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林 李超 程漫莉 陳天智
摘 要 本課題著重研究我校大學生創新活動的發展及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現狀,為各大高校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提供可行性建議和方法,同時促使學校加強對學生創新活動及知識產權的保護。
關鍵詞 知識產權 專利 著作權 商標 創新
項目基金:北方民族大學區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QJCX-2013-015。
作者簡介:李海林、李超、程漫莉、陳天智,北方民族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1-170-04
一、我校大學生創新活動與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狀況
(一)我校大學生創新活動的發展狀況
我校最近幾年在學生科研方面和學術研究方面發展迅速,學校大力支持鼓勵學生創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黨委提出的“提高質量”和以“建學科、促轉型、強管理”的三大工作任務得到有力的實施。
我校創新項目活動自2011年開展以來,立項的國家級項目共108項,區級創新項目共849項,校級創新項目共2068項。2012年校級大學生創新性項目結項成果共計95項,包括研究報告、實驗制作類、青年制作作品類、,論文、策劃方案、軟件編程、宣傳片等;2013年申報國家級創新項目38項,在院級、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評審工作中,院級立項823項、校級立項459項,參與創新項目的學生達4000多人。2013年參與創新項目的學生在全國學術性期刊雜志公開發表論文、發明專利就有89項,另外有動畫制作、軟件設計、實驗測試報告等200余項。2013年我校學生榮獲創業大賽金獎1項,全國性科技競賽獎項57項,區級(省、部)科技競賽獲獎160項。
我校的創新成果雖略有成就,但是與全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通過寧夏知識產權局的統計發現,截止2011年底,我區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22件,在這322件發明專利中,大專院校占28件,其中中色東方有色金屬集團以40件有效發明專利位列第一,寧夏大學、寧夏農科院分別以16件、13件位列第二、第三;我校在各大高校、企業公司的排名中以8件位列第六,2012年全區專利申請的排名中中色東方集團、寧夏大學、寧夏共享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56、56、50件排在前三位。我校申請總量每年平均10件以上,上面數據顯示出我校的創新成果與全區成果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二)我校知識產權保護現狀
在寧夏一些高校中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部分高校只是追求學生的創新數量和創新成果卻忽視了對來之不易的創新成果的保護,沒有產權保護機構以及專利經營機構,學校沒有專門的專利申請代理人員和專利保護人員,從而導致很多屬于大學的知識成果被侵權和流失。
1.產權保護意識淡薄,無產權保護和管理部門
通過對我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心的采訪、調查,我們了解到我校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專門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部門,對學校學生知識產權成果沒有系統的整理和收集,沒有建立專門的產權管理部門,只有學校的科研處對全校的老師產權成果加以整理和管理,學生產權成果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當發生產權糾紛時由法學院老師代理訴訟,學校及學生擁有知識成果之后注重的是論文的發表、科研成果的獎勵情況,而往往忽視專利的及時申請、版權保護的重要性,當去申請專利時被告知此專利已公開并且公眾都可以查到,不具有新穎性不能再申請專利,從而失去了專利的申請權。
2.訴訟維權意識薄弱
寧夏相對于其他省份而言知識產權糾紛數量甚少,糾紛少不能代表寧夏的產權管理和人們產權意識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寧夏的專利申請量和創新成果與其他省份相比較少。當知識產權受到侵犯時,人們往往會盲目的選擇一些解決措施,不能全面、深層次了解自己權益受到侵犯時對自身造成多大損失,在相關調查中顯示,在知識產權中受到侵犯時,選擇自行協商的占32%,選擇調解的占28%,而選擇訴訟的僅占15%,大多數學生認為訴訟維權成本高、程序麻煩,只好選擇自行協商和調解途徑來解決糾紛,糾紛解決的途徑相對單一,法律維權意識不強。
3.學校產權管理、保護較少
相對而言,在擁有了創新成果之后,保護自身產權就是最為重要的任務,而我校在這方面做的工作特別少,產權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產權保護不能制度化、系統化,當出現產權糾紛時只是委托法學院老師前去解決,導致部分產權出現流失和被侵犯,大部分創新成果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推廣應用。
