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貴 鞏曉琴
(1太原市尖草坪區(qū)實驗中學校;2太原市第五中學,山西 太原 030000)
初中《思想品德》“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初探
杜海貴1鞏曉琴2
(1太原市尖草坪區(qū)實驗中學校;2太原市第五中學,山西 太原 030000)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是消極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積極的參加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長期以來,教師強調學生接受,注重知識要點的傳授,忽略學生的自由發(fā)展、自主探究,以致學生死記硬背,失去學習興趣。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思想品德課要建構以“主動參與、合作學習、體驗成功、指導學法、培養(yǎng)習慣、教學公平、鼓勵創(chuàng)新”為特征的“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 “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策略
長期以來,一些學校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填鴨式”的教學習慣于把學生當做知識傳授的接收器,導致學生“主體性”缺失,學習積極性不高,已成為制約我國中小學教育發(fā)展的問題。因此,建構初中思想品德“主體性”課堂教學,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主體性”課堂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改變課程實施中片面強調知識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這一目標,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建構“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
2.“主體性”課堂是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學生的發(fā)展,是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張揚,積極主動地掌握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智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學生只有在民主的課堂上才能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學生只有在主體性的課堂上才能提高學習積極性,提高各種能力。所以,建構“主體性”課堂教學是必要的、正確的選擇。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學習,使其得到充分發(fā)展;教師應改變教學方式,時時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方案,設計課堂結構,設計學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構建“主體性”教學模式是當今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下面我就如何構建“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談幾點看法。
1.精心設計教學情境。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因此,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精心創(chuàng)設新穎的教學情境,通過對某一特定情境氛圍的渲染,以引起學生好奇,讓學生懷著強烈的探求欲望,進入主干教學內容和流程的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看錄像、圖片,可以是讀案例、材料,甚至讓學生表演小品、模擬法庭,等等。
如我在講《知識助我成長》一課時就創(chuàng)設了“大眼睛姑娘——蘇明娟”的教學情境:一個貧困山區(qū)的農村孩子,得到了希望工程的救助,現(xiàn)在的蘇明娟畢業(yè)于安徽師范大學,已被一家銀行錄用(多媒體顯示圖文)。
(1)“如果蘇明娟最終沒有得到接受教育的機會,現(xiàn)在她又會過得如何?”
(2)“蘇明娟的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
教學情景的設置,使同學們懂得了“教育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的道理。
2.強化課堂討論與合作。思想品德課“主體性”教學模式是一種學習方式,是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學生為能參與討論,必然要主動讀書,搜集資料,參加社會活動以獲得經驗,使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得到提高。課堂討論中要求學生將自己獲得的信息表達出來與同學交流,從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要完成學習任務,需要與全體同學合作,因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就一些重點、熱點的問題激發(fā)學生討論、辯論。
例如:在初三思想品德課中,“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是兩個重要內容,在課堂上我采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那個更重要?”請說出你的理由。我把學生分為兩組,分別說明各自的觀點。
甲方觀點是:“中國是法制社會,依法治國更重要。”
乙方觀點是:“現(xiàn)在部分中國人的道德缺失,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p>
班里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收集了一些材料,由于事先準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地聯(lián)系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真正體味到了主人翁的樂趣。
3.采用競爭激勵機制。青少年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表現(xiàn)欲望,有遇事不服輸?shù)男睦硖卣?,所以課堂中運用競爭活動很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勇于進取的道德品質。
例如:我在講《財產屬于誰》一課時,設置了兩個問題:
(1)你認為DVD機的所有權應該屬于誰?理由是什么?
(2)甲丙二人通過什么途徑確認和維護自己的財產所有權?
此次活動分為三個小組仍競爭方式搶答,最終得到最佳答案;“小組合作競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懂得了“財產所有權歸屬的重要性”和“如何維護財產所有權”。同時,有效的激勵是促進學生競爭的動力,我在教學中經常采取一些有效的學習競爭措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優(yōu)秀小組頒發(fā)獎狀”、“小組競賽欄上加分”、“優(yōu)秀個人頒發(fā)個小禮品”等,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4.重視學法,改進教法。埃德加·富爾的研究報告《學會生存》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任何學校教育都不可能使學生學到他終生夠用的知識,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教他們學會學習,從而獲得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并使之產生遷移,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教育家陶行知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睂Υ耍业捏w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
(1)讓學生學會“看”課本。應重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有哪些?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lián)系?(構建知識結構圖)
(2)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shù)臅r候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地領向真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凡事問個為什么”,學會提問。無論是書本上的材料,報紙上的時事,都可以作為學生提問的素材。我的感受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提問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讓學生學會答題。思想品德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簡答題、辨析題、分析題、圖表漫畫題、實踐探究題等。縱觀近幾年的思想品德學科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分析,以致失分過多。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要為學生歸納各類題型的審題方法、答題規(guī)則,按照“是什么?(包括含義、內容、表現(xiàn)等)—為什么?(作用、影響、意義等)—怎么辦?(從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公民等角度)”的思路思考每個問題。
總之,教學中既應該研究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教會學生“看”書,教會學生提問,教會學生答題,引導學生逐步掌握獨立的思考方法,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調動。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最初基地,教師要充分運用課堂教學的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條件,強化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教師的教學效果。
例如:講八年級第四課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的小華案例,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模擬法庭)假如你是法官,你會做出怎么樣的判決?學生根據(jù)問題,查閱資料、閱讀教材、翻閱法律書籍、尋找法律依據(jù),使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名譽權受侵害時,應依法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泵鞔_了維權方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不能打擊報復),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再如:講到九年級第四課《了解基本國策和發(fā)展戰(zhàn)略》第三框《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時,我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一名負責人。首先組織學生了解我國資源國情和環(huán)境國情,如礦產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分布特點及破壞情況。其次,引導學生調查并設置問題。最后歸納出這樣的結論: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要求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要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生態(tài)友好型、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
例如:分析太原市的各種資源情況(重點是水資源)時,給學生設置了如下問題:
(1)進行“太原市飲用水狀況調查”,面對水資源的緊缺狀況,市政府應該怎么辦?
(2)調查“山西煤炭還有多少?”山西省該如何規(guī)劃?
每組調查結束,撰寫“給山西省省長或太原市市長的一封信”。通過開展第二課堂,學生參與社會調查、撰寫實踐報告和小論文等活動,增強了學生節(jié)約資源的意識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fā)揮。
總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學生主體性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強盛、國家的興旺發(fā)達,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面對未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我們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并著力建構“主體性”課堂教學,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喚醒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實現(xiàn)“中國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1]學會生存.法國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爾研究報告.
[2]金林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