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博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遼寧 沈陽110122)
LIU Wen-bo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Shenyang 110122, China)
經過SARS、汶川地震等突發事件以后,對突發事件應急物資調度能力愈發引起人們的重視,雖然有政府和各相關單位投入財力、物力保障應急事件的處理,但是這些應急物資是否達到滿意的應急效果,也就是說如何對應急物資的調度進行合理評價,是值得關心和探討的問題。《“十一五”期間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和《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工作的意見》等重要政策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加強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建設”,并將其作為進一步完善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舉措。然而,關于“應急物資調度評價”的研究相對來說還很少,大多評價體系都是借鑒商業物資調度,目的多是以最小化運輸成本為設計方案的評價指標,這就完全背離了應急物資調度的實踐需要。因此,構建一套正確合理、符合應用實踐需要的應急物資調度評價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在此基礎上可以更好地指導應急物資調度問題的數學模型的建立及求解,使之能獲得定量的有意義的結果。
結合多次突發事件發生后的應急物資調度現狀,可以將影響應急物資調度的因素概括為以下4 個,分別是:時間、成本、受災點的滿意度和敏捷性。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將應急物資調度的評價體系分為供應及時性、供應有效性、供應協調性、供應成本、輿論助力方面、應急物資基礎綜合能力6 個方面,24 個指標。最后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
(1) 時間因素
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突發事件所需要的物資投放到需要的地點是應急救援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為突發事件提供需要的物資,可以有效地處理突發事件,最大限度地減少國家和人民群眾的損失。不同應急階段的成本構成是不同的。應急準備階段時間包括確定需求信息時間、獲得物資潛力信息時間以及物資籌集的時間;應急實施階段時間包括實施方案制定的時間和物資調度的時間。
(2) 成本因素
應急物資調度并不是一味地強調時間而不顧調度成本,在可以滿足需求的情況下降低動員成本,這是應急物資調度所要優化的目標之一。但在不同階段,對成本的要求是不同的。準備階段的成本包括獲取潛力信息的成本、制定計劃的成本、物資籌集的成本和監督管理的成本;實施階段的成本包括物資獲取成本、物資運輸成本、物資調度的外部成本。
(3) 受災點的滿意度因素
不同的受災點對應急物資到達時間、質量以及數量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考慮到受災點的心理感受,在應急實施階段,受災點滿意度也是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
(4) 敏捷性因素
應急準備階段物資調度準備管理方式、管理信息化的敏捷性,應急實施階段的調度信息系統、調度方式人員適應性的敏捷性也影響著應急物資調度的效率。
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在對國家災害應急準備能力進行評價時,參照了美國消防標準,該標準是為負責災害管理、緊急事務管理和企業經營連續性計劃的人員提供的,適用于災害的減輕、準備、響應和恢復等行動的評價。
參考美國消防標準,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將應急物資調度的評價體系分為供應及時性、供應有效性、供應協調性、供應成本、輿論助力方面、應急物資基礎綜合能力共6 個方面的內容。
在認真研究其各項內容特點的基礎上,選取了24 個主要的評價指標。
供應及時性的主要指標包括:應急響應時間是否最短、物資分配是否均衡、調度方式選擇是否準確合理。這3 個指標主要體現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實現應急物資的供給,并對多個受災點做到盡量平均分配應急物資,同時針對突發事件后造成的公路、鐵路、港口等基礎運輸設施的毀壞,是否選擇合理有效的調度方式進行物資供應。
供應有效性的主要指標包括:物資質量是否有保證、物資供給結構是否合理、不同時期物資供給種類的變化適應性、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率。這4 個指標主要是體現在衣物、食物、醫療藥品等應急物資的質量能否得到保證,應急物資之間的結構比例關系是否合理,救援的不同時期對應急物資的需求結構要產生調整,進而要適應其變化改變物資供應種類和數量,還要看是否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提高供應效率。
供應協調性的主要指標包括:調度方案是否體現出系統協調性、物資配給與調度是否體現公平性、社會資源的集合程度、組織機構協調與變化的能力、組織機構人員的能力素質和責任意識。這5 個指標主要是體現考慮供應主體和需求主體的需求,協調各方面利益的能力,基于不同受災對象(如地理分布、收入差距等導致的城鄉和貧富差異) 的物資分配是否公平,能在突發事件爆發后集結各方社會資源的能力,同時在處理應急任務時, 組織機構內部的部門協調能力以及組織的管理層和員工的各項素質水平。
供應成本的主要指標包括:應急物資及調度成本是否最小、社會資源的重復率和社會資源的損失率。這3 個指標主要是體現應急物資調度成本是否達到合理最優,以盡量低的成本達到目的,同時要考查社會上籌集的食品、衣物、藥物等應急物資是否出現重復或損壞。
輿論助力方面的主要指標包括:是否發揮正面作用和是否起到監督作用。這2 個指標主要是體現新聞媒體的作用,報道是否及時準確,同時能起到有效監督的作用。
應急物資基礎綜合能力的主要指標包括:應急物資運輸(配送) 能力、應急物資存儲能力、應急物資搬運能力、應急物資分揀能力、應急物資包裝能力、應急物資流通加工能力和應急物資跟蹤能力。這7 個指標主要是體現應急物流企業的運輸工具在單位時間內所能夠運輸物品的能力,同時對物品進行存儲、搬運、包裝、流通加工的能力,以及能根據應急需求按照應急任務對物品進行分揀處理的能力,并能通過GPS/GIS 等系統對物品進行跟蹤的能力。
應急物資調度評價的關鍵是如何客觀地將一個多指標問題在一維空間中實現綜合評價。應急物資調度的評價準則中所含定性因素多,需要考慮決策者的心理因素、知識經驗和決策水平等,許多評價指標難以定量描述,而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是處理這類綜合評價問題的有效模型,它可以將決策人的思維過程數學化,將人的主觀判斷的定性分析進行定量化,幫助決策者保持思維過程的一致性,因而在實踐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
層次分析法的步驟:
(1) 選定專家組。請一些對該領域有一定研究和認識的專家組成一個專家組并開展調查,調查目的是應用專家們的集體智慧,對影響因素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評價,向一定數量的專家發出征詢意見表,根據問卷的打分表,綜合構造判斷矩陣。該矩陣中的元素的值參考相對重要性的比例標度,見表1。專家打分表如表2、表3 所示。