二、拓展我校大學生創新活動發展的平臺與模式
(一)科技創新成果要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轉化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科技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促進一個地區甚至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繁榮,為了方便一個地區廣大民眾的工作和生活,社會生產不能單純的以初級產品來獲取經濟效益和利潤,要使產品的生產向深層次發展,提高初級產品的利用率。2012年寧夏公開發明專利申請技術領域分布數量排序中顯示:在2012年的專利申請中,有機化學、食品飲料、生物化學以及酒類占據首位,而污水處理技術、控制調節技術以及一些制造加工技術多位于技術創新的底層,針對一些高科技的如計算機、電子商務、電路集成等少之甚少。
面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科技發展現狀,要針對地區發展的薄弱環節加大創新力度,對高新技術的發展予以大力支持,將有關高新技術的發展申請專利,并將其積極轉化為社會效益,提高西部高新技術的占有率;西部地區干旱的特點使得水資源緊缺,工業用水等得到限制,因此需要在工業生產等過程中需要采取一些節水設施以及水的循環利用技術,加強污水的處理,以免僅有的水資源被污染,水的循環使用能夠減少企業的開銷,提高水的利用率,對經濟的發展大有益處;對初級產品要實現深加工,發明一些能夠用于工業、服務業等的新型產品和技術,而不是更多的局限于食品業、有機化學等方面。
當然,上述建議是針對整個寧夏地區而言,但是對于我校的創新活動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引作用,學校應當多發明可轉化技術,使專利技術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才能實現其經濟社會效益。
(二)創新活動要有層次、有特色
創新活動要體現不同知識的特色,體現不同的要求,面對在校學習時間長,獲取知識較多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去進行深層次的研究,而對于剛剛入學不久,專業知識不強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去學習一些創新方法和實踐,讓實際參與創新的學生去帶領他們領悟一些新的知識,為以后進行創新打下更好的基礎,可以讓他們更多的去參與一些社會型、校園內等比較容易獲取、容易調查的前期課題,為以后的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鼓勵不同知識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創新,體現不同的特色,讓其在自己的專業知識限度內進行創新,專業知識較薄弱的可以進行一些初級領域的創新,從不同方面展示學生的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創新活動要體現出學校特色,打造學校獨有的創新理念和創新方式,兼顧每個學院,使每個學院的創新成果都可以成為領先的創新品牌,為寧夏全區的經濟繁榮、社會管理等方面貢獻一份力量,同時,要加強對創新成果的保護,以避免出現一些如專利方面等的不必要的糾紛。
(三)提高創新活動質量與實用性,適應市場需求
知識產權從市場中來,也必須回到市場中去。創新歸根結底是為了運用到實際生產生活當中,如果創新無法與現實緊密結合,則創新也將會毫無意義,所以創新的實用性以及提高創新的質量至關重要,創新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推動市場的繁榮以及經濟的發展,因此,創新能夠聯系經濟發展的實際也成為了重中之重。創新活動的質量是很重要的,高質量的創新可以不斷地去推動社會上的創新機制去不斷進行革新,對學校的創新也具有很大的推動;創新與實際的結合無疑也是很重要的話題,因此,創新項目要注重其應用價值,這樣才可以實現市場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切實的應用到實際中去,避免專利技術以及創新被束之高閣,無法實施以及更好的利用,創新的實用性對于市場一直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話題。同時,要明確企業對何種技術和創新的需求,這樣不僅可以對市場需求有更多的貢獻,也可以對今后的學生就業指明方向。
(四)建立專利檢索指引平臺
專利檢索是收集專利信息的最重要手段,是指根據一項或數項特征,從大量的數據庫中挑選符合某一特定要求(即所需要)的專利文獻的過程。國內外部分高校都建有專門的專利檢索系統,立項之前對所發明的專利技術信息進行追溯和定題檢索提前了解相關研究的最新信息,以確定研究的方向,當研究進行到一定程度時進行專利性檢索對專利的新穎性和創造性進行全面掌握,使所研究的項目保證能申請到專利而不是被告知缺乏專利申請的要件,同時對侵權進行侵權檢索和專利法律狀態檢索避免侵犯他人產權。最為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掌握專利申請信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提高授權的可能性而且可以節省時間和金錢。
