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豐
摘要:財政稅收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有重要的作用,是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在指出當前我國財政稅收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對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進行創新探索,并提出在新形勢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實施途徑:建立分權、分級的財政體制;建立健全完善的財政稅收體制;加強財政預算和監督監管管理;健全財務轉移支付制度;加快財務人才隊伍建設。
關鍵詞: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創新;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1-0100-02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建設國家公共財政體系,構建地方稅務體系,形成有利于社會公平和結構優化的財政稅收制度。財政稅收對整個國家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深化稅收改革,才能維護國家的繁榮昌盛,保持國家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當前我國財政稅收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稅收體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國財政稅收管理制度是以中央財政領導為主,地方財政更多的接受中央的管理,并聽從上級指令后定期向中央財政部門報告稅收情況,存在高度集權的現象。財政收支的高度集中導致很多分稅制度得不到很好的實施,加上財政是不允許搞平均分配,致使地方財政收入也無法進行合理的劃分;[1]一些資產收入和國有資源的非稅收收入,往往沒有納入財政收入的管理體系范疇,使得財政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在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稅種中沒有包括僅稅負增收的范圍,喪失了財政對社會分配的調配功能。
(二)財務預算和核算缺乏真實性
不少財務部門在制定單位年度預算和經濟核算中存在虛假信息,其核算結果的真實性有待提高。當前,偷稅、漏稅、避稅的情況普遍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大量的偽造、虛開、代開增值稅的專用報銷發票,且涉及的數額大,這樣必然使國家大量的稅收流失;[1]加上很多部門在財務核算中有很多的人為干擾,對成果進行干預和控制,從中獲取一些虛假的經營指標;不少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建立起兩套賬目,設立明賬和暗賬,或者說在核算中混入一些虛假的信息來掩蓋真實的經營情況,在稅金的計算和經營成果的上報上有一定的水分存在,財務監督行為存在缺失。
(三)財務監督和管理上存在功利性
許多稅收單位的領導對國家財政稅收管理制度的執行力不夠,工作的責任心和認識還不到位。認為稅收是國家用于整個國民經濟建設的,與本單位沒有直接的關系,在經營上淡薄了管理意識;有些領導在向上級匯報稅收情況時有一定的弄虛作假現象,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徇私枉法,偷稅漏稅;[1]有的單位沒有把稅收的收取和支出情況進行公開,在記錄方面多是人工記錄,甚至不記錄;也有管理者同納稅人員達成私人協議,對偷稅漏稅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從中謀取利益。這些不該有的做法加上缺乏有效的財務監督和監管,使許多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大量問題,對國家財政稅收工作極為不利,大大減少了財政稅收。
(四)傳統財政稅收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隨著國家財政稅收改革和發展任務的不斷深化,傳統的稅收制度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弊端也日益暴露出來。在財務管理方面不能有效的進行管理,也無法對稅收改革進行有效的控制,甚至出現無視法律存在的行為,一些違法亂紀的事件頻頻發生。[2]當然,在改革中也遇到許多同經濟發展及社會要求相沖突的情況,在結構方面存在失調的現象,不少財政稅收領域自身存在一定的困難。比如在公共服務上,一些地方政府經常出現資金不足的情況,基層組織建設得不到有效的財政保障,上下級之間的矛盾凸顯。
二、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創新探索
財政稅收體制改革關系到經濟體制改革,也關系到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能否持續穩定的前進,亟需找到自身的突破口以更好地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國家可嘗試改變中央政府統一領導下的職責權利過度集中的體制,理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二者在財政體制改革中的關系;可以實行分級分稅的財政體制,優化產業結構,讓分稅制度改革在資源配置上起到優化的作用,也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促進的作用。[3]這樣既可體現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又能激發地方政府的活力,建立起比較穩定而增長的經濟體制,在壯大整個國家的財政實力上能收獲較大的成效。
