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立 蘇吉利
【摘要】 目的 評估半導體激光聯合派瑞松治療成人慢性外耳濕疹的臨床療效。方法 110例單耳慢性外耳濕疹的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58例和對照組52例, 所有病例給予3%的過氧化氫溶液清洗皮損處, 對照組給予局部均勻涂抹派瑞松乳膏, 治療組在涂抹派瑞松乳膏后立即給予激光局部照射。比較兩組療效。結果 2周療效:治療組有效率65.5%, 對照組有效率46.2%;4周療效:治療組有效率84.5%, 對照組有效率67.3%。治療組與對照組分別在2周和4周進行治療效果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半導體激光聯合派瑞松治療成人慢性外耳濕疹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獨使用派瑞松, 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慢性外耳濕疹;成人;半導體激光;派瑞松
外耳濕疹是指發生在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圍皮膚的多形性皮疹, 一般分為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 尤以成人慢性外耳濕疹治療棘手, 其治療方式多樣, 各家報道的療效不盡相同。嵩縣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于2011年6月~ 2013年6月選取110例單耳慢性外耳濕疹的患者隨機分組后分別給予派瑞松乳膏單獨治療及半導體激光聯合派瑞松治療并進行臨床觀察及實驗室檢查,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110例患者均單耳發病, 其中男61例, 女49例, 年齡22~63歲, 平均年齡42歲, 病程3個月~13年, 表現為外耳皮膚增厚、粗糙、表皮皸裂、苔蘚樣變, 脫屑及色素沉著且自覺瘙癢。所選患者均常規給予皮膚過敏源點刺試驗及IVT檢測, 檢驗結果均陰性, 同時給予局部取組織鏡檢未見真菌菌絲。排除治療前2周外用或口服糖皮質激素、口服抗組胺藥物及抗生素者,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合并其他嚴重感染疾病者。110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 對照組52例, 治療組58例, 兩組的發病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每日早晚先給予3%的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后局部均勻涂抹派瑞松乳膏, 2次/d, 每周隨訪1次, 記錄不良反應, 連續2周后觀察, 未愈者繼續用藥至4周。
1. 2. 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每次涂抹派瑞松乳膏后立即給予激光治療。本科采用的是LHH-500IVB型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對患者病變部位進行照射, 其波長810 nm, 功率500 mW, 2次/d, 10 min/次, 療程5 d, 第一療程結束5 d后重復治療1個療程。對于外耳道病變囑患者取側臥位, 患耳朝上, 將照射探頭輕輕插入患者耳道內, 對準病變部位后固定, 為使激光光束垂直照射于病變部位, 并囑咐患者治療中盡量不要移動頭部, 以免照射位置偏移。
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不用其他藥物, 治療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1. 3 療效評價標準 基本痊愈:皮損消退95%以上, 瘙癢消失;顯效:皮損消退60%~95%, 瘙癢明顯減輕;有效:皮損消退20%~60%, 瘙癢減輕;無效:皮損消退不足20%或加重, 瘙癢同前或加重。有效率=(基本治愈+顯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2周療效 治療組有效率65.5%, 對照組有效率46.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8, P=0.041), 見表1。
2. 2 4周療效 治療組有效率84.5%, 對照組有效率67.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8, P=0.034), 見表2。
3 討論
外耳濕疹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與變態反應、精神因素、神經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代謝障礙、消化不良等有關, 潮濕高溫以及化學藥物刺激等因素可以致病。濕疹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3種類型。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不愈可轉為慢性濕疹;慢性濕疹亦可開始不明顯, 因經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 以致發病開始時即為慢性濕疹, 也可因刺激而急性發作。病情遷延難愈, 給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痛苦和生活不便, 影響其生活質量。在各型外耳濕疹中, 以成人慢性濕疹治療較為難治, 在該組病例中雖所選患者為鏡檢未見真菌菌絲且過敏原檢測陰性, 但因患者病程較長, 并不能完全排除患者所患疾病與真菌感染及變態反應的相關性。
派瑞松乳膏是抗炎、抗真菌制劑, 主要成分有1% 硝酸益康唑和0.1%的曲安奈德。其中曲安奈德是一種中強效的皮質類固醇激素, 具有抗炎和抗過敏作用, 硝酸益康唑屬咪唑類衍生物, 具有廣譜抗菌作用, 可殺滅革蘭陽性球菌、皮膚癬菌、酵母菌、真菌等, 不僅作用于微生物的生長期, 還作用于靜止期, 在給藥數分鐘后, 即可產生殺細菌及殺真菌作用。
激光具有光效應、熱效應、壓力效應、電磁效應, 生物組織吸收弱激光的光能量產生刺激, 發生理化反應, 增強白細胞吞噬作用, 促進血紅蛋白合成, 促進增殖和代謝過程, 提高細胞免疫作用, 促進炎癥吸收[1]。激光的光線可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促進血液循環及淋巴回流, 調節局部免疫系統功能, 加快病變修復過程, 從而達到消炎、消腫、止痛、止癢的目的。激光可以促進藥物的經皮吸收, de Araújo等[2]曾用動物實驗證實了應用He-Ne激光照射皮損后皮膚恢復時間明顯短于不用激光照射的皮損恢復時間。因此將半導體激光與派瑞松聯合用于外耳濕疹的治療時, 理論上可產生協同抗炎、抗過敏效果, 治療效果優于單獨藥物治療。
外耳濕疹的病因眾多, 臨床上應以綜合治療為主, 治療期間應詳細詢問病史, 與患者共同尋找誘發因素, 盡早采取措施祛除誘因, 定會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在富, 楊景庚, 高光煌. 低能量激光免疫調節作用研究進展.中華理療雜志, 2001, 24(4):244-247.