(五)建立科研成果內部共享平臺和成果檔案室
可以在不同的創新團隊和課題組學到不同的研究方法,甚至一些研究課題需要其他課題成果的支持和借鑒,對成果加以收集整理編輯成冊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工作,雖然很麻煩也很棘手但是這是提高我們創新活動必不可少的環節,建立創新成果檔案可以給創新組以后的創新活動提供豐富的專業和技術資料,創新活動的老師和同學可以查閱以前的創新專利研究成果以及其中的技術方法,前提是我們要簽訂保密協議防止學校相關成果秘密的流失和遭到侵犯,通過查看學習和交流我們可以在前手的基礎上進行研究,使得以后的研究成果價值和質量更高同時也節省了時間和經費,故通過建立創新成果共享平臺和成果檔案可以使我們的創新活動得到質的提高。
(六)與其他各高校、企業加強合作共同創新共同促進
在當前情況下,我校可以與其他高校互通有無,學習他們的優點以及優勢專業和發明創造,汲取其他高校在相關領域的經驗和教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各個高校之間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提高創新的質量和技術水平,同時可以在各個高校之間形成一種競爭關系,彼此積極創新,相互促進,努力提高本校的競爭優勢,這樣來說,對于區內各個高校學術的發展也是大有益處的。
創新的目的主要是應用于企業內部的發展以及技術革新,與校外的各大企業合作一方面可以獲取實踐性知識以及技術、資金等的支持,為調研等提供了諸多的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專利技術得到實際的應用,避免了專利技術的浪費。同時,各個公司企業將所面臨的問題提出方案,可以促進學生去積極解決所出現的問題,這樣,不僅使公司得到了實際的利益,也會使學校培養人才向多樣化以及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三、學校對大學生知識產權的保護
(一)制定我校知識產權發展戰略
我國《現代漢語詞典》對“戰略”的非軍事化解釋是“決定全局的策略”知識產權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堅守知識產權戰略,這種戰略思想可以使得高校的產權在今后的實施和保護中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實踐性和系統性。美國及日本各大企業和各高校都有專門的知識產權發展戰略,包括我國部分知名高校也制定了自己的發展戰略,制定知識產權發展戰略能夠使得學校在宏觀方面掌控學校的創新活動,同時可以在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實現短期或長期產權發展目標,將今后的知識產權發展明確化、系統化,以知識產權為支撐點和發展基礎。知識產權發展最終目標是促使成果利益最大化,所以在今后的產權發展過程中要搶先申請專利,在堅守專利法律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封鎖性圈占”壟斷,注重專利成果的轉化。高校制定適合自身的專利戰略、專利管理戰略、專利訴訟戰略和專利保護戰略,要注重專利申請,側重專利布局,加強專利授權和激勵大學生進行創新,形成知識創造和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利用這種全新高效的發展戰略。
(二)建立專門的專利申請代理機構和專利轉化經營機構
知識產權不是滿足于展示和獲得證書獎勵,知識產權的價值真正在于申請專利然后將專利成果通過專利經營的方式投入社會應用,使得知識產權帶來經濟利益最大化,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設有專門的專利經營機構OTL,日本的部分大學也設有技術授權辦公室TLO,我國只有專利申請數量較多的幾所知名大學設有專門的專利經營機構,大多數高校沒有對專利的經營和轉化給予足夠重視,寧夏的高校大多注重學生的創新成果而往往忽視了對成果的經營和社會應用的轉化,有的高校即使想去進行經營和轉化但是沒有專門的專利經營轉化機構和制度建設使得專利的經營難度加大,所以在高校設立專利轉化和經營機構刻不容緩,將學生的創新成果推向市場進行專利的轉讓和許可獲得經濟利益,從而能夠獲得更多資金對學生加以獎勵也能擴大科研設施規模,形成這種良好的創新利用模式,加強產、學、研合作,使學生了解市場需求,使學校獲得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成果,建立產、學、研固定的聯系方式,共建工程實驗室;通過有效制度安排“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產業化由自辦企業為主項技術轉移,技術許可轉變”。高校應加入到企業產權轉移、許可的行列,在轉讓和許可的環境下雙項保護知識產權。
在專利轉化和經營的同時要設立專利申請代理機構,由于專利申請代理人才相對較少,高校的專利申請都是由校外的專利申請代理機構代為申請,費用相對較高而且程序麻煩,所以在高校可以設有專門的專利申請代理機構,有的高校由于條件的限制也可以與校外的專利代理機構簽訂協議將學生的專利申請全權負責,擁有專利申請代理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內發掘學生的創新成果,由于代理人員擁有專利知識其可以在學生研究的每個階段進行評估和發掘,提高專利申請數量和專利申請質量。
