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代杰
摘 要 高校校園安全已成為當前國家安全關注的重要防治領域之一,也是高校為確保安全穩定狠抓的中心工作,而校園詐騙則是高校校園安全事故中的發生頻率較高的案件,成為嚴重擾亂校園教學秩序及危害師生合法權益的不良因素。通過對校園詐騙的成因進行分析,提出“防—治”詐騙的措施及建議,為構建和諧校園提供質的保障。
關鍵詞 高校 大學生 詐騙手段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mpus Fraud
CHEN Daiji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ecurity Department,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Campus secur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area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urrent national security concerns, but als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sure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enter, and the campus fraud is high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accidents in cases become seriously disrupt the campus teachers and teaching order and harm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adverse factors. By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campus fraud, propose that "anti - governance" fraud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and provide quality protection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campus.
Key words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scams;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隨著國家全面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一些矛盾日益尖銳和凸顯,高校在密切聯系社會的同時,也遭受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和不良因素的影響及侵害,校園成為社會上不法分子頻繁作案的區域,致使高校師生慘遭嚴重的損失,嚴重擾亂了學校的教學秩序。據統計,盜竊及校園詐騙已成為當前校園發生頻繁且概率高的治安類或犯罪類校園安全案件,給廣大師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身心傷害,而且詐騙在高校校園還越演越烈,勢頭兇猛,讓人防不勝防,可見針對校園詐騙成因進行分析還具有現實的意義。
1 高校校園詐騙的概述
1.1 校園詐騙的定義及手段
詐騙,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款額較大的公共或私人財物的行為。校園詐騙是指高校師生員工在校園內遭受別人通過不法手段欺詐造成直接或間接財物損失的現象。詐騙主要手段包括:網絡詐騙、電話詐騙、短信詐騙、情感詐騙、現場詐騙及利誘詐騙等,不法分子不管采用哪一種手段進行違法活動,都會采用隱瞞真相或虛構事實讓人解除戒備心理,在他們逐步誘引下不知不覺上當受騙,給當事人造成財產和情感的傷害。
1.2 詐騙的特點
手段多樣,作案隱秘。目前國內的高校都屬于開放性的校園,給社會上的不法分子在進出校園作案提供了便利,不法分子釀造的詐騙題材及手段多來源于生活中日常生活,虛構情節“真實”逼真,采用的道具及設備多為高科技的產品,作案非常隱秘,手段多式多樣,防不勝防。
危害深遠,損失慘重。被詐騙的師生員工直接遭受經濟上的慘重損失和情感上的自責及煎熬,更為嚴重的可能引起家庭的紛爭和心理障礙疾病的發生,可見,詐騙案件對高校師生員工造成的傷害之嚴重,影響之深遠。
1.3 詐騙的法律法規釋義
《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從《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千元以上的,屬于“數額較大”,已構成詐騙罪,應給予立案查辦。若未構成犯罪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條例進行處罰。
2 高校校園詐騙的成因分析
2.1 思想相對單純,較易輕信偏信
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群體,長期在家庭嚴密的保護下成長,獨立接觸社會較少,導致社會經驗較欠缺,思想較為單純,并常懷“同情心”、“慈悲心”及“善良心”。缺乏防備心理,對于社會上善惡是非的辨別能力薄弱,遇到問題時候的思考層面僅局限于表象, 未經深入思考和探究就輕信偏信,不法分子經常利用大學生這些弱點進行相應的詐騙活動。如:2013年10月,桂林某高校的女生被自稱“來自香港的交換生”男子攔住搭訕,以該女生帶他一邊熟悉校園為借口,再以借該女生銀行卡轉賬和住在香格里拉酒店已經欠下住宿費為由,騙走了該女生5000元(案例來源:XX大學校園治安通報)。
2.2 校園治安管理存在漏洞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校園安全管理上面都會采用監控視頻、定期巡邏等方式,在思想教育方面會也進行了相應的安全教育及提醒,但是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及校園面積的擴張,校園安保工作中的監控及管理還存在著盲區、存在著漏洞,在一些關鍵的區域監控視頻布控不到位,致使安保人員調動不及時,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2.3 詐騙環節嚴密,虛構逼真隱秘