[2] de Araújo CE, Ribeiro MS, Favaro R, et al. Ultrastructural and autoradiographical analysis show a faster skin repair in He-Ne laser-treated wounds. J Photochem Photobiol B, 2007, 86(2):87-96.
[收稿日期:2014-08-13]
【摘要】 目的 評估半導體激光聯合派瑞松治療成人慢性外耳濕疹的臨床療效。方法 110例單耳慢性外耳濕疹的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58例和對照組52例, 所有病例給予3%的過氧化氫溶液清洗皮損處, 對照組給予局部均勻涂抹派瑞松乳膏, 治療組在涂抹派瑞松乳膏后立即給予激光局部照射。比較兩組療效。結果 2周療效:治療組有效率65.5%, 對照組有效率46.2%;4周療效:治療組有效率84.5%, 對照組有效率67.3%。治療組與對照組分別在2周和4周進行治療效果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半導體激光聯合派瑞松治療成人慢性外耳濕疹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獨使用派瑞松, 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慢性外耳濕疹;成人;半導體激光;派瑞松
外耳濕疹是指發生在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圍皮膚的多形性皮疹, 一般分為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 尤以成人慢性外耳濕疹治療棘手, 其治療方式多樣, 各家報道的療效不盡相同。嵩縣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于2011年6月~ 2013年6月選取110例單耳慢性外耳濕疹的患者隨機分組后分別給予派瑞松乳膏單獨治療及半導體激光聯合派瑞松治療并進行臨床觀察及實驗室檢查,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110例患者均單耳發病, 其中男61例, 女49例, 年齡22~63歲, 平均年齡42歲, 病程3個月~13年, 表現為外耳皮膚增厚、粗糙、表皮皸裂、苔蘚樣變, 脫屑及色素沉著且自覺瘙癢。所選患者均常規給予皮膚過敏源點刺試驗及IVT檢測, 檢驗結果均陰性, 同時給予局部取組織鏡檢未見真菌菌絲。排除治療前2周外用或口服糖皮質激素、口服抗組胺藥物及抗生素者,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合并其他嚴重感染疾病者。110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 對照組52例, 治療組58例, 兩組的發病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每日早晚先給予3%的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后局部均勻涂抹派瑞松乳膏, 2次/d, 每周隨訪1次, 記錄不良反應, 連續2周后觀察, 未愈者繼續用藥至4周。
1. 2. 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每次涂抹派瑞松乳膏后立即給予激光治療。本科采用的是LHH-500IVB型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對患者病變部位進行照射, 其波長810 nm, 功率500 mW, 2次/d, 10 min/次, 療程5 d, 第一療程結束5 d后重復治療1個療程。對于外耳道病變囑患者取側臥位, 患耳朝上, 將照射探頭輕輕插入患者耳道內, 對準病變部位后固定, 為使激光光束垂直照射于病變部位, 并囑咐患者治療中盡量不要移動頭部, 以免照射位置偏移。
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不用其他藥物, 治療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1. 3 療效評價標準 基本痊愈:皮損消退95%以上, 瘙癢消失;顯效:皮損消退60%~95%, 瘙癢明顯減輕;有效:皮損消退20%~60%, 瘙癢減輕;無效:皮損消退不足20%或加重, 瘙癢同前或加重。有效率=(基本治愈+顯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2周療效 治療組有效率65.5%, 對照組有效率46.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8, P=0.041), 見表1。
2. 2 4周療效 治療組有效率84.5%, 對照組有效率67.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8, P=0.034), 見表2。
3 討論
