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一男+金永鎬
摘 要:隨著國家和企業對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要求提高,很多高校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工程創新人才培養之路。本研究通過構建工學類創新班教學體系,探討創新班教學理念與改革思路,創新班培養模式與管理模式。重點提出在學分制教育方式為基礎的創新班理論教學和課內外實踐教學體系和方法,以保證本科生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質量的穩定提高。
關鍵詞:創新班 ?創新實驗 ?教學改革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c)-0121-01
1 創新班教學理念與改革思路
為了實現我國教育發展飛躍,我國自1999年起我國大規模擴招大學生,使更多的適齡青年享受高等教育。然而,高等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仍不盡如人意,普遍存在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不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差,缺乏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無法滿足社會各行業的個性需求。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本科教學應進行階段性改革,應正確樹立“實踐、探索、創新”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深入推進我校工程教育改革,不斷提高我校工程教育質量,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并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課程實驗與創新設計實驗有機結合,堅持把專業知識能力提高、素質培養貫穿于創新班教學始終的教學理念。始終堅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主線,在教學體系、管理模式方面應進行全面改革與創新,實現規定性實驗向自主性實驗轉變,基礎驗證性實驗向創新型實驗轉變,傳統性實驗室管理向全天開放式管理轉變,創建國內一流的實驗室環境和實驗設備。
2 教學內容及體系改革
教育制度作為社會制度的組成部分,必須隨之而變革。學分制教育是工學類創新班建設的前提條件。學分制教育模式以學生選課為核心,教師指導為輔助,通過績點和學分,衡量學生學習質和量的綜合教學管理制度。在學分制教育的統一模式下,國內很多高校仍進行《規劃性》教學模式。例如,大學本科期間應修滿學分為160學分。其中,通識教育課程為38學分,占24%;專業必修課程為67學分,占42%;專業選修課程為35學分,占22%;課內外實踐教學環節課程為20學分,占12%。以上學分安排從表面上看起來比較適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深厚,通曉專業知識和方法,具有較強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從以上課程安排和學分分配來分析,各類課程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時應不缺少的課程。在培養方案中大部分學生應學習的課程數量高達整個課程安排數量的70%~80%左右,而學生自主選擇授課的數量不到30%。但是從構建創新班教學模式、重點培養具有創新性和應用性的工學類專業技術人才時面臨應授課的課程數量較多、學習任務較重、難以騰出充分的時間來進行創新設計實驗和參與導師的部分科研項目。
3 課程內容與體系改革
大部分工學類的創新實驗是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交叉研究。如,電子和通信,電子、通信和計算機,電子、通信和機械,計算機和自動化,土木和建筑等。因此,學生設計和實踐軟硬件系統時相對來說設計時間較長,必須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參與創新設計項目當中。為了給創新班學生設置充分的創新實驗時間,在編寫培養方案時可以考慮以下3個方案。
方案1:對部分通識教育課程的學時進行免修不免考政策,并減小授課學時的同時增加自學的學時。如,某通識教育課程的學分為2學分、32學時的理論課程。對創新班學生開設的該課程可以調整為2學分、16學時理論課程、16學時自主學習,并進行《免修不免考》政策。這樣學生利用比較充分的時間來參與創新實驗當中,同時利用晚間或其他業余時間來自學該課程。目前很多高校的培養方案中第一學期到第五學期期間普遍設有2門以上的通識課程,根據專業的實際情況,每學期對2門通識教育課程進行以上模式時創新班學生在大一到大三期間每個學期至少騰出32學時的時間,并可以投入在創新設計實驗當中。
方案2:編寫創新班培養方案時在專業必修課程或實踐教學環節課程當中設置1學分32學時的獨立的創新實驗課程,根據各專業的實際情況可以設置2~3門獨立的創新實驗課程。該課程不是創新班學生同時在一個實驗室里做同樣的實驗,而是每名學生跟隨指導老師的安排進行的獨立的實驗課程。
方案3:根據指導老師的研究領域,在第二學期到第七學期期間每位指導老師每個學期給創新班學生開設1門指導科研、創新設計所需要的課程(共6學分)。根據專業的實際情況以上3個方案可以同時來進行或部分進行。
4 培養模式改革
創新班學生的培養可以分為校內培養和校外培養等方式。在校內培養階段:按各專業的要求,必須修完本科生的所需要的課程,并獲得相應的學分,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利用免修不免考的政策,有些課程可自學。根據指導教師的要求,可開設指導科研、創新設計所需要的課程。按學分制教學的要求可獲得相應的學分。在校外培養階段:根據企業需求以及學校對人才培養的定位,確定企業學習階段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按培養要求,學生可以分不同階段到不同企業進行1周至3個月的中短期課程學習或工程實踐。在企業培養過程中,企業為學生配備企業導師,由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在企業培養階段的學習與實踐,并由雙方導師共同為學生確定研發方向或課題,指導學生的課程設計或畢業設計。
5 管理體系改革
在學生成績管理方面,學生進入創新班后,可進行按學期考核,按優剩劣汰的原則進行管理。創新班學生存在專業課不及格或成績警告時退出創新班,安排到普通班級,并從普通班級學生當中重新選拔創新班學生。第一學期安排專業導論,論文書寫技巧等專業公共課程,了解專業的特點。第二學期開始配備指導老師,跟隨指導老師結合工程項目和課題進行科研訓練。每個學期創新班學生選課時,在指導老師推薦下可提前選擇本研究領域相關的專業課程。本科畢業后,給創新班學生優先推薦到國外高校攻讀碩士學位,優先推薦到國內知名企業和本專業研究生。
6 結語
創新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傳統的教學機制和體系下培養的大學生難以滿足現階段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動手操作能力強的應用型和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為適應社會的需求,獲得理想的教學成果,各高校應從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角度出發,把實驗和實踐教學擺到理論教學同等的地位。通過加強實驗課程和實踐教學、合理設置教學體系和管理體系、加以學校相關部門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大力支持,使教師重視實驗和實踐教學,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達到增強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羅三桂.淺談工科教學計劃的優化[J]. 江蘇高教,2000(4).
[2] 楊世明,盧英林.對工科教學內容和教材改革的幾點認識[J].江蘇高教,2000(5).
[3] 謝志江,孫紅巖,蔣和生,等.案例教學法在工科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