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華 趙康太
(秦曉華,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趙康太,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2012年6月21日,國務院批準海南省設立地級三沙市,這是我國在南海主權爭端日益激烈的國際大背景下的戰略布局,標志著我國對南海諸島主權捍衛、資源保護與開發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三沙市作為我國陸地面積最少、管轄總面積最大、人口最少,卻承擔捍衛國家主權任務的地級市,如何科學地發揮自身的行政管理職能,有效地管轄祖國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是三沙市政府一成立就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命題。三沙市管理著我國廣闊的海洋國土,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發展海洋漁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大力開發海洋漁業作為三沙市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不僅有利于三沙市對南海的行政管轄,加強我國在南海海域的存在和影響,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而且有利于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推動海洋強國、海洋強省戰略的實施,是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增長極,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
西南中沙是我國天然的海洋牧場,有著非常豐富的漁業資源。從2008年開始,海南省水產研究所對西南中沙海域中上層漁業資源進行調查發現,三沙的各類海洋生物多達3000多種,其中,魚類資源超過1000種,有經濟價值的約有40多種;主要的經濟蝦類17種,經濟貝類150多種,主要的經濟藻類162種,還有海參、海龜、玳瑁等珍稀物種。三沙漁業資源不僅豐富,而且品質優良,總儲量巨大。僅南沙群島海域島礁,中上層棲息魚類就有500種以上,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有30多種,特別是馬鮫魚、石斑魚、金槍魚等,產量很高,適合大范圍開發。據測算,三沙漁業資源的潛在捕獲量為500萬噸,每年的可持續捕獲量在200多萬噸,而目前每年的捕獲量僅8萬噸左右,開發前景巨大。
海洋漁業是南海的傳統產業,開發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近代以來,海南漁民成了南海捕魚的主力軍,尤其是由于西沙群島距離海南本島較近,從1985年開始就有漁民移居西沙群島,而且逐步發展壯大,主要聚居于永興島和七連嶼,還在島上建立了漁民村。住島漁民主要從事傳統的捕撈業,在海島附近的珊瑚礁礁盤海域進行捕撈,以釣魚、張網捕魚、撿螺、活捕龍蝦、捉鮑魚、撿海參等為主要的作業方式,所捕獲的海產品有些經過曬干等粗加工后存放;有些則圍海放養,等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再賣給前來收購的漁船,換取生活用品。除了這種傳統的捕撈業以外,隨著海水養殖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已經有部分島嶼正在開展深水網箱養殖業。2013年就有海南臨高澤業公司、儋州翔泰公司、瓊海時達公司等先后獲批在西沙永樂群島、南沙美濟礁、渚碧礁等島礁,利用自籌資金開展深水網箱試養工作,成為海南省現代漁業發展的新亮點。
盡管南海的海洋漁業開發歷史悠久,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仍然存在生產方式落后、產業結構單一、漁業糾紛頻發、自然環境惡劣等一系列問題。
首先,漁民生產方式落后,開發層次低,漁業資源破壞嚴重。就以西沙群島為例,目前有住島漁民600多人,由于漁民上島是自發行為,島上漁民村缺少規劃、建設隨意,沒有垃圾處理等相關的配套設施,漁民生活條件很差;而且漁民仍然沿用傳統的作業方式,張網捕撈、淺海撿拾。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減少,出現漁民炸魚、毒魚,濫挖采龍蝦、海參、貝類等高價值生物資源以及非法開采硨磲貝殼等活動,導致昔日豐富的珊瑚、海參、硨磲、法螺、鮑魚、龍蝦以及各種經濟魚類、海龜、海鳥等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特色生物顯著減少,生態環境逐漸惡化。除此之外,漁民也缺乏必要的加工手段和工藝,即使捕捉到名貴的魚種也只是經過簡單粗加工后銷售,名貴漁業資源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其次,漁業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目前南海的漁業發展以傳統捕撈為主,深海養殖業剛剛起步,水產品加工更是落后,產業結構過于單一。就捕撈而言,基礎設施落后成為制約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海南省的捕撈漁船雖然已達到二萬多艘,但絕大部分噸位小,只能近海作業。但因捕撈過度和環境變化,海南省近海漁業資源已經呈衰退趨勢,絕大部分傳統優質經濟品種很難形成生產群體,多數經濟種群主要由一齡以內的幼魚組成,遠洋捕撈已經成為必然趨勢。除了漁船太小外,漁船的補給、避風也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對南海漁業資源信息動態管理不足,缺乏準確的漁情預報,導致南海漁業資源沒有得到均衡開發利用,經濟效益難以保障。
