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兵 曹瑞 楊軍華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及護理干預
廉兵 曹瑞 楊軍華
護理干預;糖尿病;低血糖反應;原因
低血糖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征, 血糖濃度低于2.8 mmol/L。血糖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來源, 特別是腦組織,其代謝活動所需能量幾乎全部由血糖提供, 如果反復發生低血糖, 可造成腦細胞不可逆的損傷, 進一步出現智力下降、癡呆等[1]。低血糖最常見于糖尿病治療過程中, 屬于急癥,若不能及時發現和治療, 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為了降低糖尿病患者治療過程中低血糖發生率, 收集本科收治的30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 現將原因及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2007年5月~2013年12月本科共收治糖尿病低血糖患者 30例, 其中男16例, 女14例;年齡35~80歲, 其中35~49歲15例, 50~59歲10例, 60~69歲4例, 70~80歲1例。糖尿病類型:8例為1型糖尿病, 22例為2型糖尿病。治療方法:18例采用胰島素治療, 12例采用口服降糖藥治療。臨床標準:3例昏迷, 7例意識模糊, 20例有低血糖早期癥狀(如頭暈、心悸、面色蒼白、出冷汗和惡心等)。治療結局:30例患者治療后均緩解, 其中進食20例、口服高滲葡萄糖7例和靜脈輸注葡萄糖3例。
2. 1 藥物因素
2. 1. 1 胰島素應用不合理 ①胰島素劑量過大未及時調整。②患者對胰島素特別敏感, 導致血糖下降太快。③操作不正規、劑量不準確, 如老年患者常合并眼病, 視力下降, 抽吸胰島素時劑量不準, 到時給藥過量。④糖尿病患者病情好轉時未及時調整胰島素。⑤注射混合胰島素時, 長效與短效胰島素應用比例不當及操作不正確, 正確為先抽吸短效胰島素,再抽吸長效胰島素, 否則影響臨床效果。⑥服用抗甲狀腺藥物、磺胺類藥物等, 它們對胰島素有協同作用。
2. 1. 2 口服降糖藥物應用不當 ①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疾病, 每日服藥種類較多, 加上老年患者記憶力減退, 常導致重復服藥或服用藥物劑量不準等易引起低血糖。②不按照醫囑自行增服或者漏服后下一次補服, 導致低血糖的發生。③聽信廣告宣傳, 加用所謂“純中藥制劑”。 ④合用與降糖藥物有協同作用的藥物, 如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等, 能延長或加強降糖藥的作用[2]。
2. 2 飲食因素 ①使用胰島素后未及時進食或者進食少,熱量攝入不足。②飲食不合理, 對糖尿病疾病認識不全面刻意限制進食。③乙醇對肝糖原的合成及糖異生過程有抑制作用, 而空腹時正常血糖維持主要依賴糖異生作用, 部分患者空腹飲酒后不進食, 造成低血糖反應[3]。
2. 3 運動因素 ①當機體做劇烈運動時, 機體對葡萄糖的需要量明顯增加, 導致胰島素吸收速度過快, 敏感性增強,提高機體對葡萄糖攝取、氧化和利用, 出現低血糖[4]。②空腹運動、過量運動、過久運動等, 沒有及時增加飲食量或調整胰島素劑量。③旅游時過度勞累不按時就餐, 導致低血糖。
2. 4 疾病因素 ①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時, 機體對胰島素及磺脲類藥物的代謝和清除受到影響, 清除率下降, 作用時間延長。②合并腦血管疾病時, 機體對低血糖的調節功能減弱,血糖下降時機體不能及時預警。③出現嘔吐、腹瀉等情況時,沒有減少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用量。
2. 5 精神因素 目前, 糖尿病尚無治愈的辦法, 需要終生服藥, 病程漫長, 加上飲食的限制, 患者常產生焦慮、抑郁、煩躁及自卑等心理, 負性情緒強烈時, 腦組織活動加劇, 加速糖代謝, 易發生低血糖[5]。
3. 1 低血糖反應的處理 當患者出現頭暈、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反應時, 應給與平臥位, 立即監測血糖, 根據血糖水平對癥處理。若患者意識清醒, 立即給予糖塊或者餅干、點心1~2塊, 以緩解發作;存在意識障礙者, 立即靜脈推注25%葡萄糖40~60 ml。
3. 2 飲食護理 根據患者的職業、年齡、體重、運動量等制定切實可行的飲食計劃, 堅持少量多餐, 定時定量, 一般碳水化合物占50%~60%, 有助于穩定血糖濃度。糾正患者不正確的飲食, 勿盲目節食, 如部分患者為降低血糖采用饑餓療法。同時, 告知患者若不能及時進食或足量進食時, 要適當調整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劑量否則極易引起低血糖。
3. 3 藥物護理 嚴格遵醫囑應用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 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步驟進行操作, 抽取劑量及注射部位要準確, 勿注入皮下血管。若患者年齡較大, 視力下降, 記憶減退,指導家屬參與, 配合患者治療, 幫助患者給藥。
3. 4 運動護理 根據患者年齡及身體狀況, 制訂長期、規律的運動方案, 如散步、打拳等有氧運動, 其中散步活動最安全, 易堅持, 可作為老年患者的首選鍛煉方式。活動時間一般選擇在早餐或晚餐后1.0~1.5 h之間, 活動時長30~45 min為宜, 1次/d。運動能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 因此運動不要選擇空腹、給藥至進食前。告知患者隨身攜帶含糖較高的食品。
3. 5 心理護理 評估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 并與患者交流, 了解其心理變化, 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問題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 正確對待疾病, 樹立治療的信心, 消除不良情緒。當患者出現低血糖, 產生恐懼、緊張、焦慮心理時, 向患者講解治療的效果, 使其鎮靜,保持情緒穩定, 降低負性情緒對血糖的影響。
3. 6 健康教育 由于大多數患者和家屬對糖尿病知識的了解不全面, 可以通過集體講解、個體指導或文字宣傳的方式進行, 讓患者正確了解低血糖的臨床表現, 告訴患者出門必需隨身攜帶患者卡(卡上填寫患者姓名、年齡、急救電話、家庭住址、疾病名稱)及含糖量高的食品。定期監測血糖是調整降糖藥物劑量最可靠的依據, 告知患者養成定期監測血糖的習慣, 對自己的病情漠不關心, 不按規定監測血糖和治療的患者要進行溝通, 加強教育, 使其高度重視監測血糖的重要性。
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等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共同特征的代謝異常綜合征, 目前尚無治愈的方法, 需要終生用藥。通過降糖治療, 能夠有效減少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 延緩病情進展。然而, 在治療過程中, 易發生低血糖, 患者在治療過程中, 應嚴格遵醫囑用藥、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和保持心情舒暢。若患者合并感染、發熱、進食不足等情況, 應及時調整給藥劑量, 預防低血糖發生。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交流, 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健康教育和指導, 能有效預防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發生,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 趙紅蓮.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發生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15):77-79.
[2] 胡美珠.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及護理.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1, 19(5):851-852.
[3] 楊菊萍, 姜素芹, 王愛軍.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反應的急救及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33):20-21.
[4] 張敏.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應的誘因分析及護理對策.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1, 14(6):73-74.
[5] 梁紅霞.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和預見性護理干預的體會.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1, 14(6):41-42.
2014-08-12]
462000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