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紅偉 張政
提 要 “大思政觀”理論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教育人員參與的廣泛性、時空利用的廣延性以及內容體系的針對性和開放性。校園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外在環境和載體,其影響具有全面性、滲透性、導向性等特點。大學里知識的系統性、先進性、淵博性都為學生在知識儲備上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以及非凡的領導才能,就需要校園文化作為有力的載體來孕育培養。因此,在“大思政觀”指導下探索校園文化構建對增強思想政治的實效性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大思政觀;校園文化;構建
作者簡介代紅偉(1989—),男,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63)張 政(1990—),男,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63)
校園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校園中所有成員共同創造而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以及這種創造的過程。從從狹義上講,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教學以外廣泛的文化活動為內容,以整個校園為文化空間,以全體學生的精神面貌為特征的一種學生文化。本論文所研究是廣義上校園文化的構建。
一、校園文化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二重性
校園文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外在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巨大的影響,同時還是思想政治發揮作用的重要載體。
(一)校園文化作為外在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特點
全面性。學校是社會的的窗口,社會文化、行為規范和人際關系都不難從這個窗口中窺視和感受到,學生按學校的規則制度辦事,便培養了他們遵守紀律的習慣;生活在一個人數眾多的群體之中,便會使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和睦相處,等等。因此,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既包括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等方面的影響,又包括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影響,還包括對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識的培養等。
滲透性。德里本人為:“兒童所學到的東西中,來自他們在學校環境中的經驗的東西,與教給他們的東西一樣多。”這里所說實際上就涉及學校環境的滲透性。校園文化包括教學活動、課外活動、教風、學風、校風等,所有這些課內課外的活動,有形無形的因素就構成特殊的學校氛圍。學生長期生活在這樣一個氛圍中,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這一氛圍的影響,使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鍛煉,人格得以塑造。校園文化對學生影響的滲透性特征,要求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注意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協調各種因素,以營造良好的學校環境氛圍,促使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
導向性。學生一般都處于長身體、長知識時期,也是心理逐漸成熟,世界觀、人生觀逐步形成的時期。學校本身就是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遵循一定的教育規律,向教育對象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教育的機構。因而從總體上講,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也具有明顯的導向性,這種導向性無疑有助于學生思想品德的正向發展,可以幫助學生避免和減少成長過程中的盲目性和曲折性。
(二)校園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承載和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切主客體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通過一定載體對人民進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性要求。載體承載著教育主客體、目標、內容等要素,是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場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現實表現形式。校園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載體,承載和傳導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其宗旨是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基礎。
二、校園文化的構建原則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兼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課題,借鑒現代校園文化的理論和實踐,結合我國大學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等,校園文化的構建也有符合自身規律的建設原則。
(一)目的性與方向性相統一的原則
校園文化的建設有明確的目的性,它必須受到國家教育方針、教育政策、法律和發展戰略的制約,與學校的辦學方向、培養目標和發展定位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校園文化建設更好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堅持目的性與方向性的統一,有利于保持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色,使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滲透到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人。
(二)漸進性與創新性相統一的原則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實用到藝術,從綠化、美化、凈化到形成校園文化的特色,是一個漸進的系統工程”。因此,校園文化建設要尊重學校歷史,體現學校目標、定位、思路,弘揚優良傳統文化,創新時代文化,這需要有長遠規劃和整體設計,并分布實施,分層落實。在校園文化的創新性方面,一要突出科學性,必須與所在地區的現代化建設協調一致,以保持鮮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要突出層次性,體現出本學校的文化傳統、文化特點與社會文化的互動發展;三是要突出實踐性,體現學校的發展要求和學生的特長。
(三)主體性于主導性相統一的原則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般來講,教育者是教育主體,受教育者是教育客體。但受教育者并不是被動地接受影響,他們在教育過程中也在不斷進行著自我教育。從這個角度講,“受教育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可以說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教職員工是校園文化的主導者。要把師生員工看做學校生活的主人,是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只有把主體性與主導性結合起來,才能調動共同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在參與建設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形成強有力的組織文化。
三、校園文化的構建途徑
“大思政觀”強調教育人員參與的廣泛性、時空利用的廣延性以及內容體系的針對性和開放性,所以校園文化的建設應該是體現在全方位的“大”,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個層面進行構建。
(一)物質文化建設
校園物質文化主要包括物質生活資料,如建筑、設施、設備、資料等,它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校園文化發達程度的外部標志。其獨特之處就在于校園是專門的育人場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這種物質文化本身包容豐富的教育意義與教育價值。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完善的校園設施將為師生員工開展豐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的陣地,使師生員工教有其所、學有其所、樂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完善的設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場所,將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將有助于陶冶校園人的情操,將塑造校園人的美好心靈,將激發校園人的開拓進取精神,將約束校園人的不良風氣和行為,將促進校園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應注重兩方面:
1.規范化。校園文化的規范化建設主要體現在校園環境的凈化、美化以及校訓,?;?、校風的物質彰顯方面。如校園場地布置、校園活動儀式等。校園建筑具有德育價值,學生在會“說話”的校園建筑里學習、活動,不知不覺地接受著道德教育。一些校園儀式如升旗,入團隊宣誓、運動會入場等學校儀式,既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蘊涵著十分豐富的德育價值
2.教育化。學校園及其建筑的品質,不僅要體現出特定的地域性、歷史性、文化性、藝術性等氛圍,而且它還要體現出人才培養的優化環境。
(二)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應主要體現在校風、教風、以及學風建設方面。
1.校風建設。校風建設實際上就是校園精神的塑造,校風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在校風體現形式上,校風主要表現在校訓、校歌、?;蘸托F焐?。好的校風具有深刻“強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環境氣氛要求的心理和行為時刻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使每一位校園人的集體感受日趨鞏固和擴展,形成集體成員心理特性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好的校風具有對學校成員內在動力的激發作用,催人奮進;好的校風對學校成員的心理發展具有保護作用,對不良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種不良心理和行為的侵蝕和干擾。
2.教風建設。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要抓好校風建設首先必須抓好教風建設包括工作作風建設,因為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是人才的搖籃,而教師是人才的培養者,理應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職工中樹立起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勤政廉政、團結協作、高效嚴謹、服務周到、細心耐心的工作作風和在教師中樹立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治學嚴謹、認真負責、耐心細致、開拓進取的教風,才能引導和促進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嚴謹求實、尊師重教、遵紀守法、舉止文明的優良學風的形成??傊?,沒有良好的工作作風和教風就難以形成良好的學風。
3.學風建設。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義。
(三)制度文化建設
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皼]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規范了師生的行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才能保證校園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
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初級階段的產物,是為了達到無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種有意識手段,是為了保障學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來強化,而后用情境來內化。學校應遵循教育規律,依據教育方針和教育法規,圍繞培養“四有”新人這個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過程中,應充分發揚民主,經過師生充分醞釀和討論,最后才以條文的形式定下來。
學校的規章制度要體現三個特點:一是全。規章制度應該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總務管理制度、內部體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細。內容具體明確,操作性強;三是嚴。紀律嚴明,賞罰分明。
為了使廣大師生了解和掌握各項規章制度,可按適用范圍將教職工管理制度及學生管理制度分訂成冊,用知識競賽或考試的辦法,督促學生學習掌握制度的內容,使大家明白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違反了規定要受到什么處罰,合符條件將得到什么獎勵,從而形成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儲德峰.高?!按笏颊苯逃J降奶卣骷捌淅碚揓.中國高等教育2012.
3鹿梅花.理工科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潘琦峰.新時期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若干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5盛宏壽.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路與原則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