。
官德如風,民德如草;風之所向,草之所從。作為黨員領導干部,職位重要,身份特殊,必須帶頭加強修養,面對功名利祿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面對榮辱得失不能太執著于自我。既為官,就要守得住清貧,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就要嚴于自律,勇于擔當、敢作敢為。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在民主法治不斷完善的今天,領導干部更要習慣于在公開透明的態勢下執政,更要習慣于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要受到公眾的檢視,也要習慣于受到誤解甚至蒙受某些“不白”之冤時,一切交給實踐、群眾和歷史去檢驗。
習近平說:“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領導干部只有做到事業有我、功名無我、奉獻忘我,才能把為民務實清廉作為崇高的價值追求,轉化為具體改革發展實踐,才能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空喊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