再次,南海主權爭端頻發,漁業糾紛不斷,漁業資源不能正常地開發與保護。由于南海主權爭端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尤其是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在每年漁汛期都會滋生一些理由抓扣我國漁船,甚至發生惡性撞船,打死打傷中國漁民的事件。據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的不完全統計顯示,1989-2010年,周邊國家在南沙海域襲擊、搶劫、抓扣、槍殺中國漁船漁民事件達380多宗,涉及漁船750多艘,漁民11300人。其中,25名漁民被打死或失蹤,24名漁民被打傷,800多名漁民被抓扣判刑。這些舉動影響了南海地區的穩定,導致漁業資源不能正常地開發與保護。
最后,自然條件惡劣,漁業發展風險較大。南海屬于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每年夏秋季節,常受臺風或強風影響,風力狂虐,裹挾暴雨,掀起巨浪,使漁船不能進行正常活動,深水養殖也會遭到嚴重破壞。2013年9月29日,由于臺風“蝴蝶”的襲擊,導致在西沙作業的10多名漁民遇難,50多人失蹤。除了臺風影響,南海常年高溫,淡水奇缺也是漁業發展的重要障礙,導致漁業發展風險較大。
產業開發是每一級政府的基本職能,是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三沙市地處祖國國土的最南端,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而且管轄著具有國際爭端的海洋領土,這使得三沙市在進行漁業開發時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更重要的要從國家大局出發,符合國家發展的戰略布局。因此,三沙的漁業發展要統籌考慮,規劃先行,合理布局。漁業開發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主權優先原則。南海自古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無論從最早發現、最早開發經營,還是最早行政管轄上來看,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自從海洋開發成為全球共識,尤其是南海豐富的海洋資源被發現后,周邊各國千方百計想在南海占有一席之地。在這種國際大背景下,三沙市的設立宣示了我國捍衛南海領土主權的決心,也是加強南海資源開發保護,實施海洋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然而,在當前主權爭奪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三沙市的主要任務應該是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南海的有效行政管轄,維護南海主權。國務院在同意設立三沙市的批復中明確要求,三沙市應把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在各項建設中認真貫徹國防需求、軍民兼顧、平戰結合,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因此,三沙市進行漁業開發時,要依據主權優先原則,把宣示主權作為第一要務,其次再考慮經濟效益問題,做到維護主權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第二,生態優先原則。眾所周知,三沙環境優美,資源豐富,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由于島礁陸地面積小,且都由珊瑚組成,生物多樣性指數少、生物鏈短、穩定性差、缺少天然屏障,生態系統非常脆弱,極易遭到破壞。海南省政府在《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海南省本著“生態優先,保護環境”的原則,堅持海洋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這就要求三沙市在規劃漁業發展時要遵循生態優先原則,摒棄傳統的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發展模式,延長休漁期,降低捕撈強度,對各海域從事捕撈作業的漁船實行數量控制,還要通過特色生物資源的人工生態增殖、養殖與生產來改變漁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實現漁業與生態的和諧發展。
