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山西大學 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對外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王曉燕
(山西大學 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對中國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隨之而來的是全球性的漢語熱。我國政府順應時代要求,開始實施漢語國際推廣計劃。如今,對外漢語教學蓬勃發展,進入到漢語國際教育新階段。然而,在發展的同時,很多問題凸顯出來。
對外漢語教學 問題 措施
對外漢語教學隨著漢語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而迅速發展為漢語國際教育。對外漢語教學無論是對漢語學習者,還是對學校和政府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面對對外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必須采用切實可行的方式加以改變和解決。
(一)國內學校對對外漢語教學認識不清。
實施對外漢語教學作為漢語國際推廣的一部分,可以傳播中國文化,增強中國國際影響力及綜合實力。但是就目前對外漢語教學在各個學校的發展情況來看,不少院校只是將目光停留在本校利益上,或者將留學生的存在看做一個裝點學校國際化的門面,或者把其當成一個較好的經濟來源,而沒有認識到留學生對于學校國際化建設乃至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意義,導致部分學校在基礎設施投入、師資力量建設方面形成一些誤區。某些學校甚至對對外漢語教學對于留學生在中國生活、學習、工作的意義也認識不足,以致在教學管理、教學實施中,不能真正滿足學生生活、學習的需求。
(二)對外漢語教材編寫不完善。
國內,各個出版社出版的對外漢語教材種類繁多,雖然具備系統性,但是內容多有重復,教材的針對性、實用性、趣味性并不高。于海闊、李如龍曾評價:“(對外漢語教材)課文內容單調、不實用、缺乏真實性;不少教材的對話絕非正常人的交談,純粹為了練習語法或功能,完全脫離現實。”中國境內對外漢語教材的使用者大都是在華留學生和對外漢語教師,很多人都反映當前市面上基礎的對外漢語教材相對貼近生活,較為實用,然而部分教材內容陳舊,排版亦非常嚴肅和刻板;中、高級階段教科書則遠離生活又缺乏情趣,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導致教材中教授的知識外國學生難以運用到生活中,生活中所需的知識教材中并未涉及,因而對學生的生活幫助不大。在海外,這些漢語教材除了枯燥乏味外,加之與不同國家的文化、國情、社會習俗相去甚遠而出現“水土不服”。
(三)對外漢語教師數量不足,部分教師素質不高。
對外漢語教師是漢語國際推廣的最主要群體,隨著“漢語熱”在全球持續升溫,到2014年3月全球漢語學習者已超過1億人,相比之下,對外漢語教師數量相當匱乏。國內院校并非都配備固定的專職教師隊伍,有的學校還外聘兼職教師,這說明對外漢語教師隊伍急需擴充。海外漢語教師作為對外漢語教師的一部分,已經出現嚴重的師生比例失調現象,成為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的一大瓶頸。調查顯示,法國學生和對外漢語教師的比例達120∶1。而在東南亞等國家,對外漢語教師更是出現嚴重的老齡化現象,國外一些私立學校甚至出現一名漢語教師教授整個學校漢語課程的現象,導致教師的教學壓力非常大。由此可以看出對外漢語教師數量的匱乏。
另外,部分對外漢語教師素質不高,直接影響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的質量。就目前國內狀況來說,大部分老師接受過專業培養或者以前從事過相近、相關專業,但不乏部分教師只會說漢語、會講簡單的英語就走上了對外漢語教師崗位,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和教學能力,導致國內對外漢語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海外教師主要由兩部分構成:派遣的漢語教師和志愿者及國外本土的漢語教師。派遣的漢語教師和志愿者一般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這些經驗在外國學生中并不適用,正如趙金銘指出的:“我們的教師在國內(目的語環境)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尚能得心應手,但一旦到了國外 (學習者母語環境)從事漢語教學便難以適應。”而國外本土的漢語教師大部分對中國文化了解不深,在漢語教學中難以將漢語的文化因素和特點都呈現給學生。這兩個因素都導致海外教學質量偏低,造成對外漢語教學的瓶頸。
(四)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缺乏趣味性、程序化嚴重。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對外漢語教學界總結出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原則,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法也基本達成共識,即應當采取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綜合教學法。但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無法靈活自如地運用這些教學原則和教學法的問題,有的不能充分結合漢語的各種特點制定漢語教學流程,有的不注意學習者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有的不會使用現代教學手段……各種情形,不一而足,總之是將原本生動有趣的漢語教授得單調乏味,教學活動程序化、程式化。此外,對外漢語教師在授課中并不注重各課型之間的相互配合,通常都是各司其職,只負責自己的課型,對學生在其他語言技能方面的需求顧及得較少,導致很多外國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聽說讀寫技能無法平衡發展。
(一)學校要充分認識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性。
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在于這個民族的語言,如果一個國家自己都不注重對自己語言的推廣,那么整個世界也難以重視這個國家的文化。我國政府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視漢語國際推廣事業,為此成立了專門的機構——國家漢辦承擔漢語國際推廣的重任。近年來通過“漢語橋”工程和在各國設立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等推動漢語國際推廣事業的發展。
學校應對本校的對外漢語教學給予足夠重視,充分認識對外漢語教學的意義。這項工作不僅能展示中華文化,提升中國在國際中的軟實力,還能為學校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可以成為學校展示民族文化的必要舉措,從而提升自身國際化、多元化程度的一種途徑。在此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對外漢語教學對外國學生的重要性。例如,對外漢語教學使他們掌握漢語,減少語言不通對生活和學習的不良影響,同時使其了解中國的文化傳統,有效避免工作,生活中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尷尬。
