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運榮 邱家明 余仙平
提 要通過對大學生非正式組織的概念、形成原因的探討,分析江西中醫藥大學非正式組織的類型、特點與影響,提出有針對性的管理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非正式組織;管理機制
作者簡介賴運榮(1984—),男,江西中醫藥大學,助教;邱家明(1968—),男,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副教授;余仙平1967—?雪,女,江西中醫大學,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04)
基金項目江西中醫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生非正式組織管理研究——以江西中醫藥大學為例”2013RW0048)
大學生非正式組織是指大學生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因共同的興趣、共同的觀點、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目標等自愿結合在一起的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群體,如各種興趣小組、志愿者協會、學習群體、創業團隊等。在社會轉型與高校改革的推動下,它對大學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及大學生素質的塑造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大學生非正式組織產生的理論依據
20世紀30年代“霍桑實驗”發現了非正式組織的存在并認為它可以左右員工的行為和心理。高校組織作為社會組織的重要部分,也同樣存在非正式組織,它是伴隨正式組織的產生而產生的。筆者認為,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是:
(一)大學生多方面的需求是非正式組織形成的根本原因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求是多方面且有層次的,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每個人都處在這五個需求之中,都需要從這五個需求中的一個或幾個中獲得滿足。為此,筆者對江西中醫藥大學大學生展開了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共發問卷340份,收回322份),發現如下現象:
根據調查,筆者發現有四種需要成為大學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主導需要:大多數大一新生第一次離家來到陌生的環境,迫切希望對大學有最大限度的了解并且找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歸宿。因此,大一新生最容易加入各種非正式組織。調查發現,江西中醫藥大學93%的大一新生加入了非正式組織。大二的學生,對大學有了初步的認識,對所在組織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自尊心進一步強化,他們強烈要求得到尊重和信任,因此往往成為了組織的骨干成員與中堅力量。調查發現,非正式組織骨干成員大二學生占81%。大三的學生,獨立性及自尊心更強,他們往往要求獨立解決問題,施展自己的才能,反對強壓式管理。調查發現,希望獨立解決組織內問題的大三學生占了89%。大四畢業生面臨畢業,他們受到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的壓力,渴望成為一名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希望個人才能有用武之地。他們往往形成了各種群體,有準備考研的、找工作的,還有準備從政的、參軍的,等等。調查發現,渴望成功的大四學生占了87%。
(二)大學特殊的校園環境與管理制度是非正式群體形成的外在原因
首先,隨著改革開放及大學與社會聯系的加強,自由、平等、民主、開放的精神及各種新觀念、新文化影響著每一位大學生的思想、情感與行為。為了尋找心理、興趣、愛好和利益的伙伴,他們弘揚個性,展示自我,積極交往,尋找“志同道合”的歸屬群體。其次,伴隨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視,大學生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與網絡社會的發展為他們交往創造了有利的環境與平臺。此外,正式組織形式的單一性與規范性,任務性較強等特點,無法滿足學生多層次的需求。
二、江西中醫藥大學非正式組織現狀
一?雪類型
