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上黨
(溫州城市大學 浙江溫州 325000)
我校于1999年正式開始對全日制大專生開設體育課,至今已經14年。現階段我校開設的體育教學大綱主要沿襲原有的運動項目,以田徑、籃排足球為主。在素質教育發展的今天,以技能訓練為主的教學課程設置已經不能適應新的課程發展的內在要求。結合我校校情,體育教學應該由過去的以運動技術為重點逐步向健身育人和終身體育教育轉變。為學生設置更加全面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及強身健體的需求,使我校的體育課程達到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目的,并為進一步拓展教學思路、豐富體育課教學內容提供理論依據。
隨機抽選我校2013級、2014級在校學生,其中男生125人,女生125人。
2.2.1 文獻資料研究法
查閱大量期刊,了解現在體育課的現狀。
2.2.2 調查(電話、走訪、座談、問卷)法
筆者上課時對學生進行觀察及隨機訪問,獲取資料,并發放調查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50份,回收率為100%。
2.2.3 數理統計法
對所回收的問卷的各項數據進行分類統計處理,用百分數對計數資料進行一般性描述。
2.2.4 邏輯推理法
首先,當前國家正積極貫徹落實素質教育,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改制也包括在內。傳統的體育教學或授課方式對于學生體育技術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對學生基本的體育知識和體育能力的培養;更加注重學生的體育技能的掌握情況,對于學生的體育健身方法有所忽略;對學生進行統一模式的教育教授,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但是目前所倡導的素質教育對于人才的實踐能力要求蠻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特色化教育以及個性化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重心。原有的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不能滿足素質教育需求,改革勢在必行;其次,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與國家所倡導的終身體育教育是緊緊相結合的。早在20世紀我國就曾明確指出,學校應該承擔起學生終身體育教育的責任,注重對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以及體育鍛煉技能的指導和培訓。當前,隨著終身體育教育思想的普及和發展,高校體育教育作為學生在校園中接受的最后的階段對于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有著非常大的意義和作用。但是如果仍然按照目前的高校體育課程設置來授課是不可能真正做到落實終身體育教育思想的,所以急需對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進行改革。
表1 溫州城市大學學生對學校體育課程設置的態度
表2 溫州城市大學學生最喜歡的體育項目
(1)體育課程體系不完善,課程設置籠統隨意化,學時數少,為一學年(共24~26周時)。
我校只對大一學生開設體育課,課程教學內容單一,以田徑、籃排足球為主。課時數較少,每學年為52學時。而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中強調本科學生將開設不少于144學時,專科生不少于108學時的體育必修課,每周安排體育課不少于2學時,每學時不少于45min。與之相對照,我校的體育課學時數為標準規定的48.1%,遠遠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而大學生工作以后由于缺乏場地、器材,選擇鍛煉身體的方式比較多的是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游泳、健身操等項目。調查中有54.9%的學生對體育課課程設置不太滿意,21.6%的學生認為體育課程設置一般(見表1)。通過問卷調查得知,對于體育課題內容設置上(每人限選一項),籃球、健美操、羽毛球等項目排名靠前,田徑、乒乓球、武術等項目則排名靠后。(見表2)
(2)體育場館設施、器材缺乏,教學環境較差(無室內場館設施)。
(3)體育教師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教師地位問題亟待提高。
3.3.1 以終身體育為指導思想,設置體系嚴謹、項目豐富的體育課程內容
我校體育改革應該緊緊地圍繞終身體育這一中心思想,終身體育教育必須貫穿在體育課程之中,把校園體育同終身體育緊緊地聯系起來,倡導健康體育教育。實現體育教學朝著終身化、能力培養終身化的方向發展。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提倡實用性強的健身理論和方法,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從而自主地進行健身與鍛煉,引導學生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和運動態度。在內容設置方面,對大一的體育必修課,在原有教學內容進行有選擇的刪減,保留必須要完成的教學內容。同時將時尚的、流行的元素引入體育課程中,例如教學內容安排上引入時下流行的排舞調動學習興趣和熱情;和拓展運動的一些團隊配合游戲加強團結協作精神、集體凝聚力;利用我校靠山而建的地理優勢,安排登山、定向、拓展等項目,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勞精神。
3.3.2 增加體育課年限,注重課外體育,擴大鍛煉身體領域
以三年制的大專生來說,應開設兩年的體育課,一年級以體育健身課為主,二年級以體育鍛煉課為主,課余時間幫助學生以俱樂部的形式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
3.3.3 課程設置要硬件軟件一起抓
學校的體育硬件設施是體育課程設置改革的物質基礎。沒有足夠的硬件設施,課程設置改革等于紙上談兵。因此學校方面要加大對場地建設的投入,充分開發和利用現有的體育場館和空閑場地。但是,體育課程設置的改革不能只是從教學的硬件著手,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師對于新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的適應能力。學校要加大對現有師資的培養力度,讓我們教師能成為一名具有綜合能力、綜合素質、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多面手。
3.3.4 爭取學校領導的重視與支持
不管任何工作,領導的關心和重視是至關重要的,體育工作也是如此。但是在我校的實際情況是口頭上對于體育工作的重視遠遠超過實際行動,體育工作幾乎流于形式。各級領導必須摒棄固有觀念,重塑對體育教學以及課程設置的思想觀念,增加相關的資金物質投入。體育教師要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本職工作,在現有條件下扎實工作,努力爭取上級領導的支持和認可。當前,一些院校已經在不斷地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1]楊乃彤,尹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改革探微[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6):98-99.
[2]陳穎剛.“健康第一”背景下對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改革的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79-180.
[3]樊偉.未來體育與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改革分析[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5(1):66-67.
[4]張華,張智新,唐紅斌.對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1(10):66-67.
[5]左新榮.對學校體育素質教育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2):75-78.
[6]陳偉霖,潘前,王萍麗.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優化與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