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陳路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以能力提升為導向的研究性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以江南大學為例
楊延陳路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當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然而目前高校教學中仍存在諸多與這一任務相違背的現象,傳統的教學方式成為制約大學生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實踐中,江南大學通過建立多元化的課程體系、研究型的教學師資、立體化的支持系統、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在探索中逐步構建一套研究性教學體系,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研究和創新能力均具有積極意義。
研究性教學 能力提升 課程體系
近年來,以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為目標的研究性教學,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勢。研究性教學,在國外一般被稱為“主題研究”或“項目課程”,是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國際上普遍認同和實施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一般而言,研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具有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參與的特點,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1]。
美國是世界上較早開展本科研究性教學的國家,在構建“以研究為本”的本科教育新模式過程中,美國研究型大學大都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措施,取得了成功的經驗。研究性教學以來自實踐的真實問題為基礎,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了學生對未來工作的適應能力,成為歐美國家綜合性實踐類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2]。
與此相比,雖然早在20世紀從80年代末期,國內的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就開始了初步的 “研究性教學”探索,并從2000年以來得到大力推廣[3],但是從實踐結果來看,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接受輕創新的傳統教學方法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學生綜合素質不夠健全,批判性思維、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欠缺,不能將所學的知識與社會要求相結合,實際應用能力不足,缺乏拼搏精神,缺乏與他人合作和溝通的意識,不能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傳統教學方法帶來的問題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畢業論文質量不高。學生往往到大四做畢業論文時,才開始進行真正的研究,但由于缺少前期的經驗,而且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使一些質量低下的畢業論文蒙混過關。實際上,這一問題并非是畢業這一學年產生的,而是在大學期間逐漸積淀下來的。他們平時接受的教學常以書本為中心,缺乏對真理發現過程的揭示和與當代科學研究發展現狀的聯系;課堂活動常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氣氛沉悶;教學技術極為簡單,缺少現代多媒體技術、網絡開放資源的應用;教學評價的形式單一,缺乏對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的評估。另外,教學空間也較為有限,通常是局限于校內,缺少與社會現實的廣泛聯系,實踐程度弱。在這種傳統型教學的指導下,大學生的學習多成為繼承性、模式化的[4]。由此可見,高校進一步推進實施研究性教學,是改觀高校教學不良現狀,推進高校教改的迫切需要。
針對高等學校教學普遍存在的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創新能力不明顯、學習資源不豐富等問題,江南大學積極開展研究性教學,要求教師以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能力和習慣為目標,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豐富載體、搭建平臺、師資保障、優化管理等四方面的舉措,初步構建起以能力提升為導向的研究性教學體系。
1.豐富課程載體,構建多元化課程體系。
課程是推進研究性教學的核心載體,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平臺。學校基于課程營造研究性教學的環境和氛圍,通過建設慕課、“卓越”課程、新生研討課、素質創新課等,構建多元化的課程體系,為開展研究性教學提供了課程保障。
(1)慕課(MOOCs)。依托食品、生工、紡織、設計等優勢學科平臺,圍繞“衣食住行”等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知識內容,試點建設一批慕課課程。鼓勵“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現更大范圍的優質教學資源開放與共享,為學生提供更高效的課程與學習機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協作等多元能力。
(2)“卓越”課程。重點對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學科平臺課和專業核心課,通過精煉課堂內容,精講多練,突出重點,增加課外學習訓練任務,合作學習、小組討論、項目學習等多元化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創造開放、協作、自主的學習氛圍和批判性學習環境。
(3)新生研討課。由各學科領域學術造詣深厚、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面向一年級學生開設小班研討課程。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和充分交流中體驗認知過程,學習科學的思維方式與研究方法,培養其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意識,并養成良好的人文品質、寬廣的學科視野、高效的思辨能力,激發新生的學習興趣、研究興趣和探索精神。
(4)素質創新課。從全校大學生最喜愛的老師獲得者、各類精品課程承擔者等優秀師資中,組建素質創新課程導師隊伍,利用其豐富的教學經驗、開闊前沿的學科視野,融會貫通、寓教于練的素養開設素質創新系列課程。內容涉及中國建筑藝術欣賞、文學名著導讀、英語口語強化、現代藝術與設計等,目標是“素質提升”、“能力強化”、“知識拓展”,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
2.搭建教學平臺,提供優質資源保障。
平臺是推進研究性教學的基礎,可以提供各類豐富的信息資源、平等開放的學習環境和快捷方便的交流功能。學校通過建設優質課程平臺、實踐教學平臺、網絡教學綜合平臺、視頻資源共享平臺,構筑學生學習支持系統,為開展研究性教學提供資源保障。
