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紅
摘 要:教師留給學生印象最深的不是說教,而是教師的行為,教師應嚴于律已,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才能對學生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職業;教師;教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7-019-01
近段時間以來,根據學院黨委的安排,在線學習了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通過學習使我明確了教育發展“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終身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和《綱要》中提及的“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國家把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這種高度是體現了教育在新時期的重要地位。
作為一名職業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對把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人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感觸最深。
我從事職教工作25年,親身經歷和體驗了中等職業教育滄桑巨變,學生的錄取由原來錄取分數線離高考只差1-2分到現在初中畢業無門檻入學,生源質量有著天差地別,面對新的形勢,新的問題就要求從事職教的人要轉變思想觀念,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面對新的挑戰。學校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培養質量決定著學校的生存與發展,面對這些考不上高中,對學習不感興趣被稱之為“90后”的學生,如何才能把他們培養成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才或是一個有擔當的頂天立地的人是我們使命也是擔在我們肩上責任。那么作為學校主導的教師,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人、成才作為根本,適應新的問題、新的情況,做好教書育人?如何面對這樣一群學生做好教書育人,我認為關鍵在于做好如下三個方面:
1、教書育人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自覺的、有明確目的的行為,它要求教師根據本專業的知識特點,采取適合中職學生思想實際和能力實際的創造性教育教學策略和方法,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能動行為。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積極的、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而不能只作簡單的說教,粗暴的責難和鄙視,才能做到教書與育人的統一,那種認為“只要是教好了書,也就是育好了人”的思想是不正確的。教書育人的過程,也是密切師生關系,溝通師生思想感情的過程,它能使師生的認識達到共識,從而保證教育目的的實現。
2、適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是教書育人的保證,教師不但要有嫻熟的業務能力,還要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及規律,我們的學生絕大部分來自農村及城市低收入或單親家庭且成績較差,得不到老師、同學及家庭的關注和關愛,他們來校的大部分目的是想學一技之長,今后在社會上能夠立足,學習目的很明確,但學習習慣的養成很差,而在當前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的思想較活躍,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善于以新的方式體驗新的生活,思維開放,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他們重實際輕傳統,沒有舊思想的羈絆,希望人與人之間平等、民主,并以朋友相待,敢于對老師評頭論足,甚至對著干,還有對學習的抵觸,對傳統教育的不理解,對社會潮流的模仿等這些都增加了育人的難度。這就要求中職的教師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失缺的愛和關注,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增進感情,組織他們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接近學生,取得學生信認,以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增強自我調控,自我教育的能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形成良性循環。
3、教師的思想、行為對學生時時處處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只有為人師表,才能感染學生,才能起到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也必須體現出嚴于律已的精神。“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當今社會,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更新觀念,鉆研業務,成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師,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在思想品德上獲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啟迪,從而使學生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內驅力。
實踐證明,教師留給學生印象最深的不是說教,而是教師的行為,教師應嚴于律已,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才能對學生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