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韻梅
摘 要 隨著發展步伐的加快,農產品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良好的市場環境,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和趨勢。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科學發展;城鄉統籌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2
近年來,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指示精神,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和產業化經營組織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隨著發展步伐的加快,農產品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良好的市場環境,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和趨勢。
1 當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趨勢
1.1 更新觀念,樹立科學發展觀
從我國農村產業化的整體發展現狀可見,有六個總體發展趨勢。一是漸漸由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二是從點狀化發展朝向優勢產業發展;三是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逐漸向勞動、技術、資金三重密集型的方向發展;四是從初級加工產業逐漸轉向精深加工產業;五是從傳統單一組織模式逐漸轉變為多元化組織模式;六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隨著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日漸加深,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是指導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方針政策。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拓寬發展思路,增強創新觀念,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一是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促進農民增收,維護農民利益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出產業化的相關帶動作用;二是在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樹立統籌協調觀念,充分發揮出產業化的相關促進作用;三是在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產業化,充分發揮出它在農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生力軍作用;四是強化商業化理念,在加快農產品流通、培育農產品品牌過程中發揮出產業化的相關推動作用;五是樹立改革創新觀念,在健全農業經營機制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出產業化的創新作用;六是樹立科技進步觀念,充分發揮產業化在推動農業科技進步過程中的引領作用;七是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進程中充分發揮出產業化的示范作用。
1.2 加快發展步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重要任務。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近年來,農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其收入增長基礎還比較薄弱,相關長效機制還尚未形成。當前,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幫助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進一步延伸相關產業加工鏈條,實現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實現農業增效。同時,隨著農業組織化的形成,不僅能節約生產經營成本,還能提高農民抵抗外部風險的能力。另外,在發展進程中,逐漸實現農業的橫、縱向發展,建立一些二三產業,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幫助農民就業,并加快城鎮化、工業化的步伐。總之,必須深刻認識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就是農業產業化大發展的過程。
1.3 把握發展機遇,采用城鄉統籌方略
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方針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在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過程中,也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統籌城鄉發展能將固有的城鄉分割式二元結構打破,有利于實現城鄉一體化。通過以城帶鄉、以工促農,達到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目的。各種市場主體涌入農業領域,有利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形成規模化經營。同時,城鄉統籌發展,還能解決當前農村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此外,這也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并能增加農業科技含量,升級相關設備質量,促使產業化經濟出現質的飛躍。城鄉統籌發展,能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使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更加合理。
1.4 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模式
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短缺嚴重。水資源匱乏嚴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僅為0.094 hm?,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因此,要想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合理利用資源,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首先,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在建設產業基地的同時,注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重視對農業污染的防控;其次,要發展集約型經濟,增加農業的有機構成,使資源利用最大化,并進一步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再次,要發展生物質經濟,積極開發農產品初加工的相關副產品,并探索如何利用相關廢棄物;最后,要發展循環經濟,引導龍頭企業轉變生產模式,實現節能、減排、低耗、綠色的循環生產。
1.5 以市場競爭為契機,注重提高自身能力
企業與農戶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和內在動力。合同、合作、股份合作這三種較為穩定的利益聯結方式在實踐中有著豐富的內容:一是規范訂單內涵,強化企業和農戶的利益關系;二是引入保險機制,提高共御風險能力;三是發展規模養殖;四是成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并逐漸培育相關利益聯結載體。通過企業建小區、小區帶農戶的新模式,解決了畜牧業生產集約化、標準化的問題,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保障了產品質量安全,擴大了農戶的飼養規模;同時,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了農民在農產品貿易中的談判地位,使生產組織與管理、企業收購農產品等環節的銜接更加順暢,促進了公司與農民之間利益聯結關系的完善。
2 農業產業化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產業化經營中農產品增值率低;二是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龍頭企業規模小;四是聯結機制急需進一步完善。龍頭企業和農戶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是各地發展產業化經營必須高度重視的重要環節,但目前,雙方聯結的緊密度卻時刻受到生產、價格、質量、服務影響。
3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思路
隨著經濟市場化的不斷加快,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從國際市場來看,農產品出口設限,導致更多的貿易摩擦,進一步增大了出口難度。另外,進口農產品關稅下降,給我國農產品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2013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已從過去的貿易順差轉變為逆差。從國內市場來看,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理念的普及,市場對大宗農產品以及初級農產品的需求增長呈放緩趨勢,人們更注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因此,農業產業化經營一定要立足市場,通過多元化發展戰略,提高農產品品質,以提高其市場競爭力。首先,要根據國內市場需求,采用“走出去”發展戰略。鼓勵和引導當地龍頭企業積極參與到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其次,要在發展傳統優勢產業與主導產品的基礎上,主動研發新產品,大力開拓新市場;再次,要運用先進的生產設備與技術,搞好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最后,不僅要重視農產品產量,更應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要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有機農產品。
從近些年的實踐看,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增收,創建現代農業、市場農業的新框架、新機制、新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已經逐步顯示出來,但還要根據實踐發展認真進行總結,不斷加以完善。
3.1 提升龍頭企業的競爭力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的關鍵是大力提高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競爭力,增強對農民和農產品基地的帶動力,這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其它非農企業的重要區別,也是國家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宗旨。因此,作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企業家,要善于學習、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自身素質和修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要切實提高科學判斷國內國際形勢的能力,正確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努力從國內外形勢的相互聯系中把握發展方向,從國內外條件的相互轉化中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從國內外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創造發展條件。技術創新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緊緊依托市場導向逐步構建企業自身的潛在核心能力,要加強樹立農產品品牌,提高市場占有分額。品牌農產品具有相對市場壟斷優勢,具有較高的市場滲透能力,要不斷探索和完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連接機制,理順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連接的“非市場安排”的內部運行機制。
3.2 樹立科技發展觀的思想
要認真加強學習和深刻領會黨中央提出的科技發展觀新理念,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于農業產業化各方面的工作;同時,要充分考慮地區之間、部門之間的發展差異和不同情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實際條件和發展需要有重點、有步驟地采取措施。要特別注重解決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更快更好地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健康持續發展。此外,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與基地及農戶建立穩定的產銷協作關系和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農業產業化健康快速發展。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