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瓊
(洛陽師范學院 公外部,河南 洛陽 471022)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聶瓊
(洛陽師范學院 公外部,河南 洛陽 471022)
作者通過對大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內容、方法和原則,并且對語言教師自身的素質培養和角色轉換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大學英語教學 文化導入 必要性 教師素質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各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逐漸增多,社會越來越迫切地需要既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又有過硬的英語交流能力的人才。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文化差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使其具有用外語進行溝通的能力。因此,現在的大學英語教學對文化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并且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
我國的英語教學歷來都是重視語言教學,輕視背景文化學習,忽略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學到的東西不能恰當、準確地應用,嚴重影響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中國學生,尤其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往往面臨著很多文化差異方面的障礙,使得他們難以克服,從而阻礙了他們的跨文化交流。具體體現在:
(一)相關社會準則的誤用
社會準則指人們在交往中必須遵循的各種規則及風俗習慣,如稱呼、問候、道謝、告別等。如中國人打招呼時常說:“Hi,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lunch?”這些是中國人常用的客套話,沒有任何用意,而在西方人看來,這是觸及隱私的行為或以為“要邀請他吃飯”。再如西方人對別人的贊揚總是回以“Thank You.”表示接受,而中國人則是習慣性地回答:“哪里哪里(Where,Where.)。”其實這也只是中國人謙虛的表達,沒有特別的用意,然而,西方人聽到這樣的回答會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該怎樣繼續與對方談話。類似這樣的不符合相關社會準則的交際用語還很多,都很可能會被誤認為是沒修養或者不友好的表現,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二)誤將詞語的文化內涵對等
詞匯具有豐富的意義。同樣一個詞,即使在兩種語言中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意義,也可能因民族文化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內涵意義。要完全理解詞匯的意義,必須了解該語言的民族文化,因為它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民情風俗、地理環境、心理特征等。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總是誤認為英語詞匯的含義和漢語詞匯的含義是一一對等的,誤認為英語詞匯在內涵和外延上完全等同于漢語詞匯。事實上,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英語和漢語中的很多詞匯都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例如在英語中,對一個人的上一輩男性旁系親屬的稱呼只有“uncle”一個詞,而在漢語中,卻有幾個詞與其對應:父親的哥哥稱“伯父”,父親的弟弟稱“叔父”,母親的兄弟則稱“舅舅”等。又如“豬”(pig)這種動物,在漢語中表示“蠢笨;懶惰”的意思;在英語中卻表示“骯臟,黏糊糊,渾身污泥”的意思。所以,英語中的“Peter is a pig.”就不能簡單地翻譯為“彼得是頭豬。”。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如果對詞語的文化內涵沒有深入的了解,在使用中就會產生語用失誤,從而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三)缺乏必要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
各個國家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歷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語言中,背景知識影響和制約著語言的交際。例如“龍”在中文中是神圣的象征,是中國人的圖騰。許多關于龍的詞語如龍的傳人、中國龍、龍騰虎躍等,都體現了中國文化對龍的崇敬與喜愛。然而在西方,圣經中的龍是兇物和罪惡的象征,因此,英美報刊中對“亞洲四小龍”的翻譯經過文化轉換后譯為 “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dragons of Asia”。在教學中,向學生講解蘊含在語言體系中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詞語含義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學生如果對這一概念差異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認識,那么在與英美人交際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語義方面的錯位,從而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四)語言結構和思維模式方面的“錯誤遷移”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結構和思維模式上的差異,因此容易發生“遷移”錯位。中西兩種文化在事物的價值觀念上存在差異,西方人強調個人即目的,強調個人的尊嚴、自主、隱私權和自我創造等。因此,英語是主語顯著的語言,突出的是主語(除省略句外,每個句子必須有主語),英語句子各成分之間的關系要清晰明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則使得漢語句子習慣以人作主語;英國人則常以物或抽象概念作主語,這也反映了中西思維模式上的差異。如下例:
A:He has never thought that she would come.