在目前校園詐騙案例當中用“來源生活而高于生活”也不為過,大部分不法分子設計的詐騙環節嚴密,虛構的“事實”逼真,取用的題材大多源于我們的生活當中,并且都沒有脫離現實的生活及違背生活中的常理,使人較易消除防范戒備心理,通過層層深入誘騙,讓廣大師生在不知不覺中上當受騙。案例:桂林某高校2013級新生在網購時,對方稱其淘寶賬號被鎖住,需要驗證碼,該學生將驗證碼發給對方后,被騙走4000元(案例來源:XX大學校園治安通報)。
2.4 貪慕虛榮,急功近利
有的大學生享受心理較為嚴重,好面子、圖安逸,受功利心和虛榮心的驅使,一心想傍所謂的“大款”“高干子弟”“海歸”或“華人”等過上安逸、奢靡的生活;一心想著通過一些具有顯赫身份的人物提高自己的身價。在不法分子利用這些“顯赫”的身份開展詐騙犯罪活動時候,這一類的學生毫無還手之力,最后不僅遭受經濟上的損失,還遭受身心的傷害。
2.5 安全防范意識及自我保護能力薄弱
當代大學生較強安全防范意識薄弱,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及最基本的“懷疑心”,對于平時老師進行的安全教育知識不重視,針對一些詐騙類的安全事件缺乏正確的自我保護和應對處理方法。如:桂林某高校學生李某接到“郵政快遞”電話通知,其從南寧郵寄來的包裹內因夾帶有違禁物品,已經被桂林市緝毒大隊調查,必須盡快聯系處置。此后該學生在恐嚇和威脅下,一步一步聽從指揮,最終通過郵政儲蓄的ATM機上給對方指定賬號轉賬4700元(案例來源:XX大學校園治安通報)。
3 預防校園詐騙滋生的應對措施及策略
3.1 牢固安全教育地位,強化安全防范意識
安全事件無小事,關系到廣大師生員工的人身及財產安全,應充分做到“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高校校園安全教育及師生的是有效預防校園詐騙案件發生的前提條件,一方面,能有效促進師生們深入對詐騙案件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安全教育強化他們的防范和自我保護意識。但是校園安全教育的方法方式應做到與時俱進,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邀請校內外專業的專家人士擔任主講,采用通俗易懂且貼近師生生活的案例作為教育題材,深入剖析當前校園詐騙案件的慣用手段及方法,指出詐騙現象中應注意的細節及預防措施。引導師生們對不良現象養成必要的“懷疑心”,學習“察言觀色”的本領,牢固的安全防范意識及自我保護意識,為預防詐騙打下堅實的先決條件。
3.2 強化法制觀念,拓展自保能力
強化法制觀念。通過專題安全教育及各種宣傳等途徑,讓廣大師生員工學習、了解和熟悉一些相關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學會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強化師生的法制意識。如學習《憲法》、《刑法》、《國家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與自身學習、生活相關的條款。
拓展自我保護能力。高校應長期與家庭、社區及公安機關密切聯系,充分利用他們的力量加大對大學生進行自我保護能力的拓展教育及訓練,牢固自我保護意識及技能,具備基本的自我保護能力及應急處理能力。加強對校園安全文化的建設,打造高校獨特的校園安全文化品牌,發揮校園安全文化對師生安全教育及引導的作用。
3.3 健全校園治安管理系統,充分調動師生防治的積極性
健全校園治安管理系統應做到以下幾點:(1)完善校園治安管理制度,強調責任的層層落實及監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問責”力度。(2)加大對校園治安監控硬件設施的建設、維護,減少視頻監控盲區點。(3)鑄建高素質校園安保隊伍。定期組織安保人員的進行專業的業務水平學習、培訓及訓練,提高安保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大對盲區的巡邏盤查力度和外來人員的觀察,對可疑人員進行及時的跟蹤監控,必要時候可以驅逐出校外。(4)設立校內流動治安崗,及時為師生員工提供必要的安保支持和幫助。(5)完善“保衛處-各職能部門—二級學院”校園安全信息平臺的組建,對于典型的校園安全案例及相關的警戒信息,通過信息平臺進行公布和宣傳,做到信息的及時公開,起到教育學習作用。(6)充分各種宣傳媒介,加大詐騙等校園治安案件的宣傳力度,積極調動廣大師生參與到校園安全防范及治理的主觀能動性。(7)校保衛處與校團委聯合領導,組織成立校園安全聯盟的學生社團,通過社團的運作,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校園治安管理過程當中,通過實踐提升防范意識及自我保護能力。
3.4 建立“校—公安”聯防模式
校園內詐騙從法律角度劃分最基本也為治安類的案件,甚至為犯罪類刑事案件,最終都應交由當地公安機關進行處理。高校應當密切聯系所在轄區的公安局、派出所,與當地公安機關建立“校—公安”聯防模式,完善聯防系統或信息平臺,健全防治的功能,確保信息的暢通及資源共享,充分利用所在轄區的警備力量進行校園詐騙案件的法治。同時,高校轄區的公安機關應加大隊校園內詐騙案件的處罰力度,提高對該類案件治理的震懾力。高校還可以充分利用所在轄區公安機關的力量,舉辦相應的專題講座,典型案例宣傳教育圖片展。
參考文獻
[1] 鐘玉彬.淺析當前高校詐騙案件的類型、特點及預防對策[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六條.
[3] 楊中英,李敏.高校詐騙的特點與原因分析——來自某高校抽樣調查的發現[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8).
[4] 古志華.新形勢下高職安全教育改革探索[J].廣西教育,2013(35).
[5] 龔彬彬,吳超,鮑瑞雪.高校校園安全隱患以及應對策略[J].安防科技,2011(3).
[6] 黃培清.當前大學生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1(5).
[7] 陸錦沖.關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內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