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廷晞
“授人以魚,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語文教學就要煥發活力,就要讓學生自己動起來,自讀自悟,自主學習,尋找學習的樂趣。學生的學習是“個性化行為”。我們應該在教學中留給學生可以自由地展示個性、愛好、思想的廣闊空間。
自主學習能力多元化品讀個性實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其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語文教學就要煥發活力,就是讓學生自己動起來,自主學習,尋找學習的樂趣。實效的語文教學就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重視學生的認知、興趣、情感、潛能等內心世界的研究,幫助每個學生充分挖掘自身潛能、發展個性和實現自身的價值。教師在學習活動過程中不是起支配、控制和主宰作用,而是像火柴一樣去點燃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積極的情感,進而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
一、自主讀書,愛上文本,與文本親密接觸
要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尋找學習的樂趣,要首先讓學生自主讀書,愛上文本,與文本親密接觸。在教學每一課前,我設計一些新穎的、獨特的、富有個性的導學提綱,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預習方式進行自主讀書,以此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如課前為學生準備與課文內容配套的資源包,資源包里有與課文知識點相關的小游戲、問答闖關和生動有趣的課文情境等內容,用富有趣味的預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習才有動力,才能使孩子在課前學習中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在學生自主讀書的基礎上,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什么、怎么學讓學生來選擇與決定。如自學認字,有的學生把生字編成字謎、兒歌、故事,或者畫成圖畫。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充滿了天真稚趣和獨特的理解力。這樣的學習方式,順應了學生心理特點和個性發展的需要,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創新。在初步掃清字詞障礙后,學生獲得了真正直接感知課文內容的自主認讀權。或一目十行、或通讀瀏覽、或忘情誦讀、或咀嚼品味,初步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親密接觸原作的原汁原味、對課文的精彩詞句和片段有了不同的關注點和感受,不同的疑問也就油然而生,從而產生了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解讀,走入文本,多元化解讀文本
“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應注重于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想讓學生愉快的學習,就應該舍棄繁瑣、機械地分析、解釋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品味。”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中學習,從而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樂趣,促使學生喜歡學習,積極學習、主動學習,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益,就是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自主解讀,走入文本。
學生運用課前預習的知識積累來理解文章內容,從篇章結構、表達技巧到一詞一句、主旨意蘊,哪怕是荒誕不經、令人啼笑皆非的“誤讀”,也能為更深入地領悟他人精妙的解讀鋪墊“閱讀期待”,才能吸收更精準、更獨到的感悟;而不是被老師權威式的“架空分析”和定論定評所剝奪,讀書的自主性、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堂課上,引導學生人人參與,從“悟”出發。分享自己閱讀感悟。學生在交流作者童年時和成年時對兩種評價的不同理解時,觀點各異,各抒己見。有的說:“小巴迪才七八歲,就想寫詩,而且去寫了,這樣的行為當然值得‘精彩極了的夸獎。”有的說:“作為一個真正負責任的父親來說,就應該嚴格要求,打是疼,罵是愛。”還有的說:“等作者長大后,回過頭來一定會感恩父母,認為自己是幸運的,能擁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成長的歷練告訴他,這兩相極端的斷言都是愛孩子的表現”……這樣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說得有情有理,而且個性飛揚。此時,老師不要概括而論,不要太多糾正,充分尊重每個孩子不同的表達的方式,通過多元化的語言表達訓練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讓課堂百花齊放,在自主學習中呈現多元化的課堂解讀,呈現活躍、自由、寬松的課堂環境。
三、自主品讀,感悟文本,在文本中讀自己
獲得審美愉悅是人們進行閱讀活動的動機之一。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媒介,獲得對文章思想內容和表達方式的具體體驗和感受,獲得審美享受的自主感悟權。在教學中要做到把語言的品析與情感的體味融為一體,產生審美愉悅感,就必須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讀中明情悟理,情感受到熏陶和升華。如在教學《梅花魂》一課時,運用電教手段播放思鄉曲或思鄉的詩歌,讓學生在深情憂傷的情境中再現外祖父鄭重地送給“我”墨梅圖的動人情景,親耳聽到外祖父對小外孫女說的話,圖、聲、樂、情并茂,學生心中洋溢著對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著我再指導學生反復有感情地朗讀外祖父說的話,深入體會外祖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優美的意境和美妙的旋律中走入文本,深情品讀,與作者產生共鳴,才能真正深刻地感悟人物的情感,從而受到美好真摯情感的熏陶。
四、自主創造,拓展文本,讓文本回歸生活
教師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感受、情感體驗,還要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生活、情感進行個性化的品讀領悟之后,自然就產生了表達的欲望。由此,我根據文本特點巧妙設計,引導學生通過自編歌謠、隨性涂鴉,表演體會,生活實踐等方式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讓學生在真實鮮活的情境中豐富表象,激發情感,自主創造,有了全新的體驗。
用圖畫來描繪。如學完《畫風》一課,根據課文的特點,我設計創新畫作業,把有關文意,通過自己的想象用圖畫形式表現出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想象捕捉風的影子,有的學生畫了紛飛的落葉,飄揚的旗幟,有的學生畫了飄落的雨點,還有的學生畫媽媽飄逸的長發……學生對這樣的作業感到新鮮,產生興趣。這種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業變成自己獨特的作品。
用歌聲來表達。讓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樂事、趣事。如學完《月亮的心愿》一課后,很多學生回家唱了一首歌獻給親愛的媽媽。有一些課文學完后,學生就自主選擇適合課文內容的背景音樂,進行即興表演、配樂朗誦。這樣不但深入理解了課文內涵,還能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豐富了情感的體驗,享受了生活的樂趣。
與實踐相結合。如學了農業諺語后,我讓學生找找資料或請教別人,了解還有哪些小動物和植物可以給人們傳遞有關信息,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有興趣的還可以編一編兒歌。學過《秋天的圖畫》后,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感受季節的變化,即興創作自己的《季節歌》。學生的語言表達在快樂的語文環境中得到滋養,通過自我實踐,喚起學生心靈深處對生活的熱愛。
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生命個體,充滿靈性與活力,具有獨特的情感和智慧,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只有通過自讀自悟,才能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小學語文教師.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