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躍 張青青
提“質”“量”促活力重培養
——李崴談民革廣東省委會基層組織建設
◎文/張躍 張青青
2014年12月2日,七個省級民革組織在民革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交流發言。分管組織工作的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李崴代表民革廣東省委會(以下簡稱“省委會”)圍繞基層組織建設作了發言。近日,筆者對李崴進行了專題采訪。
記者:李崴副主委,我注意到有一些數字,如截止2014年10月底,與五年前相比較,廣東省民革黨員增長率為39%,平均年齡降低了1歲,大學以上學歷所占比重提高了12個百分點,等等。這些數字真實地體現了省委會新黨員發展的態勢。請您結合省委會的經驗談談您對新黨員發展的看法和感受。
李崴:民主黨派事業的枝繁葉茂取決于新黨員的“質”和“量”。如果不注重新黨員的“質”,將給組織的工作帶來后患。比如,新形勢下有些人對于民主黨派認識不充分,抱著個人的“小九九”加入民革組織。由于他入黨的動機不純,某些個人欲望在入黨后沒得到滿足,就會發生不參加支部活動、不熱愛民革組織,以至于要求退黨、破壞黨內團結的事情。如果在發展新黨員的過程中不嚴格把關,讓一些品德及綜合素質不好的人員進入民革組織,對民革組織的傷害將更大。如曾經有一位民辦學校的校長表示特別希望參加民革,但是在外調的時候發現,其品質和素質不太好,就暫緩了他的入黨申請。后來發現,該申請人幾年前在外省由于打架斗毆曾被刑拘過,刑滿后才來到廣東開辦學校,這件事情提醒我們對新黨員——尤其對新階層人士的考察要更為謹慎。當然謹慎發展并不意味著裹足不前,黨員數量是黨員質量保證的基礎,同時又是新時期統一戰線的要求。在2014年5月份省委會召開的全省組織工作會上,就對全省黨員隊伍建設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發展黨員要堅持講“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質量優先”的原則。何為質量,不僅僅是學歷,最重要的是入黨動機——為何要加入民革?如果不清楚,可以適當延長預備黨員考驗期。二是希望各級組織的主委、組織部門要以求賢若渴的態度主動尋找、發現優秀人才,尤其注意發展已經任實職的政府、司法部門的優秀人才。三是希望各級組織加強和各級中共黨委、統戰部的溝通、聯系,爭取得到支持推薦。
近年來,省委會各基層組織發展相對平穩,如各市委會以每年5-11%的速度發展新黨員。由于中共黨委統戰部在實職安排、工作經費等方面都是把各民主黨派的黨員人數作為衡量的重要標準,所以民革新黨員的發展速度不但要和自身比較也要和其他黨派比拼。
近年來,省委會發展的新黨員除了具有高學歷、高職稱、高素質的特征外,還重點發展“三農”、社會與法制和祖統方面人才,同時在組織建設上也比較注重體現地域和專業的分布。比如民革珠海市委會為了應對經濟轉型的發展需要,成立了由各經濟功能區黨員、企業代表人士組成的經濟區支部;為加強社會建設,重點就社會保障、社會管理創新開展參政議政工作,成立由政府公職人員和社會學專家等代表人士組成的社會建設支部。2014年新成立的民革廣東省直第七支部是由廣東省農業廳的民革黨員牽頭,吸收“三農”部門和涉農企事業單位的代表人士成立的省“農業支部”,他們在“三農”專題參政上將是省委會的一支重要力量。江門市是著名的僑鄉,同時臺資企業較多,因此其新黨員發展重點就帶有濃濃的“僑”、“臺”特色,特別是海歸中的中高層人士。而對于高校來說,新黨員發展對象則應該是著力發展那些能代表學校重點學科、特色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和中高層知識分子,現在省委會在廣東省重點高校的新黨員發展就是逐步按此方向走向良性循環的。
目前,廣東省的民革組織包括16個地級市委會、3個縣級委員會、31個省直屬(總)支部、5個基層委員會、315個支部。截止今年10月底,全省共有民革黨員6064人,較五年前增加1701人,增長率為39%;黨員平均年齡51歲,比五年前的降低了1歲,大學以上學歷占65.1%,較五年前提高了12個百分點;黨員中擔任各級人大代表128人,較五年前增加70人,增長率為120%,擔任各級政協委員542人,較五年前增加301人,增長率為124%,擔任縣處級以上政府和司法機關實職的有51人,較五年前增加9人,增長率為21.4%。去年廣東省共發展新黨員490人,年度發展率達到9.2%。
