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思瑤
海淀區反貪局解剖腐敗新變種
文_李思瑤
十八大以來,大批腐敗分子特別是一些“大老虎”的落馬,很好地顯示了中央對腐敗零容忍的態度。如此反腐態勢收到了良好效果,官場風氣大有好轉,許多官員都有所收斂。但值得我們警惕的是,仍有不少心存僥幸、執迷不悟的腐敗分子,鐵了心地要將腐敗進行到底。
隨著反腐的深入,這些人反偵察、規避法律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強,他們想方設法地為腐敗行為披上合法的外衣,從而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腐敗新變種。然而實際上,所謂的“新型腐敗”,都只不過是腐敗外在形式的變換,其本質并未改變。只要我們抓住了這一點,就不難發現那些合法外衣下的腐敗本質。
近段時間以來,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反貪局查辦了許多以借為名的權錢交易案件,例如,行受賄雙方為了隱瞞其賄賂事實,由受賄人指定行賄人購買其看中的房屋、汽車,但為了掩人耳目,仍將購買的房屋、汽車登記在行賄人名下,而實際上由受賄人或其親友長期居住或使用。
我局查辦的李某涉嫌貪污、受賄案件中,李某指定行賄人劉某替他購買價值人民幣近200萬元的別墅一套,并要求劉某支付別墅裝修款款人民幣40余萬元,同時還讓李某購買其指定的價值人民幣53萬元的路虎神行者汽車一輛。而為了躲避調查,李某讓劉某將別墅及汽車都登記在行賄人劉某名下,對外宣稱是借用劉某的汽車使用。
我局在查辦該類案件時,多通過暗訪、跟蹤調查等方式,確定涉案房屋、汽車的實際使用情況。比如,房屋的裝修、水、電、氣、有線電視費用是由誰實際購買,在小區物業登記的業主信息,物業及其他業主所了解到的實際使用人的信息,來確定實際使用人。
然后,通過調查了解受賄人家庭成員資產情況,判斷是否有借用的合理理由。如受賄人名下有幾套房產,卻長年“借用”行賄人名下的房屋居住,這就是疑點。
不過,在查辦的以借為名的權錢交易案例中,最為普遍的還是通過現金或者銀行轉賬的方式直接收受金錢賄賂。隨著涉案人員反偵查意識的普遍提高,在收受賄賂時,受賄人會以借款的名義提出“借款”,行賄人也心知肚明,名為借,實為索賄。甚至有受賄人會半真半假地給行賄人寫一張借條。但不同于真實的借款,這樣的借條上既沒有約定借款的利息,也沒有約定還款時間。也就是說,受賄人根本沒有還款的打算,但是一旦案發,受賄人又可以拿借條作為證據,證明其并不是收受賄賂,而是“借款”。所謂的借條完全只是為了反偵查的需要,企圖萬一案發之時,用假借條蒙混過關。
既然是所謂的“借款”,就應該存在借款和還款這兩個環節。實踐中,有人偽造借款條,也有一部分人偽造還款條等還款憑證。
但相較于偽造借款條和還款條這種比較簡單的造假方式,還有部分案件的受賄人采取了更為隱蔽的造假方式,那就是通過銀行虛構還款記錄。如我局查辦的王某某、朱某某共同受賄、楊某某行賄案中,王某某系某國有公司副總經理,朱某某系其配偶,兩人欲購買北京市海淀區某處房產,于是利用王某某的職務便利,以借為名收受業務單位楊某某提供的150萬元用于購買該房產。后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為逃避檢察機關調查,指使其配偶朱某某將楊某某另提供的150萬元現金通過匯款方式打入楊某某配偶馬某某賬戶,企圖偽造借款已還的假象。
在查辦這類以借為名的金錢賄賂案過程中,如何用證據來通過借之名發現賄賂之實是擺在反貪承辦人面前的一大難題。
辦案中,承辦人一般通過有無借用的合理理由,是否實際使用,借用時間的長短,有無歸還的條件,有無歸還的意思表示及行為來判斷。特別是有無借用的合理理由以及有無歸還的條件這兩方面,通過調取受賄人員、家屬及相關密切關系人名下資產情況,結合所謂借款、還款的時間段來綜合判斷。
首先,在“借用”時,分析判斷是否有需要借錢的正當事由。比如受賄人辯解當時借錢是為了買房,但通過查詢該時期其家庭資產情況,發現銀行賬戶里有大額存款可以用來買房,那么這個借錢的事由就存在疑點。
其次,在借錢理由成立的情況下,就需要考察在借用時是否有找行賄人借錢的合理理由。在確實需要借錢的情況下,受賄人有自己的親朋好友,是否確實需要找一個因職務關系認識的相關人員借錢,這也是突破案件的重要一點。比如,通過了解受賄人親屬的情況及名下資產,發現受賄人親姐姐經營公司,個人銀行賬戶有大額存款,那在這種情況下不向其姐姐借款,而找一個業務相對人借款就存在疑點。