表1 相對重要性的比例標度

表2 專家打分表-1

表3 專家打分表-2
專家對①供應及時性(B1)、②供應有效性(B2)、③供應協調性(B3)、④供應成本(B4)、⑤輿論助力方面(B5)、⑥應急物資基礎綜合能力(B6)的重要性比較結果添入表2,專家對各個因素的重要性比較結果添入表3。
(2) 建立遞階層次結構。在深入分析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將有關的各個因素按照不同屬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層次,同一層的諸因素從屬于上一層的因素或對上層因素有影響,同時又支配下一層的因素或受到下層因素的作用。最上層為目標層,通常只有一個因素,最下層通常為方案或對象層,這里指24 個評價指標,中間可以有一個或幾個層次,通常為準則或指標層,這里指6 個方面的指標。層次結構圖如圖1 所示。

圖1 應急物資調度評價層次結構圖
(3) 計算權向量并做一致性檢驗。由于客觀事物的復雜性或對事物認識的片面性,所構造的判斷矩陣求出的特征向量是否合理,就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和隨機性檢驗,其檢驗公式是CR=CI/RI,其中CR 表示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率,CI表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RI 表示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
以“供應及時性”為準則建立判斷矩陣,最后求得CR=0.01<0.1,可知該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以“供應有效性”為準則建立的判斷矩陣,最后求得CR=0.03<0.1,可知該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以“供應協調性”為準則建立的判斷矩陣,最后求得CR=0.01<0.1,可知該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以“供應成本”為準則建立的判斷矩陣,最后求得CR=0.00<0.1,可知該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以“輿論助力方面”為準則建立的判斷矩陣,最后求得CR=0.04<0.1,可知該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以“應急物資基礎綜合能力”為準則建立的判斷矩陣,最后求得CR=0.01<0.1,可知該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4) 計算最下層的各指標對目標層的組合權重。根據計算,并對最下層各指標的權重進行歸一化處理,其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應急物資調度評價指標權重
從表4 中可以看出,應急響應時間是否最短、調度方案是否體現出系統協調性及應急物資及調度成本是否最小這三項指標的權重值最大,說明這三項指標對應急物資調度的影響程度最大。
頻發的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有極大的不可預知的風險,這對應急物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對應急物資調度方面的要求更高,那么如何評價應急物資調度優劣程度就非常有必要了。目前,我國還缺乏系統、高效、經濟、合理的應急物資調度評價指標體系來指導應急物資調度的實踐工作,因此,該研究工作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首先分析了影響應急物資調度的因素,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將應急物資調度的評價體系分為供應及時性、供應有效性、供應協調性、供應成本、輿論助力方面、應急物資基礎綜合能力共6 個方面,24 個指標。最后運用層次分析法來計算權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最終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從結果上看應急響應時間是否最短、調度方案是否體現出系統協調性及應急物資調度成本是否最小這三項指標對應急物資調度的影響最大。
[1] 趙煥臣,許樹柏,和金生. 層次分析法[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2] 聶彤彤. 物流網絡環境下應急物流中心能力評價指標研究[J]. 山東經濟,2011(5):78-82.
[3] 歐忠文,李科,姜大立,等. 應急物流保障機制研究[J]. 物流技術,2005(9):13-15.
[4] 姜玉宏,顏華. 應急物流中應急物資的管理研究[J]. 物流技術,2007(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