記者:如何才能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請您結合省委會的基層組織建設經驗談談您的體會。
李崴:黨組織的凝聚力基于組織的活力,因此,基層組織建設特別要抓好支部組織活動,特別是要科學策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實際效果、對身心有益的支部活動,以這些活動促進全體黨員的身心健康,提高他們的活力和參政能力。為此,省委會主要采取了四個措施:一、對省直屬支部制訂了《省直屬支部聯絡員工作制度》,強化聯絡員在省直屬支部組織活動中的紐帶作用。將省直屬支部的新黨員發展、組織活動的開展作為對省直屬支部聯絡員的一項重要考核內容。省委會按黨員人數對省直屬支部發放一定的組織活動補貼。二、在全省基層組織和黨員中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制定出量化的指標(如發展新黨員數、支部活動次數、媒體雜志刊登該支部的事跡次數等),每年評選一次并且不限名額,以營造組織創先進、黨員爭優秀的良好氛圍。三、以“同心獻策”、“博愛牽手”、“學習實踐活動”為抓手,不定期地通過網絡下發文章、書籍、電影等學習材料,推動基層組織開展活動,增強和激發黨員的積極性和活力。四、省委會及各級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積極帶頭參加基層組織活動,并要求記錄在案。如,省委主委多次給基層組織講課;律師黨員利用支部活動義務普法;大學教授宣講科技知識;企業家講經濟和管理;醫務人員講養生和到貧困地區扶貧助困等等。這些措施推動全省民革的支部組織活動更加豐富和富有實效。
廣東省各級民革組織也都積累了不少好的支部活動工作經驗。如民革珠海市委會為了推進黨員思想政治水平上臺階的“四項能力”學習教育活動、“同心創優”活動,“聯系困難家庭、服務群眾,聯系社區村居、服務基層,聯系重點項目、服務企業”,“三聯系三服務”活動。民革廣州市委會則是以制度建設為抓手,通過出臺《提案工作管理辦法》、《開展“獻一策”工作的管理辦法》、《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管理辦法》等制度性文件,以專委會為主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特邀專家等參加,全體黨員參與的參政議政工作機制,推動基層支部活動。2014年民革廣州市委會還組織了有180名黨員參加的“薪火相傳”杯羽毛球賽,與省委會一起和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舉行足球友誼賽等。這些活動既為黨員創造了相互了解、促進感情交流的平臺,又增強了黨員的活力和身體健康。民革深圳市委會的創新亮點是率先將民革支部建在街道,相繼在龍崗區橫崗、布吉、坂田等街道辦事處建立了基層民革支部,增強了與街道辦中共黨工委的聯系和溝通,使民革黨員更能接到地氣,民革的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社會服務直接到達街道這最基層細胞中。今年民革深圳市委會還在黨員相對集中的律師事務所成立了律師支部,使得律師黨員們在社會法制領域能更好地建言獻策。民革深圳市委會還有一項特色,福田、南山等支部組織活動由每位黨員輪流策劃、組織,甚至鼓勵預備黨員和新黨員參與獨立策劃組織支部活動,使得支部活動彌久常新。民革東莞市委會則是率先在民營企業都市麗人上市公司成立了廣東省第一個民營企業的民革支部,為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如何在民營企業中實現探索了經驗。此外,民革汕頭市委會的“民革法律服務所”近20年來堅持義務法律咨詢,為群眾答疑釋惑,在當地媒體和民眾中樹立了良好口碑。民革肇慶市鼎湖區支部積極爭取民革肇慶市委會和中共鼎湖區委統戰部的支持,爭取到區政府財政從2005年開始將民革支部活動經費作為專項公用經費納入區財政預算,并做到逐年增長。
根據我們的調查,以往各地的民革基層支部活動往往受制于活動形式單一、活動經費緊張、無活動地點、黨員出勤率低等因素,支部活動難以開展,通過以上的種種活動創新,支部活動多了,內容豐富了,黨員的思想覺悟、參政能力、身心健康,以及組織的凝聚力都得到提高。據統計,全省基層組織中,年開展活動次數4-6次的支部占全省支部總數的60%以上,7次以上活動的占11%。
