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儒楠
金融在經濟運行中扮演著中心樞紐的角色,信用貨幣及由其標價的各種資產在供求雙方流轉,從而實現經濟內部的資源優化配置。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提到:“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一句話將金融推到經濟發展舞臺的中心,金融核心論也成為指導中國現代化金融實踐的重要理論基礎。金融核心論順應了當代經濟發展的要求,經濟金融化的發展也豐富了金融核心論的內涵,這種相輔相成的發展模式更加突出了金融的核心作用,使金融更好地服務當代經濟的發展。
金融核心論在經濟發展中的突出作用
金融核心論在發展的同時也大大地擴寬了其作用面,本文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分析金融核心論在當代經濟發展中的具體作用。
宏觀角度
保證經濟增長等宏觀指標的實現。由凱恩斯學派的總量分析法得知:在封閉的經濟條件下,產出(Y)=消費(C)+投資(I)。促進消費增長的主要方式是刺激跨期消費的增長,必須通過金融中介機構實現。同時,投資增長主要決定于儲蓄的增長。可見,經濟增長的過程是通過金融中介實現的,金融系統在整個鏈條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金融系統在實現其他三個宏觀經濟指標方面也起著核心作用:關于充分就業,一是金融系統的擴張本身能創造出更多就業崗位,二是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有助于就業人數的增長;關于物價穩定,一是物價的上漲或下跌有時是以貨幣超發、利率扭曲、資金分配失衡等問題為誘因,二是治理通脹和緊縮的常用手段是借助調整利率、公開市場業務等金融工具;關于國際收支平衡,其首要任務是完善匯率形成機制以及實現金融自由化。
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宏觀金融管理可以通過風險補償、定向補貼、政策支持等方式,將資金引入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等投資周期長、回報率低的社會事業上來,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保證現代經濟安全運行。金融系統的危機會迅速蔓延到經濟每個角落,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和較強的破壞性。這反映出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有金融的滲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其內涵也被擴展到保障經濟安全的層面。
微觀角度
貨幣功能放大。隨著金融經濟高速發展,貨幣的功能已經被無限放大,如電子貨幣使貨幣的流轉穿越了時空限制;各種現代化支付方式的創新大大縮短了交易周期。
利率成為現代經濟運行的重要杠桿。金融市場上產品及衍生產品的定價以利率作為參照;經濟體內部的傳導機制往往通過利率發生作用,并以此將經濟的走勢引向成倍的增長或多米諾式的衰退;政府通過利率調節經濟,如以低利率政策鼓勵消費和投資,以提高利率來遏制通貨膨脹。
銀行在資本市場的角色轉換。經濟發展的多樣化豐富了銀行經營模式,從混業經營到分業經營或者反向發展,融資效率、成本與金融風險永遠在博弈中。如果說金融是當代經濟的核心,銀行就是金融的核心,銀行的角色將隨經濟起伏而不斷擴張或收縮。
金融核心論與金融安全的內在聯系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金融安全問題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熱門話題。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只有強化金融監管才能保證金融安全。審慎的宏觀金融管理政策制度框架,在現階段構建我國金融安全體系中確實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我國金融體系尚未發展成熟、資本與金融項目未開放的大環境下,國內的金融政策應集中更多力量發展資本與金融市場,而不是過度強調金融監管的作用,否則可能會阻礙我國金融系統發展。換個視角,以金融核心論為指導來研究我國的金融安全觀,似乎更加符合國內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
用六個字歸納當代金融核心論的中心思想,即“信用、市場、發展”。信用體系的完善,是經濟向市場化過渡的必要前提,市場化也在國際實踐中被證實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最佳手段。要透過金融核心論來看金融安全,應分別研究“信用、市場、發展”與金融安全問題的內在聯系。
信用與金融安全
有觀點認為金融就是信用,雖然片面,卻凸顯出信用對于金融的重要意義。信用缺失會導致各種問題:個人或企業信用的污點會影響其參與社會經濟活動;銀行信用缺失會導致擠兌危機;國家也會因為內部經濟問題而被下調信用評級,引發主權信用危機,如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歷史上多次金融危機的導火索也往往源于信用的崩潰。可見,信用安全是金融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內容。
保證金融安全最重要的是,由政府承擔責任,建立健全和完善社會市場信用體制。建立社會信用體制的一個有效方式是設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記錄各機構和個人的信用狀況,并隨時向社會披露與共享,作為機構和個人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參考和依據。信息共享平臺可以使人們更加珍視信用,約束自身行為。國家、機構和個人在從事經濟金融活動中如能時時以信用為本,金融體系的安全必定有了重要保障。
市場與金融安全
市場化是國家經濟由衰弱走向強盛的必由之路。金融的發展也要借助市場的力量,過多盲目的行政干預只會起到抑制發展的作用。經濟貨幣化與金融自由化是衡量國家金融實力的重要標準,而實現這兩個標準首先就要實現市場化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市場很難和安全劃等號,因為市場一定程度意味著會出現自由和放任,但一味注重安全而限制市場作用的發揮則會犧牲效率。我國的金融系統中,國有金融機構占絕對主導地位,雖然安全得到了保證,但部分機構存在業務相對單一、效率低下、競爭力和創新缺乏等問題,嚴重束縛了金融的發展,不提倡這種低效率的金融安全。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加速推進金融的市場化改革,疏導不利于市場發揮充分競爭的因素,盡快完善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模式,鼓勵金融產品創新,引導互聯網金融等各類新生金融產品健康發展,從而建立起高效的金融安全網。
金融市場化條件下的金融安全應本著“注重法制建設、減少行政干預”的原則,合理的金融市場化管理應是法律體制健全,人人懂法守法,金融交易在法律規范內陽光運行。行政管理則側重于政策引導和風險提示,不破壞市場資源配置的功能,使所有金融機構和企業、個人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充分競爭和發展,并在法律的約束下,自發形成高效的金融安全體系。
發展與金融安全
金融的本質就是促進經濟發展,但我國目前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缺少質量和效益,我國的金融系統在這種發展模式中起了一定程度的推波助瀾作用。信貸資金大量投放于“兩高一剩”及“鐵工基”等行業,長期來看不利于經濟健康發展,行業風險可能反過來對信貸資金構成重大威脅。因此,綠色金融支持需要成為金融機構的重要標準,信貸資金應進一步支持“高精尖”領域,推動高質量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各種類型金融機構共同發展,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共同推進,從多個層面滿足企業創新發展的資金需求。金融與經濟的良性組合將進一步保證金融資源的安全。
發展是曲折的,甚至發展的另一面就是風險和危機。但所謂不破不立,真正意義上的發展都是在各種危機中錘煉出的。世界經濟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緩慢的漸進式的發展改革實質上可能成為一種倒退,中國的金融體系要想實現質的轉變,就不能懼怕危機。發展與安全唇齒相依,沒有發展,一切都是空談,更不用說安全。經濟形勢風云變幻,安全是相對的,不安全是絕對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放開手腳,大膽地改革當前金融體制不適應高效經濟發展的地方,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維護金融安全。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