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學校,江蘇 蘇州 215021)
在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幾乎都能看到“檢查預習”這個環節,教師或檢查生字詞,或對文本內容進行提問……透視這一環節,不難看到教師對學生學習主體的尊重及構建高效課堂的自覺意識。然而,在調查高年段預習現狀之后,筆者發現,指導學生預習沒有形成序列,換言之,第三學段的預習與第二學段的預習并無二致,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讀:通過熟讀文本了解文本內容。
二畫:指導學生在預習中畫出重點詞句,特別是生字詞,并用相應符號劃出。
三查:即學生通過查工具書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誠然,這些預習是非常有意義的,為學生帶著文本走進課堂打開了一扇窗,也為教師選擇教學內容奠定了初步基礎。但是,學生進入第三學段,他們的語文素養有所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有所加強,則預習理應有所發展。筆者認為,第三學段的預習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實踐,更深入地“潛入”文本,為更深層次的“批注式閱讀”奠定基礎,而這潛入能力與兩種“自覺關注”密切相關。
閱讀是信息的解碼活動,讀者要讀懂文本攜帶的信息,就必須在作者和讀者之間存在一套對語言代碼及其組合規則的共同理解,這是文本信息傳遞得以暢通的保證。而這種代碼組合規則的共識,就是一系列相對穩定的文體模式。讀者只有根據它暗示的解碼方式,才能“破譯”作者編制的代碼規則,真正理解文本傳遞的話語信息。
對于文本意識缺失導致的“異象”,大多數教師應該深有體會:教師層面,教散文、小說、詩歌,基本都是同一套路;學生層面,閱讀散文、小說、詩歌,策略如出一轍。
指導學生預習時關注文體,關鍵在于課堂引領。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曾將語文學科的研究重點放在 “關注文體特點展開教學”上。以張海燕和江麗娟老師分別執教的《愛之鏈》和《維生素C的故事》為例。
《愛之鏈》是一篇小說。教學中,張老師關注小說的文體特點,既教會學生如何憑借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感受人間真情,又帶領學生研究語文學習的重點不僅是學會一篇課文,而是通過一篇學習一類課文。在張老師的課堂中,語文教學不再是一味地品讀語言文字;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愛之鏈》,了解閱讀小說要特別關注小說的人物形象,感悟小說的情節描寫,領會小說中環境描寫的特別作用。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不僅懂得“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更掌握“小說”這類文章的學習方法。
與《愛之鏈》不同的是,江老師執教的《維生素C的故事》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小故事。這類課文類似于科普小知識,但有具體的故事情節。教學中,江老師并沒讓學生只關注故事的情節,也沒有把課文上成一般的科學常識文,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白:描寫故事要讓人物有自己的形象,要讓情節變得有血有肉。這樣的故事才會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才會吸引讀者。
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關注文本的文體,則能讓文體意識真正地“根植”在學生的心中。在指導學生預習時先關注文體,然后走進文本,把握其語言文字的特點,理解其語言文字的內涵。不言而喻,有了對文體的“自覺關注”,學生的預習會更有針對性,當然也更為有效。
“陌生”作為一個標志性概念,由俄國學者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近百年來,已經成為解讀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
不同的文本有特殊的表達,而在這特殊的表達之處,往往就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如果學生預習時不輕易放過每一個產生陌生感的地方,那么他們對語言敏銳感知的能力會不斷增強,對文本的解讀也會越來越深刻,能更近距離地觸摸文本的特殊價值。
參考胡海舟老師的觀點,指導學生關注“陌生感”,應指導他們具體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超越常規的語言現象
(1)出人意料的詞語。“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詩說啐語》),作者對于詞語的運用可謂用盡心思、精益求精。對讀者而言,這“平、常、陳、樸”與“奇、險、新、色”之間的巨大反差就是一種意義空白,具有召喚性,邀請讀者進入這“陌生化”地帶細細耕耘。
比如: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母親為什么要“擋”呢?這個擋不合乎情理啊?學生只要關注到這個“擋”字,細細一品味,就能品味出母親的良苦用心。
(2)非同尋常的句式。句式的選擇、句子的組織同樣受到文本主旨的制約。對于文本中超乎尋常即讓我們感到陌生、新鮮的句子,往往與題旨的表達密切相連。
比如:l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場接著一場。奔騰不息的長江轉瞬間變成了一條暴怒的巨龍。瘋狂地撕咬著千里江堤。荊江告急!武漢告急!九江告急!——《大江保衛戰》
“暴雨”重復兩次,而且第二個前面又加了一個“大”字;“告急”重復三次,而且每次后面都是感嘆號。異乎尋常的句式表現了當時形勢的異常危急。
(3)耐人尋味的標點。標點符號不但表示文本中句子的停頓,而且是作者表情達意的重要形式。
比如: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還有人哩。不止一個,還有一個……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個人!這六個人就如在湍急的黃河上貼著水面漂流。
這個片段中的標點,是許多老師在上課時喜歡玩味的,但這是老師直接的“給予”。試想,如果我們在預習時,強調讓學生自覺關注標點,那么,他們也許在老師“滔滔不絕”之前就會有較深的感悟。
2.關注新穎奇異的寫法
寫作方法林林總總、舉不勝舉。作者要根據立意需要精心挑選、靈活運用。那些新穎奇異的手法一定包含著作者特別的意圖。
如《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篇寫人的文章,但文章的第二小節寫道: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險峰。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
筆者教學時,因為班中不少學生預習時已關注到這處特殊的寫法,所以本是教學難點的地方稍作點撥就突破了。
3.關注文本前后“矛盾”之處
不少文本前后“矛盾”,謎團重重,令我們不解、陌生。
如《愛如茉莉》一文,一開始作者覺得茉莉花平淡無奇,但在結尾有一段這樣的描寫:淚眼蒙眬中,那叢叢簇簇的茉莉更加潔白純凈。它送來縷縷幽香,裊裊娜娜地鉆到我們的心中,而且縈縈不去。
作者為什么有前后矛盾的感覺呢?當學生冒出這樣的念頭的時候,說明他思維的觸角已觸摸到文本的深處了。
總而言之,教師在課堂上的行為只有轉化成學生的自覺行為才是真正有效的。指導學生預習時自覺關注“文體”,關注“陌生感”,學生往往能更便捷地走進文本的更深處,領略到語文更美的風景,特別是能更有效地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這正是當下語文教學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