B:It never occurred to him that she would come.
上面兩句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他”是句中主語;而在西方人的思維中,人們認為是“這種念頭從沒有閃過他的腦際”,因而“it”作了主語。這種文化思維的差異和語言使用習慣的差異,容易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二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習慣于把自己語言的話語翻譯成目標語,不考慮這些話語應遵循的交際規范而造成語用失誤,形成跨文化交際的障礙。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如相關課程和書籍較少、受語言學理論發展的制約、部分教師本身對文化引入的輕視,等等。因此,教師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文化導入,強調兩種語言存在的文化差異,對中西文化中存在差異的諸如金錢、個性、效率、守時等內容進行價值觀對比研究,從而使學生了解交際雙方的價值標準,避免交際過程中出現失誤的現象。其實,只要重視起來,英語課堂中的文化導入很容易實現,而且方法有很多。
(一)在詞匯教學中介紹中西文化差異
詞匯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在課堂上,我們通常都要講解一些詞的意義、用法和搭配,但是對于詞的文化內涵往往涉及不多。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課文講解討論詞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適當注意對詞匯的文化內涵的學習,讓學生在領會詞義的隱含意義的同時,了解這個詞所反映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文化淵源,等等。比如在講解龍舟節的時候,應該給學生介紹“龍”這種動物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龍”在中西文化中具有不同內涵。龍在中國人眼里是一種吉祥的動物,人們常說“望子成龍”,是希望子女長大后能有所作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而西方人卻認為龍是邪惡的象征,是兇殘肆虐的怪物,應予消滅。因此,只有了解“龍”在中外文化中的不同寓意,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才不會出現相關的失誤。
(二)在課文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中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
教師可以將中西文化差異融進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逐漸地意識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活動,模擬各種交際情景,使學生親身體驗文化間的差異,不斷增加這方面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和跨文化意識,讓他們懂得在運用語言時,要遵守相應的語言規則和交際規則,逐漸實現不同語言條件下符合不同語言規則和交際原則的得體轉化。對一些教材中涉及的但未出現的,而在英語國家中很重要的文化知識,教師可以利用開場白的時間做一個專題介紹,結合各種文字或圖片資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節日氣氛,體會異域文化風情,使學生對目的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這種模式能夠讓學生主動建構語言文化知識,促進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對語言學習真正起到“正遷移”作用。
(三)利用豐富的多媒體資源
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欣賞一些有關中西方文化的電影、錄像、電視新聞、紀錄片等,或者展示一些關于中西方文化的圖片、物品,讓學生真切地了解和感受到中西方國家之間在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另外,還可以開設一些相關的課程或者講座,給學生推薦一些關于中西方文化的報刊、書籍、網站等,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接觸到大量的信息,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文化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在運用時應盡量避免機械呆板,做到融會貫通、自然流暢,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基礎上,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相關風土人情和人文背景等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同時,教師應積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理智地對待不同文化間的差異。通過語言對比和文化對比,使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的異同,樹立明確的跨文化意識,培養對不同文化模式的容忍性,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銳性,避免產生文化偏見,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搞清他們的文化難點,精心備課揣摩教法,將文化教學貫穿學生學習的整個階段,加深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認識,使語言學習充滿挑戰和新奇,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避免在語言交際行為中出現“文化休克”現象。另外,教師還要具備用外語準確表達本族文化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到啟發、引導的作用,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進行文化導入時,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課上所講的文化要點必須與課文內容有密切的關系,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文化差異的認識,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其次,文化導入要適量、要有針對性。導入的過程中要以語言為主、文化為輔,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主要目的。再次,文化導入的內容要實用。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也非常復雜,教師在進行文化導入時,應針對教材內容,重點講解課文中出現的對于跨文化交際使用價值大的文化差異。了解文化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語言,語言的使用是為了交際。如果所學的語言文化知識與日常所需脫離關系,會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價值不大,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吳進業,王超明.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167.
[2]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