在經濟體制改革中,要針對當前財政稅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明確改革的目標和創新方法,對暴露的問題逐一解決并深化。在相關工作人員的管理和控制上下功夫,在監督監管和民主管理上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3]可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吸取其中有利于我國改革的部分為我所用,加上結合國情和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協調好財政稅收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建立起滿足于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決策機制。特別是各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要相匹配,中央在給地方政府劃分財權責任上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礎上,減少地方政府的財權壓力,同時也要給地方政府必要的權利,能自己根據自己的省情來制定符合地方發展的財政稅收體制,優化財政體制上預算和支出的完成,實現財政稅收體制的轉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新形勢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創新的實施途徑
(一)建立分權、分級的財政體制
中央要在保證經濟增長穩步推進,財政稅收不斷增長的前提下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由和彈性,適當的給地方政府下放權力,特別是在財務融資權、稅收減免權等方面讓地方政府有實權去操作某些活動;[1]要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對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收入進行合理的劃分,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為前提,優化和促進地方產業升級,在保證財政支出合理劃分的基礎上,地方財政可以由中央財政或者省級財政負責,確保地方經濟也能得到又快又好的發展。[4]政府在加大基礎設施的同時,也要加快基礎事業建設的步伐,使得產業結構的經濟鏈能串聯起來,進而提高整個經濟的質量,讓財政和經濟二者的關系得到有效處理。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財政稅收體制
要實現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就要建立健全基于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財政稅收體制,特別是在以下幾個方面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強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力度,一定范圍內可征收物業稅,要對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征收稅收;二是正對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結合省情和國情以及當地對外開放的程度,在稅收的優惠政策制度制定上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三是要調整好直接稅收和間接稅收的比例,改變過去以間接稅收為主的體制,加大國家稅收中直接稅收的比例;四是要對個人所得稅以外的稅收適當的減少。[1]
(三)加強財政預算和監督管理
在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中,要對涉及到資金財政收支的各部分內容都統籌到預算管理范疇內,進一步擴大國家財政的預算管理體系范圍。對一些復式的預算體系包括國家社會保障財政預算、資本性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等內容也要進一步的完善,對一些非短期的經費預算要結合國家中長期的發展規劃來進行,保證二者的協調統一和同步發展。對國家重點建設的項目要加大財政保證力度,對教育、科技、社會保障、三農等問題上也要加大財政支出。[4]此外,要加強財政監管監督力度,在制定財政稅收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對那些偷稅漏稅、徇私舞弊的行為決不手軟,要加大審查力度,一旦發現就要嚴懲不貸。在財政監督上也可采取滾動式、流動式的監督機制,可以委派專人進行不定時、不定點監督。
(四)健全財務轉移支付制度
對財政體制改革,應根據主體功能的劃分,對區域進行統籌發展和協調安排,對基本公共服務應采取均等化的政策,促進財務轉移支付制度的建設,以緩解財政稅收不足的問題。可成立轉移支付的資金機構,確保資金的來源,從中央到地方鄉鎮都可以逐步加大轉移支付的監管力度;可不斷改進轉移支付的分配方法,合理調整轉移支付比例,提高支付的有效性,使其在經濟發展中發揮出更大的經濟作用;[4]對轉移支付專項管理制度要合理的改善,提高轉移資金的利用率,避免資金流失;對財政稅收體制的主體功能區也要合理的劃分,在完善主體功能區的基礎上上,促進轉移支付體系的完善,切實解決財政稅收不足的問題。
(五)加快財務人才隊伍建設
財政管理者和執行者都是國家財政稅收管理的重要組成,一定要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要確立人才工作優先發展的理念,建立規范的財政稅收內部秩序,通過相關理論知識的培訓,鼓勵財政稅收工作者的自我學習、掛職鍛煉和繼續再教育等手段,使管理人員在管理和服務水平上能有統一的認識。同時要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加大人才的信息化和科學化管理,提高財政稅收管理的能力和綜合組織管理能力,走專業化人才的培養道路,為地方百姓提供更為優質而周到的服務,進一步推動我國財政稅收管理事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谷秀英.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創新研究[J].全國商情,2013(9):39-40.
[2] 楊 冰.財政稅收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深化改革建議[J].現代經濟信息,2013(3):34-36.
[3] 高會敏.對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創新的認識與探索[J].財政金融,2013(9):59.
[4] 田 怡.淺談財政稅收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深化改革建議[J].中國市場,2014(1):81-82.
[責任編輯:高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