(三)簽訂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承諾書
學校在營造激勵科技創新氛圍的同時,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不能僅僅停留在制度和個人教育宣傳方面。產權保護應明確化、規范化,對于參與學校創新項目的課題組和創新團隊學校創新部門應該和其簽訂產權保護承諾書,對創新成果的歸屬問題、專利的保密、創新過程中的權利與責任以及其他注意事項進行承諾確認,加強學校的知識產權保護管理,防止學術無形資產等創新成果的流失和侵權。
(四)培養專門的管理人才隊伍,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
我校應建立大學生知識產權管理機構,配備管理專業人才,統一管理全校大學生科技創新中知識產權工作。具體做法是:可以設置專門人員負責制定大學生科技創新中知識產權工作的具體規劃,組織開展大學生的專利申請、基金資助、轉讓、訴訟、代理等管理以及各項工作中的知識產權事宜,理順產權關系、保護知識產權、規避技術風險,逐步對大學生知識產權進行規范化管理。同時,相關科技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加強管理人才的培養,著力解決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在數量、結構、素質和能力上不足。目前我校除法學院有專門的知識產權教師之外就沒有任何學院有知識產權方面的工作者,故非常有必要在我校建立一個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當發生產權糾紛時及時協調各方進行維權。
(五)推動知識產權多渠道保護,建立產學平臺
首先,我校可以尋求政府以及相關社會團體的支持,如與科技促進會、知識產權服務中心或知識產權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等專業機構合作,借助其平臺,通過網上掛牌、會議展覽、專利拍賣等多種形式宣傳大學生科技創新中的專利技術,加強與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與寧夏知識產權局的合作一道維護學校的知識產權,借鑒其他部門的維權經驗,加強與政府部門產權保護協作從源頭上進行產權保護。
為大學生的科研成果與企業資金的交換搭建了一個產權交易平臺。該平臺可以對技術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進行多樣化的管理,再者,高校必須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力爭與大企業建立長久而親密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對企業的交流、咨詢,與企業建立友好合作關系;通過參加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科技攻關,以聯合研究等形式與企業進行合作研究與技術開發。學習企業的產權保護經驗,加強與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學校通過與各大企業建立產學交易平臺可以起到高校與地區、企業合作的橋梁作用。通過產學平臺,高校可以向地區、企業展示大學生的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同時企業也可將自己對技術和產品的需求,通過在網絡上發布信息,以尋求合作伙伴。
(六)平衡各方利益,積極落實獎勵機制
對大學生科技創新中知識產權的管理首先要處理好研究者與資助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主要是學校與大學生之間的利益關系。二者的利益分配和責任承擔應當按照一定的比例或事先以協議方式做其他安排。另一方面要妥善處理科研成果轉讓或授權使用中形成的商業性關系,其處理和利益的分配是應該以許可使用合同或授權轉讓合同的方式加以明確。在創新活動中表現較好的學生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提高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和創新動力。學校與學生利益的明確化能夠使學校在以后產權保護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學生也能履行相關學校產權規定和保密規定,使得學校與學生發生產權糾紛時擁有主動權。
(七)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知識產權專項基金
我校可以設立大學生專利基金,用于支持大學生科技創新中科研價值較大、可望取得更大經濟利益的科研成果專利的申請、維持及實施。這一做法,使得一些具有較好前景的科技成果不會因為經費的原因,不能適時地申請專利、授權和維護,可以改變專利的申請與放棄由申請人來決定的局面。同時,高校也應適當設立其他知識產權基金,主要用于商標注冊、版權登記等。但是這種資金支持都不是無條件的,而是要與專利的實施許可、與商標、作品的使用結合起來。這就需要學校與發明人事先通過協議,合理確定學校與學生之間利益分配的比例。比如,在專利實施許可和商標、作品使用后,應將所得利益一部分作為學校的管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