(1)優質課程平臺。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政策引導、加大經費投入和抓好過程管理等舉措,建設一批以國家級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視頻公開課、慕課(MOOCs)、卓越課程、新生研討課、素質創新課,以及高質量平臺課為代表的優質課程,打造優質課程平臺。
(2)實踐教學平臺。打破專業界限,對全校實踐課程進行跨專業、跨學科整合,重構實踐課程體系,建設一批以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為標志的實踐教學平臺。
(3)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構建以服務學生發展為導向的“e江南”信息化平臺,包含“教學互動系統”、電子圖書、數字文獻等優質教學資源,搭建學生自主學習、資源共享、教學互動的學習支持平臺。
(4)視頻資源共享平臺。學校引進優質視頻資源點播的網絡平臺,致力于推動優質課程資源的廣泛傳播和共享。本著合理布局、共建共享、突出重點的原則進行資源展示,在系統中實現優質視頻資源與師生互動結合起來,以及課程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等活動進行網絡化設計,實現教學資源與教學管理的高度整合。
3.提高師資質量,保障研究型教學開展。
師資是推進研究性教學的關鍵。學校依托教師卓越中心,以教師卓越工程為抓手,建立“教師發展在線培訓平臺”和“教師教學發展專家庫”,立足教育理論與方法、現代教學技術、教學拓展、教學觀摩四類課程,開展各種形式的理論學習和教學技能培訓。通過對教師教學測評、教學診斷、病理分析等途徑,提供全面的教學評價服務,提升教師教學業務水平,促進教師教學發展,形成研究型的教學師資,并有針對性地培養教師的研究意識、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為開展研究性教學提供師資保障。
(1)更新觀念,增強研究意識。有效實施研究性教學,需要教師更新觀念,增強研究意識,進行科研與教學有效結合的研究。要增強科學研究意識,通過科研反哺教學,將科研精神融入教育理念、科研成果豐富教學內容、科研方法轉成教學手段,把學生引入學科前沿,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同時也要增強教學研究意識,審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科學反思教學活動與教學設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最終轉變為教學研究者。
(2)轉變角色,增強合作意識。研究性教學需要教師確立正確的角色意識,并進行角色轉變。教師要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流程的設計者、教學情境的指導者和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提高組織管理、調控協調和統籌全局的能力。教師與學生加強交往與合作,從單向傳輸關系轉變為雙向互動關系。同時,也要增強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學外界之間合作的意識。
(3)改革教法,增強創新意識。研究性教學需要教師成為創新者。重點培養教師以研究的形式組織教學活動,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改單純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為理論知識與創造能力并重的教學方式,提倡運用問題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4.優化管理模式,促進教學管理現代化。
管理是推進研究性教學的重要保障。學校依據教學的客觀規律,立足于教學全過程,通過科學地計劃、有效地組織、監督和協調,加強教學管理,使之“現代化”:制度化、過程化、人本化、信息化。同時,出臺研究性教學相關政策、制度,優化運行機制,并提供資金支持,為開展研究性教學提供管理保障。
(1)制度化管理。堅持以制度建設規范教學行為,從教務考務、學籍管理、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等多個方面構建完整有效的制度體系,推行績效考核制度、問責制度、服務對象評價制度和檢查結果通報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2)過程化管理。強化教學環節與過程管理,及時掌握教學過程動態,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在課程考核中采用靈活多變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時考核力度;加強畢業設計(論文)的過程管理,加大中期檢查和答辯督查力度,采用查重查新等手段,切實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3)人本化管理。樹立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創設全面育人環境,營造自由的育人氛圍。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以培養學生主體性、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為著眼點,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個性和能力,讓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實現學生個體自由發展。
(4)信息化管理。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管理部門的深度融合,完善“e江南”信息化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和資源開展工作,建立一個集研究、咨詢、交流于一體的交互式平臺,提升管理人員的信息化水平,促進各項教學管理工作運轉的高效、便捷,提高工作效率。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探索,學校的研究性教學實現了從“知識本位”向“人本位”的轉變,由被動學習向主動探究的轉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教學、實踐和研究融為一體,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研究,在 研究中學習,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構建各類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1]屈波.基于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教學的本科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1,(4):85.
[2]趙洪.研究性教學與大學教學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
[3]何云峰.大學“研究性教學”的發展路向及模式建構[J].中國大學教學,2009,(10):81.
[4]曹娟.關于高校實施研究性教學的理性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02,(6):111.
2013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3JSJG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