第三,規劃優先原則。三沙市雖然海洋資源豐富,發展海洋漁業具有天然優勢。但是目前漁業發展還處于自發狀態,沒有科學合理的統一規劃。三沙市的當務之急應該是根據南海的實際情況,結合《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海南省“十二五”漁業發展規劃》《海南省休閑漁業發展規劃(2010-2020)》等重要文件,制定符合三沙實際的起點高、定位準、有特色的海洋漁業發展規劃,合理配置漁業資源,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由原來的近海捕撈發展成為深海捕撈、深水養殖、水產加工、休閑漁業為一體的現代漁業。
三沙市的成立,為南海漁業開發與保護帶來了新的動力和機遇。三沙市要充分利用獨特的優勢,根據國家戰略需要和海南海洋漁業發展實際,合理規劃,大力發展南海漁業捕撈、礁盤瀉湖養殖、漁業加工、休閑漁業等,實現海南省漁業經濟新的崛起[1-2]。
首先,繼續發展海洋捕撈業。南海的漁業資源豐富,目前開發利用較少,捕撈仍是南海漁業開發的主要手段。鑒于目前漁船裝備落后、風險大、收益低的現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解決:第一,三沙市政府應積極爭取國家財政支持,制定政策鼓勵和扶持制造適合遠洋捕撈的船只,尤其是鼓勵金融機構支持龍頭企業和漁民“造大船,闖深海”,配備衛星導航、雷達、彩色探魚儀、北斗星通等先進的現代化助漁導航設施,并在西沙或者南沙建立漁業綜合保障服務基地,為漁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漁業生產補給提供支撐和服務,同時,為漁船提供避風條件,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全方位服務漁業生產。第二,利用三沙市特殊的區位,爭取國家優惠政策的支持,增加南沙捕撈漁船專項柴油補貼,增加漁船馬力貼花指標,實行漁船、漁民雙籍貫管理,把海南全省的大型漁船都注冊到三沙市,增強捕魚業的發展規模。第三,實施集團發展戰略,通過政策激勵,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兼并、聯合、重組、控股、買斷等方式,組建大型漁業企業集團,積極鼓勵漁民加入集團,進行資源重組,形成公司加漁民的發展模式。然后,組織幾十或上百條漁船,組成捕撈船隊,并配備補給、加工、運輸等功能船,開赴中沙、南沙開展集團式捕撈。這種作業方式將改變過去單家獨戶的生產方式,不僅降低漁民生產成本,提高了漁民的經濟效益,而且有效防止他國干擾,增強了漁民抵御風險的能力。第四,三沙市政府要協調漁業執法部門加大南海巡邏和漁業執法,嚴格執行海南省新近修訂的《漁業法》實施辦法,對外國漁船、外國人進入海南管轄水域進行漁業生產或漁業資源調查活動進行有效管理,既彰顯我國在南海的主權存在,也保障我國漁民在南海的經濟收益。
其次,大力發展深海養殖業。南海不僅漁業資源豐富,而且地理環境特殊,有許多礁盤和瀉湖,而且水溫常年較高,水質良好,使得魚類的繁殖能力、生長速度明顯優于內陸省份,非常適合發展深水網箱養殖業。同時,漁民在南海開展深水養殖,還可以起到屯墾戍邊、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作用。目前,南海的深水網箱養殖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深水網箱養殖技術也已經比較成熟。截至2012年底,海南省深水網箱已發展至3000多口,產量4萬多噸,利潤達到5億多,尤其是西沙的晉卿島和南沙的美濟礁和渚碧礁的深水網箱養殖發展良好。因此,大力發展深水網箱養殖業是三沙漁業開發的最佳選擇,可以在南沙、中沙海域選擇被他國侵占的島礁周圍進行布點養殖,既可以獲得比較好的生存、生活環境和養殖條件,又可以宣示海疆主權。隨著深水網箱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可以與周邊國家增強民間交流,建立海上交易平臺,以養兼捕,真正落實“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
再次,建立漁業加工業。由于捕撈漁船的裝備比較落后,漁民在南海捕撈后,只是經過非常簡單的粗加工就進行市場交易,很多名貴魚種的經濟價值沒有得到有效開發,漁民的收入偏低。為此,三沙市政府應該鼓勵企業投資,發展漁業加工業,對漁民捕獲的各種魚蝦貝類進行深度加工和包裝,充分開發漁業的經濟價值,提高漁民的經濟效益。
最后,發展休閑漁業。目前,海南的漁業生產結構不合理,近海漁業資源由于過度捕撈,已經衰退。為了轉變漁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展休閑漁業是一個新的突破口,非常適合在西沙群島及周邊島礁開展。這是因為,西沙群島的漁業資源已經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不再適合大規模的捕撈。為了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原來從事捕撈的漁民應該轉變生產方式,要從捕撈漁民向護養漁民轉變。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戰略的實施,海南的旅游業將迎來發展的春天,尤其是三沙市成立后,西沙群島的旅游業開發也逐步提上了日程。為此,居住在西沙群島的漁民可以利用這個發展契機,從傳統的捕撈業逐步轉變為從事休閑漁業,發展海釣、海中撒網等,既可以保護三沙的生態環境,又可以推動三沙旅游業的蓬勃發展。
[1]實現全省海洋漁業經濟新的崛起:關于加快發展三沙市海洋漁業的調研報告 [J].海南人大,2012(11).
[2]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三沙市建設專題調研報告[J].海南人大,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