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留憲
摘 要: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會,促進其思維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為各類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 。學生在寬松環境中學習能思路開闊 ,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能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情境;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295-01
課改的全新理念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育生活,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都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教育的使命是讓每個人發展自己的才能和創造潛力。人的創造能力的培養基礎在小學階段,小學數學教育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創新教育,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我們每一個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為了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到更多的知識,應該從課堂創新教學出發來優化教學方法,達到課堂教學事半功倍的目的。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體會和做法:
一、思考教材,營造氣氛
新課程標準是有彈性的,要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位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地發展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我們認為課堂的創新,打破傳統教學陳舊做法;要遵循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觀念,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重點。創造性教學而在于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在于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學到方法。學生自己能通過自學課本掌握的,教師決不代替講解。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會,促進其思維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為各類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
給學生一雙用數學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了最佳心理準備。課上提問,盡量設計“對話”形式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又可讓學生感到很親切,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獨立思考,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嘗試探求新知。在一節數學課的開始,教師若能善于結合實際出發,巧妙地設置懸念性問題,將學生置于“問題解決”中去,就可以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如在在教學認識鐘表時,根據同學們的生活經驗,設計他一天的生活,起床、吃早餐、上學幾點,觀察鐘表上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分辨時間,聯系自己的生活,學生覺得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了,而且離自己那么近。在教學過程中,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
二、師生互動,應用創新
構建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主體人格的完善、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寬松環境中學習能思路開闊,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能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教師應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學生要創造性地學數學,充滿創新的活力;新課標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數學實踐活動是學生主動探索、發展的重要形式,考試是課堂教學的導向,應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實踐促發展。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都有機會獲得創新意識的訓練。教師要努力發掘每個學生的創造力,使每個學生的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將學生培養成為創造型人才。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誠的熱情,在學生提出有創意的想法時,教師應給以學生肯定、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信息。教師還應關懷、尊重、信任、理解和熱愛每一個學生,從而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的社會互動關系。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教師要對學生學習的水平、態度、情感進行適時、恰當的評價,哪怕是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說一句“你說得真不錯”,都是對學生的莫大鼓勵,以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在學習學習長度時,很難理解“厘米”、“米”之間的差別,我將1米和1厘米畫在黑板上,讓同學輪流上臺用手體會兩者之間的差別。提出“填單位”的問題:課本的單位、自己身高的單位、橡皮的單位、教學樓高度的單位。學生親身體驗,熱情高漲,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
三、聯系生活,創新學法
教師應該創設條件,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在設計問題時要捕捉社會中一些真實的數據并加工成為數學問題,這樣讓學生在思維訓練的同時,感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
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目的在于引導而不是代替“學生的探索”。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就是為每一個學生創設形形色色的舞臺,適量設計一些探索性、操作性的能力題,可有效地促使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在學習“初步認識角”的時候,我最開始讓大家在教室中找到角,如課本、黑板、課桌等物品的角,看著角的形狀,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到角有兩條邊,且這兩條邊的一端相交在同一個頂點。認識到角的樣子,我讓同桌見相互幫助用自己的小小手擺出角的樣子,一下子將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起來了。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際是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這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更是值得反思和研究的課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的潛心啟迪和培養,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學生身上點點“發散性思維”的火花,利用各種思維訓練的有機結合,將創造性思維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努力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數學素質在和諧、民主、快樂、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得到全面、有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 兼.孫曉天.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顧冠華.江蘇教育[J].南京:江蘇教育報刊社,2003(8)
[3] 方運加.中小學數學(小學版)[J].北京:中小學數學雜志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