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阿玲
(江蘇聯合技術學院 無錫交通分院,江蘇 無錫214000)
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已十分廣泛, 信息化教學對促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起到顯而易見的作用。 教師應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信息化教學可以通過形象的手段來表達抽象的內容,通過多媒體手段和網絡功能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 使用信息化教學可以很好地改善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電子技術課程是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等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主要培養學生電路設計、印刷板設計、電路的組裝和調試等能力,實踐與實驗性都很強。 該課程概念抽象、公式較多,又與專業課和電工類實際工作結合緊密。學生基礎的好壞、學習興趣的高低、對電子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實驗實踐技能的高低等,都將直接影響著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
電子行業屬高科技制造業,產品的更新換代非常迅速,這意味著工人需要有更高的職業技術水平。許多學校的實驗實訓室建設很難跟上行業技術、工藝、設備、材料等的更新速度,因此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虛擬車間、虛擬工藝、虛擬實驗。 而信息化教學利用這些多媒體資源能夠滿足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以及工學結合等多方面的需求。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促進主動式、協作式、自主型學習,形成高效、開放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依據教學對象、教學目標的不同,利用信息化教學的素材開發個性化的課程,進行教學設計,組織教學實施,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學生自主學習與個性化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提升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基本思想是通過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直觀地把傳統教學模式難以表述的過程和現象主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使學生通過信息資源、交互反饋、互動研討、問題分析、效果考核等方面來進行自主學習的一個平臺。
數字鐘是一種用電子電路技術實現時、分、秒計時的裝置,與機械式時鐘相比具有更高的準確性和直觀性,且無機械裝置,具有更長的使用壽命,因此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其設計框圖如圖1 所示。

圖1 數字鐘設計框圖
由圖1 可見,數字鐘由石英振蕩器、秒脈沖發生器、校對電路、計數器及譯碼顯示等部分組成, 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和信號傳遞非常抽象。
對于該課題的信息資源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自制數字鐘視頻、利用仿真軟件進行各部分工作原理講解、對于元器件應用的講解可以采用Flash、Multisim 等軟件進行動畫演示。 也可以到網上收集、購買教學錄像、課件等多種信息資源。生動的畫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可以根據需要建設精品課程網站,供學生課內外自主學習。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老師的“講”為主,學生被動地“學”。 但從根本上講,教學應該是在老師正確的組織和指導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來進行的一個過程。
在數字鐘信息化教學設計中,老師課前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技能能力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 以小組為學習單位, 組內進行討論、分工、合作,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能力。老師在組織討論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量大、交互性強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學生中對同一問題不同的解決方法進行比較、分析、總結,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及互動研討中加深對新知識的掌握和應用。
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問題,有問題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會有創新。 各個小組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時討論溝通,老師通過了解學生的問題可以跟蹤學生的進度和學習效果,并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數字鐘信息化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比如如何實現定時功能?如何實現整點報時功能?采用提問、提示、啟發、小結的模式,各小組之間采取搶答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積極地思考和參與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
信息化教學活動是一個動態過程,教師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加以修正和引導。《電子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操作。 在數字鐘信息化教學設計中,主要從教學設計、學生活動、信息技術使用三方面來進行評價。在數字鐘的制作完成后每組同學把記錄本組調試過程的錄像上傳至多媒體,然后每組進行講解本組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學生可以根據錄像進行自評、互評,老師可以加以點評和打分。 評價結束后整個教學效果一目了然,老師可以根據該課題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和調整。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許多學校都開展了信息化教學,但信息化教學所需的基礎設施和資源建設上由于經費和師資等問題仍然達不到教學要求,只能是一部分課程或某些課程中的某些項目和課題可以進行信息化教學。《電子技術》課程屬電類專業基礎課程,知識點多,知識量大,而課時安排往往比較緊,若全安排信息化教學勢必會影響到教學進度,因此需要老師精心設計內容,合理分配時間。
信息化教學給教師帶來了新的難度。 教師不僅要了解教育技術理論, 還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現代化的媒體技術,如何選取和設計各種教學軟件來進行教學設計,探索和創造新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等等。 有的教師對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感情,不愿意嘗試新的教學手段。 信息化素養是一種綜合能力,教師信息素養不足是制約信息化推進的瓶頸問題。
教學事實證明,合理、恰當地運用信息化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我們要在《電子技術》課程中盡量多的采用信息化教學,發揮信息化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培養出具有扎實理論基礎、綜合應用能力、設計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1]劉斌.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理論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13,3.
[2]李洪.信息化教學在電氣工程基礎課程教學中的使用[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10.
[3]劉倩,沈小東,司良群,吳剛.信息化教學模式下《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C]//全國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學會年會2007 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