再次,是否已經具備了還款條件卻一直沒有還款。在存在借款條的情況下,辦案人員需要綜合判斷借款條的真假。在辦案中,存在兩種偽造的借款條,一種是在行受賄當時就出具了借款條,受賄人以借款的名義找行賄人索賄,名義上對行賄人表示:我給你出一個借條,等我有錢了就還給你。實際上沒有約定任何借款利息、還款期限。與此同時,行賄人也心知肚明,借款只是一個幌子,受賄人根本沒有打算歸還。還有一種是賄賂行為完畢,因害怕案發或者案發后補做的借款條。不論是哪種情況,除了通過技術鑒定來判斷真假之外,還可以通過是否還款來判斷。比如,“借款”20萬,幾年過去了仍未歸還,而受賄人及其家屬賬戶里存款早已超過了20萬,那么是否借款就存在很大疑問。
最后,在“還款”時,是否確實具備了還款條件。比如在行受賄雙方偽造了虛假還款憑證的情況下,承辦人需要去核實還款從何而來。如在前述的王某某受賄案中,雖然朱某某通過銀行偽造了還款憑證,但是朱某某歸還的150萬元現金從何而來成為承辦人突破案件的關鍵。承辦人必須去核實所謂還款的錢款來源,如果受賄人辯解是自己和家屬平常攢下來的錢款,那么就要核查受賄人及其家屬合法收入情況,銀行賬戶金額變動情況;如果受賄人辯解是找其他人借款歸還行賄人的借款,那么就要核查受賄人所指的借款人的財產情況,以及借款情況。不論行受賄雙方如何偽造、如何辯解,我們堅信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只要認真核查,通過細微的證據對比,抓住破綻,就能各個擊破。
形式多樣的新型腐敗為檢察機關反貪部門查辦案件設置了新的難度,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辦案實踐中,我們還發現了一類新型賄賂很常見,這就是利用海外支付的賄賂犯罪,然而,境外銀行對于客戶嚴格的保密義務卻成了擺在偵查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前段時間,被稱為“避稅天堂”的瑞士宣布將銀行的客戶信息有條件地提供查詢,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極大關注,我國大多數媒體也提出這將對我國查辦腐敗案件提供極大幫助。然而,瑞士銀行的客戶資料到底在何種條件下可以被查詢,各國在辦理腐敗案件時是否能通過司法協助要求瑞士銀行提供客戶資料,我們目前仍然無法知悉。
無獨有偶,6月底,美國財政部表示,已經與中國政府草簽了一份協議,此舉旨在貫徹實施2010年通過的一項抑制海外逃稅的聯邦法律。根據協議,中國將向美國政府提供美國公民金融賬戶信息,而美國則會將中國公民美國賬戶信息提供給中國政府。同瑞士銀行的信息公開一樣,該協議的目的都是基于查辦海外逃稅的需要,而是否能適用于查辦腐敗案件還有待進一步消息核實確定。
這兩個消息,一方面讓我們似乎在海外取證的便利上看到了一個良好契機;但同時也從側面證實了,境外金融機構對于客戶保密義務和職責的遵守是相當嚴格的,客觀上保護了腐敗分子。
在查辦許多外企在華機構涉嫌(單位)行賄的案件中,發現不少涉案人員便利用了境外金融機構的保密義務為他們的腐敗行為提供幫助。比如外企的工作人員,在境外銀行以自己或受賄人或受賄人密切關系人的名義,設立賬戶,將賄賂款存入境外銀行。特別是當受賄人的家屬在國外生活、留學時,直接將境外銀行的賬戶交給受賄人家屬使用。如我院在查辦季某某受賄案中,發現行賄人陳某某利用季某某女兒出國留學的機會,以資助季某某女兒留學的名義,向其支付了1萬多美元賄賂款。
在查辦這類案件時,在取證上確實存在極大的困難。為了保證信譽和生存,境外金融機構都規定了嚴格的保密制度,一般不愿與境外司法機關合作調查客戶的情況,在沒有取得客戶授權的情況下,拒絕提供任何賬戶的信息,這使得我們在查辦案件時遇到極大的困難,可能直接導致案件無法繼續查辦。如我局在立案查辦的案件中,通過查詢當事人國內的房產、銀行賬戶發現其有境外賬戶存款等情況,涉案人員自己也承認其在境外有賬戶存款,但拒絕提供授權書。通過司法協助,承辦人聯系香港廉政公署期望通過廉政公署調取賬戶信息。但根據香港法律及銀行與客戶間的保密協議,在沒有當事人授權的情況下,廉政公署也無法查詢個人賬戶情況,案件查辦便陷入了僵局。
可以預見,隨著法治社會進程的一步步深入,大眾法律意識增強,必然促使有一部分人守法意識提高,而另一部分人逃避法律的能力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司法過程中,我們一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不斷發展變化推陳出新的新型腐敗隱身衣。如何從形勢政策上嚴懲犯罪,從立法上確認犯罪,從司法上提高執法者水平,不姑息、放縱腐敗,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永恒主題。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反貪局檢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