1.專業相關型。這類非正式組織以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為目標,以提高專業知識和實際動手能力為目的。成員人數三五不等,他們經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及分享經驗,以實地練習或口頭傳授的方式為主,組織成員一般對自身要求嚴格,善于思考,專心致志,如中醫養生社、心理健康協會、刮痧協會、針灸推拿協會、艾灸協會、醫學氣功協會、康復醫學社等。據調查,專業相關型在江西中醫藥大學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到達18%。
2.興趣愛好型。這類非正式組織的成員具有相同興趣、愛好,如棋類、運動類、文藝類等,如中醫藥愛好者協會、輪滑協會、吉他協會、瑜伽協會、文學社等,共同的興趣與愛好激發了大家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興趣愛好型非正式組織較為普遍,成員也最為活躍。調查顯示,24%的學生參加的非正式組織屬于文體藝術類。
3.虛擬網絡型。這是伴隨互聯網及手機而發展起來的非正式組織,其成員利用網絡或手機玩游戲、聊天學習等。虛擬網絡型非正式組織屬于新生事物,具有規模發展快、成員范圍廣、信息傳播快、不易控制等特點,這類組織在江西中醫藥大學最為普遍,高達35%。
4.服務實踐型。這是一類由有奉獻精神、吃苦耐勞的成員組成的非正式組織,其成員熱衷于服務別人,善于學習,勤于實踐。比如青年志愿者協會、手語協會、環保協會、勤工儉學團隊等。調查顯示,11%的學生參加的非正式組織屬于服務實踐類。
5.宗教信仰型。這類非正式組織是由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觀的大學生結合在一起構成的群體,江西中醫藥大學新疆少數民族是這類組織的典型代表。
6.地域親緣型。這類組織是由來自相同或相鄰的地方的大學生組成。小初高同學交流會、外國留學生群體等是這類組織的典型形式。這類組織成員固定,關系密切,活動有規律,這類組織在本校存在少部分,僅占5%。
(二)特點
1.復雜性。非正式組織種類繁多,成員構成交疊復合,如種族、南北、民族、專業差異,很多大學生同時參與多個非正式組織,流動性也較大。調查顯示,30%的學生同時參加了兩個以上的非正式組織。
2.自發性。大學生非正式組織是一些人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理想信念、生活經歷等自愿結合在一起的群體。他們沒有固定的模式,甚至沒有成文的規定,但是有內在的約束準則。如中醫藥愛好者協會是由愛好中醫藥的學生自愿成立的有關中醫藥知識學習的學生組織。協會開展的形式多樣的活動,如中醫藥知識交流會、會員上山采藥等都是學生自發組織開展的。
3.個人權威性。大學生非正式組織中都有核心人物,核心人物不是經過上級任命產生,而是憑借自己的威信、個人魅力形成的,在成員中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4.內部聚合性。非正式組織成員在心理上互相的認同、情感上的共鳴形成的關系使成員之間團結一致,形成心理上的依戀,情感上的互補,看法上甚至行動上的一致,這些使得組織成員非常和諧融洽。如伊斯蘭教學生會因為其本民族人口少,有統一的信仰和共同的語言,往往能夠精誠團結,互幫互愛,有較高的聚合度。
(三)大學生非正式組織對高校管理的影響
1.積極影響
1?雪維穩作用。江西中醫藥大學絕大部分大學生非正式組織的行為取向與高校教育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成員活動積極、健康;非正式組織約定俗成的行為規則與理念強化了成員的群體意識;老師借助非正式組織掌握了“特殊學生”,尤其是心理異常或違紀違規學生的情況,增強了學校的穩定性。
2?雪對正式組織的促進和補充作用。在正式組織中,學生需要服從統一安排,職位數量有限,導致學生缺乏鍛煉機會,而且管理者精力有限,開展的活動難以滿足學生的各類需求,而非正式組織可以自由開展活動,適應成員多層次的心理及社會需要,起到減輕壓力,發揮每個成員的個體潛能和自身價值。
2.消極影響
1?雪產生對抗情緒。當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或非正式組織之間在目標、利益上等方面產生沖突時,特別是非正式組織的核心人物不能把握正確價值導向時容易降低組織內部的和諧性,甚至出現惡意競爭現象和對抗情緒,引發不穩定事件。如旅游愛好者因為擔任了班委要及時組織周末會議導致玩得都不夠盡興。
2?雪產生群體性現象。大學生非正式組織具有很強的凝聚力與排他性,且受核心人物影響較深,容易形成幫派或小團體,成員容易放棄個人標準及準則,引導不當易發生群體性行為,造成集體性破壞。
三、大學生非正式組織的管理機制與對策
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非正式組織的管理與引導,調動其積極性,克服其消極影響,引導其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教育引導,思想上高度重視
