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年來形成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寫作變得非常被動。老師雖然苦口婆心,但收效甚微,甚至學生談到語文就頭疼。因此,如何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使學生的語言生動形象成為課堂教學中應該反思的問題。
關鍵詞:導語;課堂;文章
蘇霍姆林斯基說:“脫離課堂教學的教研是不可思議的。”本學年,本人教七年級,在作文教學上尋求新路,在平時的課堂上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
一、從興趣出發,用優美的導語吸引人
一節課,有好的導入才會有學生生動的課堂表現,才會有預設與生成的互動。所有優秀的示范課都是從好的導入開始的。記得于漪老師《春》一文的導語:“我們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現出陽光明媚、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的生機有無窮的力量。”這樣的導語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創設了一種聯想情境,學生會覺得眼前春光融融、一片生機。這種有生命力的語言不正是學生感興趣,想學、想表達的嗎?
二、從指導入手,用多樣的導語生動課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未來的文盲并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注意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容易養成墨守成規的習慣,所以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性的導入語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那么,怎么利用導語,在課堂中滲透作文訓練呢?
1.課前布置,深讀文章
課堂導語的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想要在第一次上課就達到一鳴驚人、文采斐然的目的,這是夢想而不是現實。我在進行這項訓練時是這樣做的:課前將與這節課有關的資料提前發給學生,提前的天數大概是3~4天,這樣學生的準備就比較充分,對文章的把握就比較全面;其次,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四人小組,每人先提交一個導語,組內交流,互改,最終提交一名同學的導語作為候選導語(每人必須要被提交一次);候選導語張貼上墻,根據點擊數,最終進入課堂PK環節。
2.課上交流,教師指導
課上的交流很重要,這個過程中老師的指導必不可少。好的指導能讓學生更加明確方向。
比如,剛剛進入七年級下半學期,開始我們的導語訓練時,學習《童年的朋友》,一位候選同學的導語是這樣的:“你想知道誰是高爾基嗎?你知道他外祖母是誰嗎?請看課文——”當時,所有候選導語竟是如此雷同,都是這樣簡單明了,聽講同學覺得沒什么特別。那怎么做呢?可以采用幾種方法,如,“提問導入”“軼事導入”“簡介導入”“背景導入”“抒情導入”“辯論導入”“積累導入”。如此歸類,就能讓學生從紛繁的思維中找到共性的特點,有明確的方向,有取之不竭的思維源泉,更為寫作積累語言素材,生動了課堂氛圍。
3.課后整理,裝訂成冊
在課堂妙語連珠導語的基礎上,課后我們鼓勵每一個學生學習、模仿優秀的導語,引導他們對原稿推翻、重構,寫出自己的特色。寫完的導語再上交,老師打分,分高者就可以進入班級“文英采擷”書冊中,留下墨寶。通過一擬、二說、三評、四改、五展示,將學生導語寫作納入課堂教學的正常環節中來,突出學生主導地位,達到激活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讓課堂不再枯燥乏味。
總之,我們若是真正做到把導語寫作的自由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寫出有個性、有創意的導語來,必將為學生的作文訓練打開一扇門,更會拓展課堂的深度與廣度,讓課堂教學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潘治州,韓曉霞.對語文教學個性化的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8).
作者簡介:劉璐,女,1979年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河海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語文。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