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梅梅
摘 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大數據時代,人們每天要閱讀和處理大量的信息,信息儼然成了現代人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如今的手機盡管與電話同出一門,卻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通訊設備,更是當今社會非常重要的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在有限的屏幕上、使用環境特殊的情況下,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去解決用戶與信息之間的溝通,這是一個重大的課題。為了降低信息與用戶的溝通障礙,設計師們需要合理運用各種設計方法進行設計,而隱喻在交互設計中,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創意手段,更是一種有效的表達溝通方式,在支持交互理解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隱喻;交互設計;手機;設計
0 引言
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由簡單的通訊設備逐漸演變為功能復雜的信息設備。iPhone的誕生更是重新編寫了手機在人們腦海中的固有形象,移動互聯網也有了新的顯著發展。觸屏手機作為“個人信息工具”,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觸屏手機來處理生活各方面的事情。然而,隨著功能的增加、內容的豐富,勢必會帶來操作的復雜,如何更好地設計功能展示形式,在用戶和技術之間搭建好溝通的橋梁,是交互設計的重中之重。隱喻是普遍而高效的情感表達方式,是一種被視覺化的設計語言,它旨在通過有效的表達方式縮小設計者與用戶之間的認知差異,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 隱喻的概述
隱喻最早是作為文學領域中的一種修辭方法出現,又稱為借喻,它更多地指的是一種狹義的隱喻的概念。隨后,被應用在語言學、文學、建筑學等各種不同領域,在不同領域中對隱喻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因此,要給隱喻下一個精確的定義并不那么容易。
隱喻,在英語文中譯為“metaphor”,希臘語中譯為“metapherein”?!癿eta”的意思是“超越”,“pherein”的意思是“運載”或“變換”,將兩者相合,就是對物體作超地域的運載或對客體的屬性作跨類的變換。我們可以理解為通過聯想進行意義的跨類轉移或跨位變換,通過將抽象對象轉化為熟悉、具體的對象,而使抽象對象更淺顯易懂。隨著隱喻在各領域的不斷發展,隱喻不僅是在語義學中有著重要的應用,而且在設計學等領域中也是如此,已被納入在符號學這個大系統之中。
2 隱喻在設計中的產生和識別
隱喻,就其內涵而言,即以人們淺顯易懂的事物來表達抽象復雜事物。人腦習慣于從事一些自發的解釋工作,對于一些無法求知的事物,常常習慣用自己熟悉的事物符號去解釋。[1]人們會習慣性地根據自己的既往經驗去理解、消化抽象的對象,對象越是復雜難懂的時候越是如此。當代藝術心理學認為:這種形態與情感之間的隱喻性聯系,是由于心理上的“張力”所引發的,當視覺形態與人的知覺組織活動以及內在情感這幾個領域之間“力”的作用模式達到結構上的一致時,就可能激起審美經驗。
對于手機交互設計來說,隱喻已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設計手段和工具,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既往經驗的利用和分析,找到類比對象之間的類同之處,獲得隱喻的基本元素,將人們熟知或者具體的事物來與抽象的代碼和功能相聯系,使得用戶的主觀經驗和感覺經驗相匹配,以用戶熟悉的方式來恰到好處的啟示用戶對產品各個抽象功能的理解,幫助用戶與產品進行良好的溝通。
隱喻的產生要素,隱喻成功產生的基礎是具有“相似性”,能夠將初始不能直觀被認為其間存有相似性的兩個對象靈活聯系起來,讓人們產生對某一抽象對象的新的認知,也就是說,隱喻和被隱喻對象之間要有雷同之處。我們可以將這種“雷同之處”分為物理雷同和心理雷同。
物理雷同,即客觀相似性,是對象之間在外層表面或者功能的相似性。例如,在iPhone IOS系統設計中,無論是IOS 6還是IOS 7,其CLOCK應用軟件均是以現實生活中鬧鐘的形象來傳達其含義,MAIL和CAMERA等應用亦同是如此,MAIL用的圖標是一個信封的圖標,形象的暗喻了其功能;IOS 6中CAMERA采用的是相機鏡頭這個顯著特征來暗示其功能,IOS 7中則直接使用了相機的經典形,可謂是殊途同歸。心理雷同,即“主觀相似性”,來自于心理感受上的相似。通俗來說就是因文化、風俗、社會道德或者其他一些心理因素而使得人們認為某些對象之間有相似之處,受個體和文化的影響,會具有不小差異。例如,“龍”這種動物,在中國,被視為祥瑞之物,寓意吉祥,是王權的象征,但是在一些西方國家中,龍卻被視為邪惡的化身。由此可見,不同人的認知價值對于那些僅僅依靠心理相似性的隱喻具有較大的影響,在設計運用中要好好斟酌。
隱喻成功產生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經驗基礎”。通常,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通過其自身出發,去體驗和認識的,人們往往對于親身經歷或者感受過的事情會長時間保留在記憶中,具有很深刻的印象。隨著閱歷和經驗的豐富增多,就越容易使用和理解隱喻,產生類比的行為,發現不同對象間的相似性,主觀將自己的既往體驗與當下抽象對象做類比。例如,在手機微信3.0版本中推出的“搖一搖”功能,其物理隱喻就做得十分成功。要說搖晃這個動作是人類最古老的神秘的手勢之一毫不夸張,靈長類動物在初次玩耍未知事物的時候,最經常使用的研究手段便是“搖晃”,甚至在當今,我們人類在接觸一些未知產品時,依然會不自覺地產生“搖晃”這個舉動,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感知未知物體內在方式,這就是經驗相關性。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以往的經驗是構建概念隱喻的基礎,一旦以往的經驗作為概念建立起來,并且被廣泛接受,那么它就會通過在生活經驗中制造新的對應關系將自身結構強加于實際生活,從而得以實現,對于某一代人來說或許只是某個隱喻制造出來的新的映射關系,但是對于下一代人來說,很可能就被當作該隱喻的經驗基礎而被接受了。
