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曉芹
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復旦投毒案”依法公開一審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一起投毒案,兩條人命,不禁讓人扼腕嘆息,結合近年來高校發生的多起大學生犯罪和被害案件,如何增強高校普法的實效性,如何預防大學生遭遇犯罪侵害,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青年大學生是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力量,是普法工作的重點對象。具體到對青年大學生的普法工作中,應當注重法制教育的實效,著眼于法制教育的實際法律需求,科學設計與合理安排法制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增強其針對性與實效性。在高校中,應將保障學生人身和財產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識的普及作為對學生開展普法的重要內容。
大學生犯罪被害預防即預防大學生遭遇犯罪侵害。近年來,高校在校大學生作為犯罪被害人的刑事案件數量逐年攀升,大學生由于缺乏法律知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忽視針對自身的犯罪案件的可能發生,往往有意無意使自己成為犯罪的目標,預防大學生犯罪被害,保護好大學生的安全,維護校園穩定,形勢緊迫,意義重大。
普法應針對受眾最迫切的法律需求,及時給予相應的法律服務,如此,才能達到法律服務效果的最大化。高校可以從學生角度出發,滿足大學生維護人身權利與財產權利等切身利益的需求,激發學生接受普法教育的興趣,積極有效開展普法工作。在普法內容的選擇上,相對于憲法與其他部門法,刑法及與犯罪有關的相關法律知識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作為犯罪被害人的大學生對與犯罪相關的法律應該更為感興趣。從學生興趣與直接需求出發,研究并普及有關大學生犯罪被害的相關法律知識,無疑會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普法工作更有實效。
預防大學生犯罪被害首先強調大學生個體的被害預防。大學生犯罪被害預防可以形成一個預防體系。社會為預防大學生犯罪被害而努力,大學生所在的學校、家庭及其本人為減少犯罪被害而努力。大學生本人的被害預防即個體被害預防對預防犯罪起直接作用,是高校預防犯罪的前沿陣地,大學生個體被害預防取決于大學生自身。大學生從自身做起,減少犯罪被害,是完全可能的,并且是必要的。
強調大學生開展個體被害預防,提高犯罪被害意識是核心與關鍵。由于大學生身處校園,生活環境單一,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較少,人際交往范圍狹窄,閱歷淺,社會經驗不足,社會化程度低,因此對犯罪發生的客觀性、普遍性認識不足,防范意識薄弱,容易思想松懈、麻痹大意。大學生只有提高防害意識,加強觀念預防,對可能遭受不法侵害保持一定的警覺性,主動從自身做起,減少與克服主客觀方面的足以使自己被害的各種因素,才能遠離犯罪,保護自己。
提高大學生犯罪被害意識必須使大學生充分認識被害人對犯罪的發生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大學生們可能會認為犯罪應完全歸咎于犯罪人,被害人不應有什么責任,事實并非如此。有一門學科叫被害人學,是從傳統犯罪學中分離而獨立出來的。傳統犯罪學側重于研究犯罪與犯罪人,對犯罪現象、犯罪原因及犯罪預防的研究都是從犯罪者的角度開展的,自20世紀50年代起,在德國犯罪學家漢斯·馮亨蒂、德國精神病學家埃連貝格、以色列律師門德爾松等人的倡導下,被害人學脫穎而出。不論分析犯罪現象、探求犯罪原因還是設定犯罪預防對策等,都以被害人—即犯罪人的對立面的角度來進行研究,使犯罪學的研究更為豐滿和科學。被害人學認為一個犯罪的發生發展往往是在犯罪人與被害人二者的推動下完成的。積極的犯罪人和消極的被害人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伙伴關系”,正是被害人影響并塑造了他的犯罪人。被害人通過其“被害性”參與犯罪動機的形成,誘發、促使并影響犯罪的發生、發展,甚至相當多的犯罪中,被害人存在過錯甚至明顯過錯,因此,有必要增強被害人的過錯責任感,甚至在一定條件下建立被害責任的追究機制。大學生應充分認識犯罪中被害人的地位與作用,切實樹立防范心理。
被害人的被害性是指被害人自身存在著的某些易遭被害的致害因素。大學生被害人自身具有的被害性特征往往促使自己成為犯罪人的犯罪目標,這些致害因素常常具有應當受譴責或者可以被指責的特性。減少犯罪被害,就應當減少那些可控的并且具有一定可責性的致害因素,大學生完全可以通過消除這些因素預防被害,從而預防犯罪發生。
大學生被害具有可責性的致害因素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故意性的致害因素,可責性較大,這類致害因素通常招致殺人、傷害等暴力犯罪的發生,如易沖動,缺乏理性與自制力的性格,敏感、任性、好強、偏激,情緒化嚴重的不成熟心理以及對犯罪人首先武力挑釁,侮辱、謾罵,搬弄是非,實施粗暴、不道德的行為等。另一類為過失性的致害因素,可責性較小,這類致害因素往往導致大學生成為詐騙、盜竊、搶劫、強奸等犯罪的被害人。這類致害因素表現為社會閱歷淺,防范意識差,過于單純、輕信,貪利,易接受誘惑;喜歡鋪張浪費,顯富;生活懶散,疏于財物管理;女學生衣著暴露,舉止輕浮,擇友不善;不遵守校紀校規,如校外租房或深夜滯留校外不歸等。