1.正確看待。非正式組織是大學生成長需要的產物,有其必然性和客觀性,管理者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正確對待它,深入他們的群體中去認識和了解他們的交往規則、價值標準、心理需求及滿足方式等,掌握各種非正式組織的情況和動態。同時,要明白絕大部分大學生非正式組織所追求的目標和大學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消極型的非正式組織只占極少的比例,不要隨便放大他們的缺點,也不能輕率地扣以小集團、宗派主義的帽子加以否定和打擊,要客觀評價,盡量發現與挖掘他們所散發出來的正能量,從而激發他們的潛能。
2.恰當引導。核心人物往往具有較大影響力與號召力,對整個組織起決定性作用,因此要做好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導工作。對于既是正式組織中的骨干,又是非正式組織中的核心人物,要經常性給他們提要求,壓擔子,使其明辨是非,正確引導非正式組織其他成員發展;對于那些雖不在正式組織中擔任職務,但素質好、能力強的核心人物,通過教育轉化,讓其在正式組織中擔任一定的職務,以利其所在的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相融合,與學校發展目標相一致;對部分在學生中造成不良影響的非正式組織的核心人物,要努力做好溝通和說服工作,盡量滿足其合理訴求,使他們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價值觀、人生觀,但對于造成惡劣影響的,要對其進行處分。
3.樹立標桿。管理者應重視非正式組織中的大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抓住這個特點,樹立典型,大力宣傳,給予正面的榜樣引導,激發學習動力,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與行為準則。同時,要不斷強化正式組織的功能,豐富校園文化內容和形式,使每個大學生都能在正式組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提升的機會,營造積極向上氛圍。
(二)完善機制,管理上以人為本
1.完善預防與監督機制。管理者應該全面掌握非正式組織的基本情況及發展動態,針對每個非正式組織的特點盡可能建立規章制度,規范其發展,把可能發生的問題掌控在一定范圍內,把可能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
2.完善溝通反映機制。要營造開放、民主和坦誠的文化氛圍,定期組織各類座談會、交流會,設立意見箱等,聽取大家的真實想法,對學生意見加以重視,明確責任人,及時進行反饋與處理。要加強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之間的相互溝通,完善協調機制,消除隔閡與矛盾。
3.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獨立意識;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學生為主旨,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提高的能力,了解其需求、尊重其差異性、關心其發展,幫助其解決困惑與難題。
(三)區別對待,服務上有的放矢
1.區分性質。大學生非正式組織類型多樣,針對不同的類型,應采取有針對性的引導方法和教育形式,牢牢把握發展方向。對專業相關型、服務實踐型等積極型非正式組織,應對給予肯定、激勵、保護和支持,比如,通過提供活動經費與場地,推薦指導老師,幫助制定規程等措施,扶持其成長,擴大其影響力。對中間型的非正式組織,如地域親緣型、興趣愛好型、宗教信仰型等非正式組織,要堅持正面引導,強化其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并努力引導其向積極型轉化。對部分網絡虛擬型等消極型的非正式組織要了解情況,分析原因,幫助其解決困難,轉變觀念,有必要時進行批評教育或處分。
2.區分年級。大一年級,針對角色的轉換問題與大學生活適應問題,要開展豐富多彩、富有教育意義和啟發意義的集體性活動,比如迎新晚會、運動會、班級文藝表演、高低年級討論會等,一是進行正確的引導,二是使新生盡快相互了解大學,消除茫然感,能夠對大學生涯進行正確規劃。大二年級,要有針對性的掌握每個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塑造教育:發現每位學生的優點并進行肯定,培養新的積極因素,發現和培養各種骨干;發現了問題要及時矯正和補救,把各種教育寓于活動中。大三年級,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用正確的理論解決現實中出現問題的能力,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為他們的發展成熟創造良好的條件。大四年級,針對畢業生的不同發展方向,開展一些座談會、宣講會、招聘會等,提供具有實效性的政策信息并做好政策解讀工作,為畢業生發展提供有效服務。
參考文獻
1崔海英.大學生非正式組織影響力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