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生
(湖州師范學院 浙江湖州 31300)
根據我國乒乓球運動訓練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術,輕視體能”的現狀,高校運動員必須要發展乒乓球運動所需的專項身體素質,這樣對更快地掌握和提高乒乓球技術和技巧有著密切聯系[1]。乒乓球運動屬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目,運動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戰略戰術和技術水平的發揮, 但運動員機體能量代謝系統的供能水平和心理狀態對比賽結果也起著重要作用[2]。據2000年北京體育大學張瑛秋的研究,一場緊張的比賽密度為25%,揮臂次數為1000次左右,血壓平均升高16mmHg,脈搏平均為192次/min[3]。由此可見,安排合理的運動量是乒乓球專項體能訓練的關鍵。該文針對高校運動員缺乏體能訓練的系統性和技術發揮的穩定性等特點,制定訓練計劃,分析專項體能訓練過程中生理學、訓練學特征,為高校教練員監控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提供依據。
湖州師范學院乒乓球運動員14人。平均年齡21.8±1.23;平均身高163.2±4.58;4名國家二級運動員。
(1)文獻資料法:查閱了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共67篇,為該文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2)跟蹤調查法:經過1年的跟蹤訓練,練習頻率一周三次,記錄每次訓練運動量強度和密度,以及擊球成功率等,并利用發球機輔助訓練。
(3)指標測試法:采用FINLAND生產的POLAR心率遙測儀,測定運動員訓練前、中、后的心率,并使用其處理器進行分析、處理所貯存的數據;采用YSI-1500型乳酸分析儀測定;擊球成功率以運動員有效回球進行統計,即有效回球/擊球數*100%。
表1 運動員訓練前后血乳酸、心率和擊球成功率的變化一覽表
表2 運動員訓練前后血乳酸、心率和擊球成功率的變化一覽表
表3 運動員訓練前后血乳酸、心率和擊球成功率的變化一覽表
表4 運動員訓練前后血乳酸、心率和擊球成功率的變化一覽表
(4)數理統計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算平均數和標準差,并進行均數t檢驗。
乒乓球比賽是間歇式、短時間爆發式的有球活動的競技過程,采用多球訓練可發展乒乓球專項所需的能量代謝能力,也能發展乒乓球專項基本素質,所以乒乓球多球訓練已成為訓練中的一種常用手段[4]。如表1所示,經過6個月專項體能訓練,每次訓練3組快速揮臂+步法移動、1/4臺多球訓練、1/2臺攻球,練習時間30s,組間30s以上間歇時間,運動員的專項素質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多球訓練后血乳酸和心率都比6個月前下降,z這說明運動員對負荷的承受能力增強。此外,運動員的擊球成功率也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尤其是1/2臺攻、拉球的擊球成功率上升幅度較大。
通過發展ATP-CP/糖酵解混合系統供能能力,以提高乒乓球運動員的快速移動和快速揮臂的耐受能力。在專項體能訓練中采用30~60S最大強度練習,每次練習間歇4~5min,在連續間歇訓練5次后,血乳酸可達更高值。如表2所示,運動員無氧運動能力明顯加強,進行無氧訓練時,由于身體欠下了大量的氧債,在血乳酸中出現高血乳酸水平,使身體耐受最大乳酸能力提高一倍,這樣就能更好地發展糖酵解系統的供能能力和速度耐力。
通過發展運動員糖酵解系統供能能力,提高機體耐酸能力的練習,為適應高水平比賽運動強度大的要求,運動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耐酸能力,以保證在體內供氧不足的情況下仍能較長時間地保持高強度的運動。采用全力的拉沖扣、1/2臺攻拉沖、推側撲等方法,1~2min大強度訓練,4~5min間歇休息,已達到機體在訓練中忍受較長時間的刺激。如表3所示,推側撲訓練前后效果明顯,速度耐力素質增強,具體地說,訓練強度控制在血乳酸4mmol/L以下時,可以提高乒乓球運動員有氧氧化系統供能能力和專項耐力。
通過提高有氧代謝能力可推遲無氧酵解的啟動,加快完成無氧代謝后的恢復過程,有效地提高肌肉中糖元的貯量,而肌糖元的貯量又與無氧酵解能力相關,因此,必須在發展有氧代謝能力的基礎上再過渡到無氧代謝的訓練,提高有氧代謝能力較為有效的訓練方法是進行較長時間、強度不太大的練習。如表4所示,訓練前后血乳酸、心率和擊球成功率的變化不明顯。
(1)乒乓球運動員經過6個月的乒乓球專項體能訓練,運動員的無氧代謝等專項素質得到明顯提高,訓練水平大幅度提升。
(2)運動員對負荷的承受能力增強,運動員的擊球成功率也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3)ATP-CP系統、ATP-CP/糖酵解混合系統、糖酵解系統訓練前后差異明顯,有氧系統訓練前后差異不明顯。
[1]鄭海波,李嘉鵬.乒乓球運動員的專項體能訓練[J].體育科技,2005(3):19-20.
[2]趙崇山.現代乒乓球比賽時間特征、供能特點與專項體能訓練分析[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96-97.
[3]屈建華,黃敬華.乒乓球專項體能訓練探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8-79.
[4]唐建軍.乒乓球專項身體素質研究狀況及其訓練方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7(2):24-27.
[5]高穎.乒乓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方法的研究[J].山西體育科技,2012(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