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琴 (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廣西 欽州535000)
XIE Meng-qin (Talent International College Guangxi, Qinzhou 535000, China)
隨著北部灣經濟區快速發展,根據《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人才發展規劃》重點建設9 大產業中的物流產業,到2015 年人才總量將達到30 萬人,貨代從業人員將達3 000 人左右。但其專業素質良莠不齊,很難滿足國際貨代企業從傳統的單證操作、報關報檢、二次國內運輸等相對單一、增值不高的國際貨運服務向國際多式聯運及現代國際、供應鏈物流趨勢服務的轉變。
國際貨運代理企業需要具備掌握國際貨運操作業務規范,能夠進行國際貨運服務方案設計的高端技能人才,但在現實中,企業普遍反映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存在對國際貨代業務缺乏基本認識、動手能力薄弱、服務方案設計能力缺乏、職業能力不強等問題。本研究以“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為導向,根據北部灣經濟區高職院校貨代人才的培養現狀,提出一個適合北部灣經濟區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做一體化”+“課證融通”。
《國際貨運代理實務》是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程。課程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復雜性的特點,貨代從業人員崗位業務的每個環節都具有極強的操作性,同時要綜合運用國際貿易、市場營銷、海關實務、物流單證、國際商法等知識,綜合性較強;在與各類人員交往中,需要學生具有復雜事物的處理與應變能力。該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具備貨代的工作興趣和熱情,在熟悉國際貨代工作流程和內容的基礎上,掌握業務操作規范與方法,強化“考證教育”,真正實現創新型工學結合,使學生最終成為國際貨運服務的規劃師。
采用“劃分模塊、任務驅動、情景設置”的設計理念和采用真實的工作情境,以國際貨運代理的工作崗位為主線,以國際海運、空運、陸運與國際多式聯運等業務為模塊,進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設計。
調研涉及到北部灣經濟區的欽州港、防城港、東興市的12 家貨運代理公司和報關公司。在調研中發現貨代從業人員集中的兩個部門為操作部和銷售部,這兩個部門的業務能力是設置課程標準的重點。但課程開發重點培養不局限于這兩部門的一般業務員和操作員,而是將工作崗位定位于學生畢業3~5 年后的崗位,即上一層職位——銷售主管和操作主管。課程設計除了注重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更注重的是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
根據北部灣經濟區數家貨代公司的部門設置可看出,貨運操作部、銷售部是貨運代理公司重點關注的部門,人才需求量最大,因此在課程標準建設中占據主導地位。在與行業企業專家研討后,確定了以下工作任務:國際海運進出口貨運代理、國際空運進出口貨運代理、國際多式聯運方案設計以及針對銷售部的攬貨業務。
學習領域以職業能力為依據,以工作過程的順序串行知識點,而在進行行動領域教學時,要明確學生應掌握的知識、技能,應具備的職業能力以及必要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效果的評價等,從而構建學習領域。
將任務導入學習領域,并劃分成若干“小型”學習單元——學習情境。針對學習領域“國際海運進出口貨運代理”設置了“集裝箱班輪運輸業務、租船運輸業務”,進而確定“集裝箱班輪運輸業務”中“整箱貨海運進出口代理操作、拼箱貨海運進出口代理操作(即:攬活、接受客戶委托、訂艙、制單、運費計算)、租船貨運代理過程操作等”。見表1。

表1 整箱貨海運進出口代理操作
打破傳統章節式授課方法,縱向以企業真實的貨運代理業務為情境,橫向則以校企見習引導、企業認知——真實任務、說明導入——知識串講、學生訓練——軟件實訓、拓展延伸四個板塊來構建。

課程中采用“案列式、情景式、分組討論式、雙語式”等多種教學方法。
(1) 課程在業務糾紛、市場營銷等內容教學中選用案列教學法,不僅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還有助于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在業務流程模擬(如海運業務、空運業務、多式聯運業務、單證操作等) 時采用項目驅動和情景式教學方法,要求學生能夠實際操作,對學生獨立思考及動手能力要求較高。見表2。

表2 繕制提單
(3) 在涉及大量英文單證的教學內容時采用雙語教學法,提倡“專業教師英語化”,引導學生學會總結遇到的貨代英語、幫助學生打破對于專業英語的理解困難,通過不斷地模擬練習,讓學生掌握審單、制單的方法。提高了學生從業的業務水平、服務能力和與國際接軌的能力,使雙語教學成為學生競爭優勢的來源。
將單純試卷考試轉變為過程性考核,對于學生的綜合實訓、調研報告、期末考試、職業資格證書考取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定成績,側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考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個人成績與小組成績相結合、專業能力與通用能力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真實工作情境和多種實訓環境中,在校內外老師共同輔導下掌握工作技能、方法與思維,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組織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動手、善于思考的習慣,全面提升學生的競爭能力。
根據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對于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的要求,除了開發工作情景,還要開發大量的企業工作資源和資料,設計相對應的訓練項目,建立“教、學、做一體化”教室,通過軟件實訓,真正實現教而學、學而做的教學目標,為培養真正的應用型技能人才打下基礎。
充分利用北部灣的區位優勢和校外實訓基地優質教學資源展開實踐教學。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國際貨運代理的知識和能力的前提下,將學生帶回國際貨代企業進行為期2~3 周的輪崗實習,使理論與實踐得當充分的磨合,達到提高實操能力的教學目的。并定期與企業相關人員聯系,實時監督學生的綜合學習,以保證學習效果。
[1] 吳兆明,盛立強. 基于“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高職《社會調查與預測》課程改革與實踐[J]. 職業技術教育,2010(20):37-40.
[2] 劉曉彬. 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建設——以報關與國際貨運為例[J]. 科技創新導報,2009(17):139-141.
[3] 陶春柳. 工學結合模式下《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改革的探討[J]. 物流科技,2011(11):129-131.
[4] 楊浩軍. 基于校企結合的高職《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改革與實踐[J]. 物流科技,2013(8):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