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菁
摘 要:本文立足于高職院校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辦學定位思想,《機械設計基礎》這門課是對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進行整合與提高,達到基本機械設計知識的完備,并在教學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培養學生機構設計、通用零部件工作能力設計與結構設計能力,突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工程實際設計能力的鍛煉。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 課程改革 學做合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a)-0122-01
《機械設計基礎》是學好專業課程的基礎和工具,它擔負著培養學生掌握常用機械傳動和通用機械零件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培養學生具有初步分析、設計、運用和維護機械傳動裝置的能力。
《機械設計基礎》集合了力學、材料、機械原理及其設計等方面的內容,課程內容單調,記憶性教學太多,理解性教學太少,學術性、理論性過強,不適合高職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學中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較抽象空洞,學生缺少直觀的認識,而該課是針對三年高職二年級學生,這些學生已學過部分專業基礎課,具備了機械制圖能力,對機械產品有一定的了解,但理論基礎不夠扎實,缺乏興趣和熱情,學生學習動機不強,但綜合分析、操作、創新能力較強。但是,目前學生的學習都處于被動接受、被動吸納狀態,對于如何運用學到的知識并不了解,缺乏實踐動手的機會,課堂參與率低。
鑒于以上問題,沿用傳統的教學體系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教學內容需進行相應的調整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學方法也要緊密結合實際,讓學生從做中學,在實踐中掌握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
1 教學內容改革
我們立足于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的辦學定位思想,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針對工作崗位,分別在課堂教學、實驗和課程設計三個環節講授機械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從課程的設置目標出發,摒棄傳統各學科界限明確的特點,緊緊圍繞培養學生會設計機械和機械零件這個實際應用技術,對每門課進行認真分析,刪去實際生產中少用的,取其必須常用的;刪去復雜的推導、論證,增加零件結構的設計介紹和一些設計參數的選取原則的介紹,并加強對機械運行的介紹,取其精華,整合了工程力學和機械設計基礎,使其成為一門完整系統的綜合化課程,強調了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培養技能作為教學的重點。在這一主導思想的指導下,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必須以講授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為根本,加大實例分析,注重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
教學內容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的系統化為依據進行整合,以工業產品和常用機構為載體,將課程內容進行解構和重構,序化教學內容,按“教、學、做”一體化進行教學。
2 教學方法手段
結合課程的特點、教學內容的需要及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我們廣泛采用示范引導、學做合一、交流討論等方法,從理論的傳授過渡到方法的學習。以具體的生產任務和崗位要求為載體,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能將技能學習放在首位,在實踐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分析,老師講授一些必要的理論知識,充分把書本知識跟技能操作結合起來,理論跟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率。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設置創新環節,提高他們積極探索新知識的能力。
學生們現在的學習不再是老師講什么就是什么,自主學習的空間擴大了,使他們更多地知道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可以獲得所需要的知識。
為了加強學生必要的感性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演示機構和機械零件實物,教師通過多媒體軟件制作動畫演示材料,能讓學生形象地了解零件的運動狀態、機械加工方法等。例如齒輪范成法加工原理以及根切產生原因,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難度較高,可以利用動畫演示,使教學形象、生動,增強學生對機構和零件的認識,老師可以整合各種資源,借用零件模型,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對機械產品的傳動系統、結構特點、設計方法等詳細講解,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做到課堂教學與直觀教學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機械設計基礎這門課工程性很強,教師要能把握理論知識跟工程實際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工程管理理念和創新意識,在課堂中引入工程實例,利用教學模型,結合理論教學,豐富課程內容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機械設計基礎的興趣。
3 教學資源建設
經過幾年來的努力,我們制作完成了機械設計基礎教學課件,構建教育教學資源庫,優化、整合了包括教學課件、圖片、動畫、案例、試題等教學資源,并編寫任務驅動的教材。根據本課程任務式教學實施需要,創建了集教、學、做及創新開發等功能于一體的校內教學環境,配合理論教學,增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組織參觀零部件陳列室和各類機械設備陳列,增強綜合性設計訓練環節,以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
4 考核方式
而在考核方法上也打破原來三七開的局限,考察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質量、分析能力、學習遷移能力等多方面的過程性評價,與基礎理論知識考核相結合,其中過程性評價綜合考慮小組成員互評和教師評價,主要考慮在帶傳動、齒輪傳動、軸設計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教師還可以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課程設計評價則綜合考慮學生對零部件的認知能力、設計能力。
課堂教學一定要貫徹學生為主體、能力為本位的思想,牢牢抓住職業實踐這根主線,學生在實踐操作、評價學習任務中,全面參與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主要培養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動機,促進他們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個體差異,發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教”和“學”相輔相成,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基礎扎實、能力過硬、素質全面的高技能型人才,提高學生適應職業變化和提高就業能力,促進學生終身發展,成為社會和國家的棟梁。
參考文獻
[1] 劉俊龍,何在洲.機械設計課程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3.
[2] 韓永紅,劉遠君.新課程改革中的文化理解[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1):112-114.
[3] 徐冰鷗.對綜合課程理論的認識與思考[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0,16(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