外耳濕疹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與變態反應、精神因素、神經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代謝障礙、消化不良等有關, 潮濕高溫以及化學藥物刺激等因素可以致病。濕疹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3種類型。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不愈可轉為慢性濕疹;慢性濕疹亦可開始不明顯, 因經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 以致發病開始時即為慢性濕疹, 也可因刺激而急性發作。病情遷延難愈, 給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痛苦和生活不便, 影響其生活質量。在各型外耳濕疹中, 以成人慢性濕疹治療較為難治, 在該組病例中雖所選患者為鏡檢未見真菌菌絲且過敏原檢測陰性, 但因患者病程較長, 并不能完全排除患者所患疾病與真菌感染及變態反應的相關性。
派瑞松乳膏是抗炎、抗真菌制劑, 主要成分有1% 硝酸益康唑和0.1%的曲安奈德。其中曲安奈德是一種中強效的皮質類固醇激素, 具有抗炎和抗過敏作用, 硝酸益康唑屬咪唑類衍生物, 具有廣譜抗菌作用, 可殺滅革蘭陽性球菌、皮膚癬菌、酵母菌、真菌等, 不僅作用于微生物的生長期, 還作用于靜止期, 在給藥數分鐘后, 即可產生殺細菌及殺真菌作用。
激光具有光效應、熱效應、壓力效應、電磁效應, 生物組織吸收弱激光的光能量產生刺激, 發生理化反應, 增強白細胞吞噬作用, 促進血紅蛋白合成, 促進增殖和代謝過程, 提高細胞免疫作用, 促進炎癥吸收[1]。激光的光線可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促進血液循環及淋巴回流, 調節局部免疫系統功能, 加快病變修復過程, 從而達到消炎、消腫、止痛、止癢的目的。激光可以促進藥物的經皮吸收, de Araújo等[2]曾用動物實驗證實了應用He-Ne激光照射皮損后皮膚恢復時間明顯短于不用激光照射的皮損恢復時間。因此將半導體激光與派瑞松聯合用于外耳濕疹的治療時, 理論上可產生協同抗炎、抗過敏效果, 治療效果優于單獨藥物治療。
外耳濕疹的病因眾多, 臨床上應以綜合治療為主, 治療期間應詳細詢問病史, 與患者共同尋找誘發因素, 盡早采取措施祛除誘因, 定會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在富, 楊景庚, 高光煌. 低能量激光免疫調節作用研究進展.中華理療雜志, 2001, 24(4):244-247.
[2] de Araújo CE, Ribeiro MS, Favaro R, et al. Ultrastructural and autoradiographical analysis show a faster skin repair in He-Ne laser-treated wounds. J Photochem Photobiol B, 2007, 86(2):87-96.
[收稿日期:2014-08-13]
【摘要】 目的 評估半導體激光聯合派瑞松治療成人慢性外耳濕疹的臨床療效。方法 110例單耳慢性外耳濕疹的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58例和對照組52例, 所有病例給予3%的過氧化氫溶液清洗皮損處, 對照組給予局部均勻涂抹派瑞松乳膏, 治療組在涂抹派瑞松乳膏后立即給予激光局部照射。比較兩組療效。結果 2周療效:治療組有效率65.5%, 對照組有效率46.2%;4周療效:治療組有效率84.5%, 對照組有效率67.3%。治療組與對照組分別在2周和4周進行治療效果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半導體激光聯合派瑞松治療成人慢性外耳濕疹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獨使用派瑞松, 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慢性外耳濕疹;成人;半導體激光;派瑞松
外耳濕疹是指發生在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圍皮膚的多形性皮疹, 一般分為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 尤以成人慢性外耳濕疹治療棘手, 其治療方式多樣, 各家報道的療效不盡相同。嵩縣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于2011年6月~ 2013年6月選取110例單耳慢性外耳濕疹的患者隨機分組后分別給予派瑞松乳膏單獨治療及半導體激光聯合派瑞松治療并進行臨床觀察及實驗室檢查,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110例患者均單耳發病, 其中男61例, 女49例, 年齡22~63歲, 平均年齡42歲, 病程3個月~13年, 表現為外耳皮膚增厚、粗糙、表皮皸裂、苔蘚樣變, 脫屑及色素沉著且自覺瘙癢。所選患者均常規給予皮膚過敏源點刺試驗及IVT檢測, 檢驗結果均陰性, 同時給予局部取組織鏡檢未見真菌菌絲。排除治療前2周外用或口服糖皮質激素、口服抗組胺藥物及抗生素者,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合并其他嚴重感染疾病者。110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 對照組52例, 治療組58例, 兩組的發病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每日早晚先給予3%的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后局部均勻涂抹派瑞松乳膏, 2次/d, 每周隨訪1次, 記錄不良反應, 連續2周后觀察, 未愈者繼續用藥至4周。
