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航


可穿戴設備”成為了2014年科技界的新寵兒,投資界的當紅炸子雞。業內普遍認為,可穿戴設備將成為繼電視、PC、手機之后的“第四屏”。據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預測,2014年全球將銷售800萬個智能手環,而到了2015年,銷售數字將會增長到2300萬,到了2017年,銷售量將很有可能突破4500萬,屆時全球市場的銷售額將會達到155億美元。艾瑞咨詢預計,2015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將達到4000萬部,市場規模將達到114.9億元。
“可穿戴設備”雖然突然進入公眾視野,但實際上已經不算什么新鮮事物。醫學界的很多產品都是可穿戴設備最成熟的分支,最早可以追朔到心臟起搏器、心臟支架等。隨著“可穿戴設備”概念被熱捧,寶萊特、戴維醫療、九安醫療等傳統醫療器械大佬都在積極試水物聯網意義上的可穿戴設備。比如九安醫療開發了與微信互聯的智能血壓計,三諾生物開發了與手機搭配的血糖儀。
事實上,物聯網業界普遍認為,醫療健康領域將成為可穿戴設備的第一個大機會,而可穿戴設備也將重塑醫療器械領域的產業格局。可穿戴設備正在對醫療行業形成重大挑戰,未來,診斷、監護、治療、給藥等環節,都有可能全面實現智能化。總結2014年的投資動態,可穿戴設備的投資越來越多地集中涌向醫療健康領域。今年3月份,移動健康創業公司“37健康”在天使輪融資即獲得千萬級人民幣,其產品為血壓管家APP。37健康正在與國內幾家血壓計廠商展開合作,試圖建立“軟+硬”的業務模式。
咕咚網的A輪6000萬元人民幣融資也與醫療健康相關。咕咚網的產品包括咕咚社區、咕咚運動APP、手環、藍牙秤等,用戶通過咕咚網的可穿戴設備,可以監測自己的運動、睡眠狀況,并在云端建立個人的健康檔案。
除了國內的創業公司,國際電子巨頭也毫不例外地將目光投向健康可穿戴設備。LG在CES 2014發布了Lifeband Touch 智能手環,它可以通過內部傳感器記錄用戶行走的步數、速度和距離,并計算運動中消耗的卡路里等生理健康數據。此外,還能夠測量用戶的血壓、心率甚至脈搏。
索尼在CES上發布的SmartBand也同樣主打健康,這款智能手環可以追蹤記錄用戶的物理活動數據,比如長途旅行、睡眠、洗澡、騎車或走路等等。
為什么所有做可穿戴設備的公司都紛紛選擇健康作為切入點?一方面,醫療健康問題一直是中國人的痛點,老齡化加劇、亞健康人群的增多、人口流動性上升,都讓健康可穿戴設備成為了很多中國人的剛需,他們需要遠程實時了解家人的身體狀況;另一方面,傳統醫療存在著很多不足和局限,健康穿戴設備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市場機會和商業模式,這些都讓在可預見的未來里,健康需求將成為可穿戴設備的第一大熱門領域。
相比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等人人都可以有,但人人都不必須有的產品,主打健康的可穿戴設備無疑定位更加明確、更能觸動用戶的痛點。特別是在人生病或者身體不適的時候,用戶對健康的關注前所未有,健康需求的可穿戴設備更加容易打動用戶。
比如英特爾就正在試圖利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監測帕金森患者的病情,收集相關數據與研究人員共享。在以前,很多臨床治療都過于主觀,因為患者可能告訴醫生自己心臟震顫幾分鐘,但事實上震顫可能僅僅持續了幾秒。借助智能可穿戴設備,患者和臨床醫生都能得到更準確的數據,并且可以實現實時監控。
中國本土廠家也推出了類似的針對具體病癥的智能穿戴設備。很多兒童發燒的時候不會表達,但他們一發燒起來就非常棘手。針對這樣的場景,睿仁醫療推出了一款智能體溫計,父母只要把它貼在孩子的腋下,就能通過手機實時監測體溫,一旦孩子體溫超過報警溫度,家長就能夠在手機上獲得提醒。手機一直記錄著孩子的體溫變化,這也能對醫生的診斷提供很大幫助。睿仁醫療聯合創始人鄭世斌說,雖然這種使用場景讓這款設備并不適合所有人,但這樣的定位讓這款產品有明確的目標用戶。目前他們最大的挑戰不是擔心沒有用戶,而是怎樣讓目標用戶知道他們的產品。