記者: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是參政黨自身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請您介紹一下省委會基層組織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的經驗和亮點。
李崴:體現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水平和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實職推薦安排的力度。廣東省各級民革組織在平時都十分注重對后備干部的用心選拔,動態培養,讓其在政治、思想和業務能力上得到提升。我總結了一下,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學習培養。各級民革組織盡可能多地為骨干黨員提供學習的機會。如今年廣東省政協在中央社院舉辦培訓班分配給每個黨派3-4個名額,結果在省委會的極力爭取下,省委會有七位黨員赴京學習,遠遠超過其他各個黨派。民革廣州市委會每年精心組織策劃開展為期3天的培訓班,共對200多名基層組織支委進行全脫產組織建設培訓。民革東莞市委會每季度舉辦一次“民革論壇”,并借助市長約請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座談會等平臺,加強后備干部培養。據統計,五年來廣東省民革黨員共28人次參加中共中央統戰部、民革中央和廣東省政協舉辦的中青年培訓班、民主黨派干部培訓班、地廳級干部培訓班、黨外領導干部赴澳大利亞市場經濟與社會管理研修班和政協干部培訓班。兩位黨員參加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會的調研、協商及發言。
二、推薦任職。各級民革組織都有責任和義務向中共省市縣委、政府積極推薦民革代表性人物,特別是推薦年輕的優秀黨員到政府和司法機關中擔任領導實職。這需要民革各級領導與中共各級領導尤其與各級統戰部有良好的關系,并相互多接觸,多溝通,多交朋友,共同研究組織發展問題。每年主動到各高校、各中共市委統戰部匯報工作,征詢意見;經常與臺辦、外辦、僑辦、農業廳、司法機關等政府部門保持良好關系,與他們共同調研、互通QQ、相加微信、交好朋友,使得能夠盡可能及時掌握各實職崗位的缺補任用情況,以便抓住機遇推進民革黨員的實職安排。如民革珠海市委會主委是副市長,在換屆后他就帶領班子成員走訪中共珠海各個區委,就民革基層組織建設、人才培養和如何提升參政議政、社會服務等履職能力,進行了深入交流,鼓勵支部的民革骨干積極參與地方的政治經濟、社會建設。
三、掛職鍛煉。如民革深圳、珠海市委會對新黨員、年輕黨員大膽使用,將中青年骨干充實到民革市委會班子里,讓他們組織和負責重要的調研、提案等參政議政的工作,通過工作實踐得到鍛煉。民革東莞市委會派出的首位律師民革黨員隨中共廣東省委派出的援藏工作團到西藏鍛煉,因成績突出被司法部評為“全國優秀法律援助志愿者”,西藏司法廳評為“西藏法律援助優秀律師”,廣東省總工會評為“南粵建功立業女能手”。各地在專干的培養上也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通過機關內各部門間輪崗,對外推薦到政府部門掛職等方式,給專干提供成長的條件和鍛煉的機會。2004年,省委會在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的支持下,曾派出了四名干部到市縣政府掛職,如今他們中的三人已經成為了省委會常委、副主委。今年開始省委會每年選派4名黨員到省委會對口合作的云浮市基層掛職鍛煉,連續三年。
在這里,我還是以一些統計數字反映廣東省民革組織工作的一些亮點。民革珠海市委會308名黨員中現有全國政協委員1名,省人大代表1名,市人大代表3名,市政協委員9名,區政協副主席1名,區政協委員15名;政府任職方面,現有2名廳級,6名處級,科級17人。民革江門市委會則是有針對性地培養信息、財政、規劃等方面的優秀黨員積極參與政府的公務員競爭上崗。結果是,江門所有民主黨派實職安排的7個處級以上干部中,民革占了4名。民革深圳市委會1049名黨員中,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有74人,政府處級實職安排8人。
記者:謝謝李副主委。
(張躍,張青青,民革廣東省委會干部/責編 盧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