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妤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然而,數學作為一門抽象性、邏輯性較強的科學性學科,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不僅能夠將理論知識形象化、直觀化、具體化,使客觀事物的形、色、聲直接沖擊學生的大腦,而且對學校實現教育現代化也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巧用多媒體,創設探索的情境
布魯納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促成一種學生能夠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學生探索新知的動力,源于興趣和對事物的好奇。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好奇心較強,任何事物在他們眼中都充滿了好奇。因此,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導入新課時,多媒體錄音播放“嘀嗒、嘀嗒……”讓學生聽這是什么東西發出的聲音。在學生回答出“時鐘發出的聲音”之后,師說:“對,這是時鐘發出的聲音,是時光老人的腳步聲。”接著多媒體屏幕上出現了各種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鐘、表。形象的語言、精美的實物展示使學生感到很新奇,馬上對這節課產生了探索的興趣。在教到認識“分”時,學生隨著教師的多媒體動畫演示、引導,很清楚、直觀地在鐘面上認識了什么是1小格及1小格的時間是1分鐘,鐘面上一圈是60小格,分針走一圈是60分鐘。在課將結束時,多媒體屏幕上出現了時光老人生動的畫面,配上可親的話語,提出本課延伸的話題,使學生記憶深刻,激發繼續探索的欲望。
二、巧用多媒體,尋找探索的起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因素有教師的因素,有課程的因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自身的因素。其中學習者自身因素中三個最主要的方面有:思維方式、知識背景、生活經驗。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很強,往往前期學習的知識是后繼學習知識的基礎和前提。奧蘇貝爾說:“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活動是否有效,應主要看新的學習內容能否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的知識系統建立實質的關系。”《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對教學環節作出精心預測時,最重要的是對學生的認知起點,對學生的思維活動進行預測。因此,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結點是探索的最佳起點。巧用多媒體,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找起點。數學知識都是某些生活原型的科學抽象概括。一個新的數學知識的呈現一定要給它配上生活原型,使學生身臨其境體驗并理解相關數學概念的實際含義。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先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多媒體演示:一條路上有兩個人在行走,將會出現什么情況?行走的方向有同向、相向、背向。理解的同時建立了相遇問題的數學模型。
三、巧用多媒體,關注探索的過程
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教師簡單展示結論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親身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和創造等活動的過程,這樣才能真正獲得數學的知識和數學方法。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作為中介,通過演示把數學中各種已知條件的邏輯關系,以一種學生可以感受和認識的形式呈現出來。在一次省歷屆獲獎教師觀摩課上,有一位開課教師上“相遇問題應用題”的第二種解法,“先求每分兩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再求4分兩人所走路程的和”。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將整個相向運動過程的每1分鐘物體運動變化的情況,用計算機逐步顯示于屏幕上。(1)開始時,出現兩人處于起始位置,多媒體顯示兩人同時前進,直到對應于一分的位置做點,經過4分鐘,兩人在校門口相遇。(2)“先求兩人1分所走路程的和。”多媒體閃動小強、小剛各1分所走的路程,脫離出來在上面合并在一起。(3)“再求兩人1分所走路程的和。”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演示,把4分鐘所走的路程依次排列在屏幕上,由于圖像比較直觀形象,在大腦中貯存和提取要比文字簡單、直接,易于回憶和聯想,這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便在學生頭腦形成了清晰而牢固的表象。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恰如其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演示操作性強的特點,巧用多媒體,創設探索的情境;巧用多媒體,尋找探索的起點;巧用多媒體,關注探索的過程,從而引思、導思、拓思,突出數學概念本質屬性,使學生愿學、會學、易學。尤其是計算機多媒體的動畫效果能夠模擬許多復雜的數學動態過程,使抽象、復雜、難以理解的數學問題變為具體的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同時增加了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強化認識結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現和探索過程,培養學生發現知識和探索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受益終身的數學思想。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