但無可否認,目前健康可穿戴設備仍然還是小眾產品,市場尷尬的銷售數字給健康可穿戴設備潑了一盆冷水,最重要的是,很多用戶購買了設備以后,使用率實在不容樂觀。我們不得不質疑,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健康可穿戴設備嗎?這些設備對我們真的是必要的嗎?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幾乎健康可穿戴產品都需要極高的數據準確性,但又幾乎所有廠家都認為,目前數據準確性是可穿戴設備的最大問題。財新網的一篇報道指出,可穿戴設備需要集成多樣化傳感器,包括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環境溫度傳感器等,如果設備與人體有一定距離,保持數據準確性是相當有難度的。目前傳感器受環境的影響很大,測量誤差也很大,技術是一個很大的瓶頸。目前的健康可穿戴設備酷炫的成分更多,而對產品的醫學準確性和專業性要求很低。
更致命的問題是:什么時候健康可穿戴設備才能走出精英圈子,進入普羅大眾視野?美國NBC電視臺的一個節目指出: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等能夠讓患者自我測量分析的設備確實對一些慢性病有好處,但這不代表智能可穿戴設備能夠幫助人們變得健康。這些設備確實能夠推動人們往正確的方向走,但問題在于人們自己常常放棄、丟失、弄壞自己的可穿戴設備。根據市場研究公司Endeavor Partners統計,大約三分之一的可穿戴設備擁有者都會在6個月之內舍棄它們。你想想減肥食譜就知道,每年有數百本減肥食譜上架,但有多少人看了之后會去遵循呢?人們往往只是貪新鮮喜歡那些新的信息和想法,而多數人都會半途而廢,能堅持下去的往往是那些身體本來就不錯的人。
目前,雖然Fitbit和Jawbone UP等國外產品受到了國內精英人群的追捧,但是主要還是在互聯網以及媒體等小圈子里流行,大眾市場對這類產品還并不買賬,一方面是這些產品營銷不足,大眾對它們缺乏了解,更重要的是對絕大部分的消費者來說,這些健康可穿戴設備往往只是“錦上添花”,誰都可以有,但誰都不一定要有,也許第一眼看覺得好玩,卻沒有讓用戶產生持續使用的沖動。
很多做健康可穿戴設備的創業公司還不約而同地陷入了社交陷阱。很多產品設計了各種挑戰比賽,吸引用戶與朋友一起使用產品,有的甚至還有物質獎勵。智能穿戴設備引入社交,是因為大部分公司都希望獲得用戶活動量的數據,但產品本身的粘性不夠,缺乏進一步挖掘的空間,只能在“好友PK”之類的概念上做文章。但是,除了少部分互聯網深度用戶以外,有多少普通消費者會出于社交的目的購買產品?健康可穿戴設備不應該只滿足少部分人群的好奇心和貪玩心,而應該實實在在地解決大眾特定的健康需求,切切實實地找到普通消費者的“痛點”,才能走出精英的小圈子,走進普羅大眾的生活。
使用體驗也是目前健康可穿戴設備一個很大的問題。目前,無論穿戴設備的形態如何,大部分穿戴設備的功能都要依賴于手機,通過智能手機實現聯網、監測、測量等功能。這無疑增加了設備的使用難度。比如79元的小米手環,可以記錄用戶全天活動,計算行走距離和熱量消耗,但用戶必須每天將手環連接到手機,借助手機APP,才能看到自己的數據,這些步驟的增加讓很多貪新鮮的用戶放棄了繼續使用的念頭。人機交互的發展方向應該是越來越直觀、越來越直覺化,而不是相反,可穿戴設備應該為人們提供一種全新的交互模式,而不是讓設備使用起來更麻煩。而因為云技術和穿戴設備技術的限制,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可穿戴設備仍然還將是手機的一件附屬品。
歸根到底,健康可穿戴設備要走出精英小圈子,除了進一步優化用戶體驗和提升數據質量,最重要的無疑是要做到真正解決用戶的健康需求。用戶堅持使用健康可穿戴設備,是因為他們有具體的健康需要,而不是被“運動社交”、“云健康”、“軟硬結合”等小圈子里津津樂道的概念所打動。當然,即便是Fitbit和Jawbone也還沒有真正從商業意義上證明自己的成功,健康類穿戴設備在國內更是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