1. 2. 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每次涂抹派瑞松乳膏后立即給予激光治療。本科采用的是LHH-500IVB型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對患者病變部位進行照射, 其波長810 nm, 功率500 mW, 2次/d, 10 min/次, 療程5 d, 第一療程結束5 d后重復治療1個療程。對于外耳道病變囑患者取側臥位, 患耳朝上, 將照射探頭輕輕插入患者耳道內, 對準病變部位后固定, 為使激光光束垂直照射于病變部位, 并囑咐患者治療中盡量不要移動頭部, 以免照射位置偏移。
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不用其他藥物, 治療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1. 3 療效評價標準 基本痊愈:皮損消退95%以上, 瘙癢消失;顯效:皮損消退60%~95%, 瘙癢明顯減輕;有效:皮損消退20%~60%, 瘙癢減輕;無效:皮損消退不足20%或加重, 瘙癢同前或加重。有效率=(基本治愈+顯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2周療效 治療組有效率65.5%, 對照組有效率46.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8, P=0.041), 見表1。
2. 2 4周療效 治療組有效率84.5%, 對照組有效率67.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8, P=0.034), 見表2。
3 討論
外耳濕疹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與變態反應、精神因素、神經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代謝障礙、消化不良等有關, 潮濕高溫以及化學藥物刺激等因素可以致病。濕疹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3種類型。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不愈可轉為慢性濕疹;慢性濕疹亦可開始不明顯, 因經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 以致發病開始時即為慢性濕疹, 也可因刺激而急性發作。病情遷延難愈, 給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痛苦和生活不便, 影響其生活質量。在各型外耳濕疹中, 以成人慢性濕疹治療較為難治, 在該組病例中雖所選患者為鏡檢未見真菌菌絲且過敏原檢測陰性, 但因患者病程較長, 并不能完全排除患者所患疾病與真菌感染及變態反應的相關性。
派瑞松乳膏是抗炎、抗真菌制劑, 主要成分有1% 硝酸益康唑和0.1%的曲安奈德。其中曲安奈德是一種中強效的皮質類固醇激素, 具有抗炎和抗過敏作用, 硝酸益康唑屬咪唑類衍生物, 具有廣譜抗菌作用, 可殺滅革蘭陽性球菌、皮膚癬菌、酵母菌、真菌等, 不僅作用于微生物的生長期, 還作用于靜止期, 在給藥數分鐘后, 即可產生殺細菌及殺真菌作用。
激光具有光效應、熱效應、壓力效應、電磁效應, 生物組織吸收弱激光的光能量產生刺激, 發生理化反應, 增強白細胞吞噬作用, 促進血紅蛋白合成, 促進增殖和代謝過程, 提高細胞免疫作用, 促進炎癥吸收[1]。激光的光線可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促進血液循環及淋巴回流, 調節局部免疫系統功能, 加快病變修復過程, 從而達到消炎、消腫、止痛、止癢的目的。激光可以促進藥物的經皮吸收, de Araújo等[2]曾用動物實驗證實了應用He-Ne激光照射皮損后皮膚恢復時間明顯短于不用激光照射的皮損恢復時間。因此將半導體激光與派瑞松聯合用于外耳濕疹的治療時, 理論上可產生協同抗炎、抗過敏效果, 治療效果優于單獨藥物治療。
外耳濕疹的病因眾多, 臨床上應以綜合治療為主, 治療期間應詳細詢問病史, 與患者共同尋找誘發因素, 盡早采取措施祛除誘因, 定會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在富, 楊景庚, 高光煌. 低能量激光免疫調節作用研究進展.中華理療雜志, 2001, 24(4):244-247.
[2] de Araújo CE, Ribeiro MS, Favaro R, et al. Ultrastructural and autoradiographical analysis show a faster skin repair in He-Ne laser-treated wounds. J Photochem Photobiol B, 2007, 86(2):87-96.
[收稿日期:201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