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慎美
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我校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也取得了一定的經驗與成功。既要對新課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又要做到把現代教育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整合好,還要注意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課改地理教學素質教育值教研活動月之際,為進一步滲透新課改理念,我校高中部地理組聽了幾節新課改觀摩課。其中一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無論大小問題,一概小組討論解決。表面看來氣氛非常熱烈,學習效果也不錯,但真正效果呢?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又真正掌握了多少呢?僅僅是知識的表皮而已。另一位老師應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學過程非常流暢,教學目標也“順利完成”。但老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卻出現了不少錯誤,專業知識較為膚淺,甚至對學生回答中出現的問題也不能及時給予指正。
這兩節課引起老師們的強烈反響,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地理教學中究竟怎樣實施新課改理念?
一、新課改是對以前工作的再認識、再升華
新課改不是對前面工作的全盤否定,相反它是對以前工作的一次再認識、再升華。因此,我們沒必要“另打鑼鼓新開張”,而應該在前面工作基礎上,批判地改變一些陳舊的觀念并且批判地接受新的理念,這并非意味著老師可以全盤丟下知識無所事事,而否認了應有的主導作用。
地理課程改革之一就是要改變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現代社會以及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興趣、經歷和體驗。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注重基礎性的能力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只有與生活密切聯系,才有無窮的地理資源可供開掘,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加強同生活的聯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能更好地促進地理教學,也更能體現新課程理念。
二、把現代教育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整合好
高中地理新課改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促進廣大地理教師鉆研新教材,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而教育的現代化,其本身既要求教育觀念的現代化,又需要教育技術的現代化。因此,我們必須把現代教育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整合好。現代教育技術的主要優越性體現在:多媒體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鏈接的選擇性、大容量存儲的豐富性、動態形象模擬的生動性、高速傳輸的便捷性、人機交互的操作性、超時空交流的共享性。就高中地理教學而言,現代教育技術的直觀性是其他教學設施所無法比擬的。如高三地理教學在復習等高線知識時,有一判讀閉合等高線內部的海拔高度原則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就可用多媒體教學,講解特別直觀、通俗易懂,然后讓學生舉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實例;再如,復習陸地水體的相互補給關系時,也可直接用多媒體展示,并進行分析,然后聯系長江和洞庭湖之間的相互補給關系加以說明。這樣組織教學比只讓學生看書或者教師平鋪直敘講解或者只展示課件不進行分析并聯系實際效果要好得多。可見它可以營造更好的地理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可以進一步落實和推進素質教育,使每個學生個性和特長都得到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進一步完善教學目標,使學生既“學會”又“會學”。
三、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課改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其關鍵是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因此地理課程改革要改變以往那種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地理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年齡特征、學生基礎運用靈活多樣的地理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實、概念和技能,增強地理學習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實踐證明,學生對某一學科的偏愛與興趣往往得益于任課教師教學的強烈感染力和吸引力。濃厚的興趣會變成巨大的動力,興趣是學習的良師益友。因此,在新課改中,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講求教學藝術,不斷激發并鞏固學生的求知欲望,“授之以情,教之以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增長才干。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每節課運用多樣的導語,則是抓住學生的關鍵。一個好的地理教師往往通過一個好的導語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如一位教師在進述《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時,一開始就拿出一人物畫像,問同學們這是明代的誰?假如你是他,出使西洋何時去?何時回?再如,有一位老師在講《環境問題的產生》時,一開始就提出問題:日本水俁灣出現貓集體自殺,為什么呢?簡短的一幅畫,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重難點迎刃而解。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現身說法,突破教學難點。如一位老師在講巴西經濟與亞馬孫熱帶雨林關系的時候,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當地的行政長官,你會采取什么辦法解決?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一個學生扮演行政長官,其余的學生扮演記者,進行現場采訪,教師在適當的時候作一下點撥。結果學習氣氛異常熱烈,提的問題也十分到位,學習效果十分理想。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盡量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以此來創造一種融洽的課堂氛圍。為適應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需要,教師在參與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吸納新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前我們總是說:“要想教給學生一滴水,老師得有一碗水”,在新課改中,則應改為:“要想教給學生一滴水,教師應是長流水”。教師只有不斷加強學習,增強自身的文化素養,才能真正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總之,只要我們地理教師能夠直面困難,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更新觀念,努力學習,新課程改革一定會再結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