大學生所具有的被害性因素可以總結為不良的個性心理與不當的行為表現,其中不道德、違法甚至犯罪的行為最容易引發犯罪侵害。美國犯罪學家羅納德·克拉克等人提出了“理性選擇理論”,認為犯罪行為是犯罪人權衡利弊,理性選擇下所實施的,因此,減少被害性,增大犯罪風險,提高犯罪成本,就能一定程度上預防與控制犯罪發生。作為理性選擇理論的發展,以美國犯罪學家勞倫斯·科恩和馬庫斯·費爾森為代表闡述的日常活動理論,認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與犯罪和被害密切相關,如果人們使自己處于危險境地的話,他們就會變成暴力犯罪的被害人。因此,普法教育中普及犯罪學、被害人學的基礎知識對大學生客觀正確地認識犯罪與被害具有重要意義。
法制宣傳教育的目標與要求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通過開展大學生個體被害預防,促使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消除被害性特征,并結合道德品質教育和公民意識教育,有針對性地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使其養成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達到高校普法的目標。在普法工作中,以注重法制教育的實效為出發點,科學設計與合理安排法制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具體而言,重點學習保障學生人身和財產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識,強化犯罪被害意識,使大學生自覺自愿地改變可能成為致害因素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個性心理,從而減少和消滅被害特征,在使自己成為德才兼備的合格公民的同時,預防被害,減少與控制犯罪的發生,維護校園安全。高校對大學生實施被害預防的教育管理具體措施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利用大學生犯罪被害案例進行警示教育。犯罪學研究表明接受犯罪的信息量與防范意識的提高成正相關。高校應利用本校和周邊高校發生的大學生被害案例警示學生:犯罪離我們并不遙遠,犯罪就潛伏在我們身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犯罪被害人,應當盡力避免自己從潛在的被害人轉變為現實的被害人。生活的真實體驗比知識的傳授更能影響人的行為,“唯有尊重人的主體性,從關乎人的日常生活之處普及法律知識才是有效的普法教育。”參與社會實踐,經歷社會生活,社會是最好的普法學校,生活是最好的普法方式。用大學生親身經歷的犯罪被害和發生在身邊的被害案件來引導學生思考法律、學習法律,學會用法律來分析,普法的實效性自然就會實現。
探索有效方式。應深入學生,利用多種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式開展被害預防教育,分析各種犯罪被害的原因,提供對策,切實提高其防范意識與預防被害的技巧策略。在高校中,應將保障學生人身和財產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識的普及作為對學生開展普法的重要內容。
對大學生分年級進行有針對性的被害預防教育。普法教育要分層次、分階段開展,不同年級的學生心理成熟度不同,其生活方式、參與社會的程度和需求也不同。新生階段,對周圍環境比較陌生,學生也更加單純,容易輕信。進入二三年級,相對成熟,校園生活的參與程度較高,有些同學嘗試在外參與社會生活,如找兼職等,人際交往的范圍更廣,人際關系相對復雜。進入畢業班,就業的壓力很大,急于找工作,求職中容易上當受騙,畢業前復雜的心態,極易沖動,引發暴力沖突等。
完善教學計劃。將大學生犯罪被害的預防教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發揮法律專業教師在普法宣傳教育中的作用,發揮法學專業教育的資源優勢,為普法工作提供智力與資源支持。學校可開設刑法學、犯罪學、被害預防學、人際關系學等校級選修課,以幫助學生系統建立被害預防的理論知識體系。
綜上,普法教育不僅應是自上而下的推動,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積極參與與互動。普法要關注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從需要出發,研究大學生法制教育的規律與特點,更新工作理念,創新方式方法,力戒形式主義,使高校普法工作做到確有實效。強化大學生犯罪被害意識、對大學生進行被害預防教育,開展具有實效的普法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平安校園”、“和諧校園”目標的實現,更是為大學生今后順利走向社會,在激烈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保護自身、謀求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