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賽容
“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這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之一。在低年級語文教學實踐中,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其獨特作用,對優化與完善課堂教學,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語文教學配上適合的信息技術,能刺激學生的各種感觀,讓學生身臨其境,觸景生情。在教師營造的民主、寬松、愉悅氛圍中,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獲得了美的享受。
信息技術整合低年級語文課堂實踐“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這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之一。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相互結合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開拓思維、積累文本語言,因此,在低年級語文教學實踐中,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其獨特作用,對優化與完善課堂教學,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導入新課時巧用信息技術,激發興趣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進行導入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不同的導入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學習的最好刺激正是源于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只要學生對學習主題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探索知識的迫切愿望,并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用信息技術導入新課教學,恰好能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它通過圖、文、聲、像等多中渠道,讓學生置身于信息技術所創設、營造的特殊氛圍中,調動其情感,促進其理解,激發其興趣。完成教師所不能達到的理想境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目的。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文第一冊入學準備階段,《我是小學生》是小學生邁入小學生活的第一課,如何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學習,明白從今天起自己已從一個幼兒成為一名小學生了,讓他們明白當小學生可以學會許多本領,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對學校生活的向往。信息技術就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創設了良好的平臺。
課堂片段:
1.師播放歌曲《上學歌》:“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小書包?我去上學校,天天不遲到,愛學習,愛勞動,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
2.說說你聽到了什么?
3.媒體出示學生日常學習插圖,邊觀察邊思考:我們應該怎么做小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用信息技術導入新課,能使學生實現課間到課內情緒狀態的轉變,使學生精神集中到課堂的學習,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者的角色。
二、識字寫字中借助多媒體,化難為易
1.信息技術讓識字寫字教學形象化
如教學“網”字時,屏幕上出現一張大大的網,慢慢地縮小,成了一個“網”字,此時無聲勝有聲,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教學“波浪”這個詞,先展現一片藍藍的大海,海水不停翻滾,海浪拍打礁石濺起無數顆小水珠。教師再引導學生想象一顆顆水珠就像“波浪”中的三點水。這樣學生能從畫面中理解字義,用字義來幫助記住字形,印象就會更加深刻。
2.信息技術讓識字寫字教學游戲化
一年級孩子有著好玩、百玩不厭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時地、有選擇地設計各種與生字聯系起來的游戲,就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小貓釣魚”“找朋友”“過河”等游戲深得學生喜愛,他們通過連一連、拼一拼等活動,不時產生一種新鮮感,增強了識字欲望,也鞏固了識字效果。
3.信息技術讓識字寫字教學直觀化
信息技術能直觀地指導學生觀察漢字、發現規律,獲得成功體驗。如在教《識字4》帶有蟲字旁的形聲字教學,課件出現了識字轉盤,學生觀察發現它們都是帶有蟲字旁的字,再隱去偏旁,學生又發現剩下的部分的讀音與原來字的讀音接近,他們對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理解頓時清晰起來,進而認識了其他帶有蟲字旁的字,擴大知識量。
三、品讀賞析中引入信息技術,幫助理解
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對于一些較難詞語及課文知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而信息技術憑借它那動態的淺顯易懂的聲色畫面,把抽象的語言文字和具體的事結合起來,可達到揭示詞語意義的目的。
如《小壁虎借尾巴》課堂片段(理解、區別“搖著、甩著、擺著”這三個動詞的意思):
(1)播放教學軟件中的畫面,仔細觀察小魚是怎樣在河里游的,老黃牛怎樣趕蠅子的和燕子在空中飛行時尾部的動作。
(2)說一說它們尾巴是怎么動的。
(3)演一演小魚兒、老牛、燕子尾巴的動作。
借助信息技術,老師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小魚兒、老牛、燕子尾巴的樣子及動作,通過看、說、做結合,不僅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這三個動詞,同時還進一步掌握了小魚、老黃牛和燕子他們尾巴的特點和用途。
四、朗讀中配以信息技術,領悟內涵
在朗讀訓練中,如能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如以音樂渲染情境配合課文的朗讀,常常能把老師怎么也講不清的、課文中蘊含的東西淋漓盡致地傳給學生,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便更容易調動其情感,促其理解。
如《一株紫丁香》朗讀教學,老師先利用優美的課件創設出一個個詩情畫意的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營造出濃濃的“師生情”,再相機播放了一段曲子。伴著音樂,老師給大家師范朗讀課文,優美的詩句,動聽的音樂,再配上抑揚頓挫的語調、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學生感同身受,產生我要讀之感,朗讀起來自是入情入境。
語文教學配上適合的信息技術,能刺激學生的各種感觀,讓學生身臨其境、觸景生情。在教師營造的民主、寬松、愉悅氛圍中,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獲得了美的享受。
五、在說話練習中結合,延伸課堂
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語言學習的重要性突出體現在了說話和寫話上。其中,說話訓練更是寫好話的基礎。信息技術生來就能激發人類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在說話和寫話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是大有裨益的。
在上《畫風》課末,教師播放班得瑞的名曲《變幻之風》,讓學生們閉眼,傾聽舒緩的音樂,想象風兒藏在什么地方。伴隨著動聽的樂曲,孩子們的思緒被打開了,個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各種發現在思維中迸發,快樂的回答在教室里回蕩。接著,老師讓學生根據一定的句式把風表述出來。“當_______時,我知道風來了,風藏在__________。”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老師把他們的發言,打字顯示在了大屏幕上,這時,孩子們驚奇的發現,他們也能編詩,也是小詩人了。配著音樂,朗誦著自己的小詩,文學的種子在書聲中悄然發芽。
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信息技術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中的有效運用,讓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更加順暢、和諧,使得課堂變得更加精彩、靈動。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最終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學生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