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冠凡 上官金絲
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構建重基礎、多樣性、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改革,以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方案(實驗)》設置了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的課程結構。模塊是課程結構中的基本單位,組成物理學科的包括必修和選修部分。選修模塊的設置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同時也是課程改革實施的難點。如何發揮物理選修課的作用,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物理選修課程建設高中物理新課程分為共同必修兩個模塊和三個選修系列。必修的兩個模塊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選修系列l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選修系列2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參與物理學的技術應用活動;選修系列3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經歷物理學的實驗研究和理性思維過程。必修與選修課程各有特色,各有側重,新形勢下為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步伐,完善選修課程的建設,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秉持積極樂觀的教學心態,及時改進,勇于超越
教師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課改既是困難,也是機遇。說它是困難,因為它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場重大的革命,必然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許多新問題、新困難。不過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去看,明白挑戰與機遇同在,壓力與動力并存,面對課改,大家都困難,但都同享成功的機會。教師秉承積極樂觀的教學心態,注意教師之間的相互滲透,由于教師之間在教學理念、知識結構、智慧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即使是教授同一學科的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整體的設計等方面的差異也是很明顯的,這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在互滲中的各抒己見、相互啟發,可以實現思維、智慧上的碰撞。與此同時,要學會主動向學生借鑒意見。在傳統教學中,
教師是知識的載體,老師等同于知識,但是現在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新課程改革中對教師更為貼切的定位是學生的伴游,自始至終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不再是單純性的導游而是與學生在學習中同甘共苦的伴游。教師在伴游過程中及時聽取學生意見,彎下腰來向學生學習不斷優化自身與教學過程,實現自我的超越。
二、三個維度構思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
在新課程改革中,依據現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學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標準又把它具體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在三個維度構思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在教學內容實施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單純的認知體,而是富有朝氣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其次,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一模一樣的標準件,也不是一個僅以年級或班級為標志的抽象群體,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獨特個性的具體的人。最后,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動接受體,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的學習主體。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要求教師應當立足于每一位學生當前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全面把握學生成長的各個要素,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指導策略,科學而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揚長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良好氛圍,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景,著眼于使全體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體現出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因為任何一位學生都潛藏著無限的發展可能。教師的職責應當是面向全體學生,挖掘他們每一個人的內在動力,為他們提供學習成功的適當條件,引導并幫助他們把潛在的能力變成現實的水平,促進他們素質的協調發展和個性的充分發展。
三、增強課程資源意識,拓寬選修課程開設途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要求,“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高中選修課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強對選修課開設的研究應是目前選修課程研究的重點。因此,選修課程的開發要增強課程資源意識。第一,優化使用現有實驗室資源,對實驗室儀器的使用進行優化組合,統一調配,盡可能多地開出實驗項目,使實驗室儀器設備得以充分利用;第二,創建自制教具實驗室,結合不同章節教學內容,發動學生收集廢舊材料和閑置儀器;第三,建立實驗室開放機制,為使學生增加接觸、了解各種實驗儀器設備的機會,開放學校物理實驗室,鼓勵學生利用實驗儀器或搜集所需實驗材料,自己動手設計與完成實驗,讓實驗室成為日常物理學習的重要場所;第四,鼓勵學生建立家庭實驗室,自覺培養學習興趣,拉近物理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第五,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仿真實驗室,從網絡上搜集或制作圖片、錄像、實驗課件等信息化課程資源,可以建立自己的課件庫,以備學生檢索;第六,教會學生開拓思路,認真觀察與體會,嘗試從社會與自然界中發現與利用物理課程資源。另外,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在選修課程的開發上注重多樣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
四、改革傳統評價體系,科學評價選修課程
課程評價是整個課程實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選修課作為相對獨立的課程領域,旨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對其評價不能機械套用傳統評價模式,應更多地著眼于差異性和多樣性,根據其自身性質和規律,建立一套關注學生多元能力發展和潛質開發的評價體系,因“課”制宜地制定評價方案。
范例:高中物理選修3—3的課程評價,本模塊完成后可獲得2個學分,教師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兩方面相結合。
(一)評價指標
1.課堂紀律情況,作業上交情況及完成質量;此項由任課教師打分,分為A、B、C、D四檔。
2.小組合作情況:由各小組互評。各小組根據每人積極發言的態度及次數,完成小組合作作業的次數(如實驗報告、上臺匯報展示等),進行實驗操作的態度及實驗情況,分別給予A、B、C、D四檔評價。
3.成果質量情況:由專家或者教育行政部門評定。各小組完成的實驗研究課題或創新設計項目按質量高低分別給予A、B、C、D四檔評價。
(二)評價結果的處理
1.平時成績由教師根據上述1~3的評價結果綜合給出一個等第。
2.百分制評分結果在60分以上或平時成績等第為C等以上者,可獲得2個學分。百分制評分在60分以下或等第評價為D等的均為不合格,不能獲得相應學分。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物理模塊必修與選修的界定,尤其是選修課程的增設是體現科學教育的本質,重視物理科學探究,把握物理教學基礎性與時代性并存理念的進一步彰顯。深化課程改革,充分發揮物理選修課的作用,需要廣大教職工不斷地摸索、探究、創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