(二)重視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
我國漢語教材有針對各個年齡段、各個國家、各種目的的不同版本,然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各出版在注重對外漢語教材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同時,還要注重教材的實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可根據學習者的漢語程度編寫教材,可以將教材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等級,初級教材聽說讀寫并行,內容集中于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如禮貌用語、簡單的交際用語等;中級教材可以實行聽讀(輸入)與說寫(輸出)適當分離,既掌握更加地道的漢語口語表達方式,滿足他們在生活中的需要,又了解正式的表達,以期滿足學習與工作的需要;高級教材,可以適當選用文學作品,但是以人類共同的情感與生活為主,同時提升學生的書面表達水平及正式場合的口頭表達水平。另外,為了提升趣味性,盡量選擇有趣的內容、制作美觀的插圖、編排多樣的練習,充分理解與適應外國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避免將課本編排得嚴肅、呆板。除此之外,還可以編寫一些工具書、漢語讀物等對對外漢語教學起輔助作用的配套資料。除了紙質媒介之外,更要利用現代技術制作互動性、趣味性、自主性更勝一籌的電子音像教材、電子音像學習工具,利用它們學習拼音、簡單詞句、一般的交際用語、成語小故事、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等等。
解決海外漢語教材“水土不服”的問題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短期內的做法,參考國內漢語教材,教師對之加以改造,自行編寫講義以適應教學實際需求;另外一種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即中外漢語教師攜手合作,共同編寫適合各國漢語教學的教材,但一定要突出國別化、本土化。
(三)注重對外漢語教師隊伍建設。
擁有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秀的對外漢語教師隊伍對對外漢語教學意義重大,重視對外漢語教師隊伍建設,可從多方面進行改進。
1.中國境內的對外漢語教師隊伍要加強培訓
正如前文所言,在職在崗的漢語教師良莠不齊。既有只具備基本外語溝通能力,甚或只憑借豐富的教學經驗就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現象,又有只會說漢語、會講簡單的英語就走上對外漢語教師崗位的現象,還有從教者均是外語學科畢業的現象。而對外漢語教學對教師的外語能力、漢語知識、漢語教學能力有著全面而專業的要求。在此情形下,有針對性地加強在職在崗漢語教師的培訓就顯得很有必要。此外,新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走過五十余載的春秋后,業已進入漢語國際教育的新階段。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深刻地改變語言教育,包括漢語教育。在新形勢下加強教師培訓,使其處于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成為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建設的應有之義,如訓練教師熟練使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再如倡導教師使用翻轉課堂和慕課等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2.重視對外漢語教師人員數量及素質問題
海外漢語教師隊伍的師資不足問題相對國內來說較為突出,欠發達國家相對發達國家來說較為突出。這些問題的解決一方面依靠國內加大對外漢語教師的培養和外派,一方面依靠各國教師本土化。部分教師素質不高的問題則有賴于各種形式、層次的培訓。舉辦培訓的時候應突出針對性、實用性、趣味性,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3.加強后備人才的培養
我國早在1985年即在北京語言大學等4所高校設立了對外漢語本科專業,后來又開始培養碩士、博士層次的人才。2007年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批準設立。2012年對外漢語本科專業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同年開始設立漢語國際教育二級學科博士點。至此在國民學歷教育體系中,已形成了學士(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層次完備的漢語國際教育學科人才培養機制。近三十年來我們業已培養了大量對外漢語教學人才,為漢語國際推廣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很多畢業生在海外漢語師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竟然找不到對口工作。這說明我們培養人才的目標和方法很多時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所以,如何培養適應時代發展、切合國際需求的優秀漢語教學人才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項長期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對于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一定要重視,認真研究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予以解決。
[1]鄭通濤,蔣有經,陳榮嵐.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一[J].海外華文教育,2014(1).
[2]鄭通濤,蔣有經,陳榮嵐.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一[J].海外華文教育,2014(2).
[3]張旻.論對外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J].神州(下旬刊), 2013(8).
[4]畢佳麗.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顯性問題”和“隱性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2013.
[5]李豪,田宇.論對外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革策略[J].文學教育(中),2012(7).
[6]于海闊,李如龍.關于漢語教育國別化教材幾個問題的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2(6).
[7]趙金銘.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標準試說[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