類似情況在手機的交互設計中經常出現。例如,系統是一個虛擬的環境,其中很多概念對于之前不怎么接觸電子類產品的人來說都是十分抽象的,在這個時候,用戶就可以通過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來理解產品中的那些抽象概念。
3 隱喻在手機交互設計中的運用和表達
(1)基于客觀存在。通常,這一類的隱喻是根據隱喻對象的“物”這個角度來架構的,囊括了現實世界中所有的物質和現象,無論是自然界原本所固有的,抑或是在后來的發展中再生形成的,皆可歸于此類隱喻。譬喻擬人化、借鏡自然或者認為產物等,都屬于這一類。在手機的交互設計中,這類案例也是不勝枚舉,例如,在一些移動應用的導航設計上,就采用這種基于客觀存在的隱喻式導航,這種導航主要用于游戲,但在幫助人們組織事物(如日記、書籍等),并對其進行分類的應用中也能看到。
(2)基于功能?;诠δ艿碾[喻,意即從隱喻對象的“功能”角度出發,進行架構,包羅了所有事物的內在和潛在的功能,功能性的隱喻就是把你在某一個環境下所做的操作與你在新環境在所要做的操作聯系起來,從而喚起功用上的一種類同感,或者說是架構出功能上的相近點,從而刺激你去做出類似操作行為的嘗試。這種手法在手機交互設計中得以頻繁使用,如多交互動作或者圖標都是基于對象功能的隱喻。例如,在觸屏手機的Android操作系統中,提供了刪除圖標的功能,其具體的操作方式就是長按你需要刪除的圖標,在出現垃圾桶圖標之后,將圖標拖如垃圾桶中,這就如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將垃圾放入垃圾桶一樣,操作過程并不難以理解。再比如說Android操作系統中的滑動翻頁功能,這個動作(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在很多系統中都有應用,功能一致,用戶通過左右滑動的形式來翻頁以便瀏覽更多內容的,這就如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頁一頁地翻開書本去閱讀更多內容一樣,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基于功能的隱喻。
(3)基于事物道理。在手機交互設計中,還會有許多既不能歸于客觀存在也不能歸于事物功能的設計,這些設計就需要基于事物道理去進行隱喻設計了。事物道理,顧名思義,就從隱喻對象運動發展中所形成的內在的結構中所包含和存的“道理”出發。例如,我們在設計導航模式的時候,無論最后選擇的是跳板式、陳列館式,抑或是儀表式等式樣,都是需要根據各個功能模塊的邏輯關系去進行結構設計的,而不是單純基本美學因素。
4 如何在手機交互設計中構筑合理的隱喻
(1)隱喻對象易識別,降低理解復雜系數。手機應用本是個抽象的產品,合適的使用隱喻能提高手機交互的識別性,降低用戶對龐雜功能的理解難度系數。一個好的隱喻設計首先要有一個好的隱喻對象,一個好的隱喻對象,可以向用戶傳達清晰明確的含義,讓應用一目了然,盡可能地降低用戶理解偏差系數,減少錯誤性的操作行為。不合適的隱喻對象容易讓用戶產生困惑,所以在進行隱喻設計的時候,就要盡量做到設計簡潔、傳達信息清晰明確,爭取做到一目了然。例如,當我們在一定的距離之外來看標志的時候,有符號的標志比只有文字描述的標志更易于識別,而符號簡單的標志比符號復雜的標志更易于識別。同時,在使用隱喻的時候,要注意隱喻的單一,不要使用那些容易產生歧義的隱喻,這樣會容易造成用戶對應用的不信任感。
(2)選擇能夠被廣泛理解的。全球共有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之間,其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各有差異,如果你的設計是要服務多個國家或地區的,那么你在使用隱喻設計的時候就必須充分考慮到是否能夠被受眾廣泛理解,實在不能顧全的,應該適當添加輔助設計,盡量避免應用產生誤解,或者讓用戶覺得難以理解。在設計中多使用圖形,而不是文字,文字是有其局限性的。相比文字,圖形的傳達更直接,也更富有力量。在日趨國際化的現代信息社會中,語言障礙已經被打破,各國在通用英語的情況下,圖形傳播的力量仍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具體的設計中,當面對龐雜的用戶群時,更多的使用隱喻,對各個因素進行權衡,盡可能地選擇能夠被廣泛理解和識別的,這樣也會比枯燥的整頁文字說明來得有效果。
5 結語
設計來源于生活,隱喻作為有助于幫助用戶與設計之間溝通的重要手段,也是如此。人類的記憶聯系著世間萬物的形態、色彩、質感和功效等,將這些既往經驗轉移到新的交互設計中,加以合理利用,就能得以衍生出新的意義,兩件原本毫不相干的事物,在隱喻的作用下也可以產生出新的認知關系。也可以說,設計其實就是根據結構對這些記憶的整合,并且最終產生共鳴。在當前這個信息化的大時代中,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交互的方式也越發多樣化,大數據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機遇,給了設計師們更大的發揮空間,手機中的隱喻設計也有待我們去進一步開拓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章莉莉.視覺符號完全手冊[M].上海書店出版社,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