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環境創設中以創新環境為切入點,反思教學實踐,轉變教師觀念,關注幼兒的需求,傾聽幼兒的想法,為幼兒創設支持性的活動環境,在幼兒的興趣點上不斷生成有益的教育內容,有效地吸引幼兒參與,以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
關鍵詞:幼兒園;環境;滲透;教育作用
幼兒、教師、家庭和環境,已經構成現代幼兒教育的基本要素。幼兒園環境是幼兒獲取經驗的載體和媒介,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資源,我們教師不僅應對幼兒環境予以足夠的關注與重視,而且還應通過對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那么,如何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與幼兒、教師、家庭相互聯系呢?
一、提供“家庭式”的班級教育環境,幫助幼兒適應新生活
“家庭式”的環境是從人文的角度出發,考慮到家庭對孩子的持久影響而創作的一種具有家庭特色、溫馨而又舒適的環境。特別是小班幼兒,剛剛離開家人,存在著焦慮的現象,而“家庭式”的環境讓他們有一種依賴感、安全感。幼兒在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的同時,也學會了新的生活。
為了讓幼兒一進幼兒園就有一種家的感覺,我們在每個教室的衛生間都配置了一個小馬桶,幼兒看見有一個和家里一樣的坐便器就不會憋尿,時間長了就養成了定時大小便的習慣。
在衛生間我們還貼了一些“節約用水”“節約用紙”“洗手步驟”“小心地滑”等標記暗示幼兒節約用水、正確洗手、注意安全等,在“家庭式”的環境中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二、“互動式”的園內公共環境,激發幼兒探索、學習的興趣
1.合理投放材料,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游戲環境
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材料的投放在提高幼兒交往技能,增加幼兒的社會經驗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各個活動區、角,教師是活動材料的提供者,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活動目標去準備各種活動材料,在活動過程中根據幼兒的反饋不斷更換、增添新材料,并隨季節和教育內容而更換,使幼兒對各活動區、角的內容能保持新鮮感。
2.參與環境創設,注重幼兒創設過程的體驗
良好的環境是幫助幼兒發展語言的基本條件,在教幼兒俗語的時候,教室的環境布置以俗語教學為主題。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提供俗語材料,運用圖片、漢字與幼兒共同制作掛件,既可以裝飾環境又能加深幼兒對俗語的理解。這樣幼兒會感到十分滿足,從而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創造性能力。
3.教學文化活動滲透到幼兒園環境中感知教學活動的互動性
社會認知是指對他人、對社會公德和禮儀的認識過程,環境是激發幼兒社會認知的重要因素。而幼兒園是幼兒平日生活的主要陣地,真正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必須有一個寬松自如的環境,民主和諧的氣氛。在教學活動文化布置時,我們強調了“自然性”和“人文性”,把教學文化滲透到幼兒園環境中,讓幼兒感知教學活動的互動性。
三、“滲透式”的環境引領家長教育觀念的更新
在每個班級環境的創設中,如何能激起家長與環境之間產生積極、有效的交互作用,提升家長新的教育觀念,是我們始終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培養幼兒折疊衣褲的時候,我們利用主題墻,運用圖文并茂的方法告訴家長,可以編一些通俗易懂的兒歌,幫助幼兒記憶折疊衣褲的步驟。如折衣服兒歌:小衣服,睡睡好,臉朝上背朝下,小袖子,快快來,躲進衣服睡覺了。折褲子兒歌:一對雙胞胎,面對面站好,一起彎彎腰,再把椅子找。穿套式毛衣兒歌:小衣服,放放好,我來鉆洞洞,先鉆一個大洞洞,再鉆兩個小洞洞。穿開衫的時候兒歌:天冷了,蓋房子,再鉆兩個小窗子,最后再來扣扣子。這樣幼兒看懂了圖片的過程,家長學會了兒歌,在指導家長時,邊念兒歌邊操作給他們看。使家長更了解孩子的學習及教師的工作,主動參與到幼兒園活動中,從而促進家園活力。
環境是當代幼兒教育的重要走勢,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們應當做個有心人,為幼兒創設各種環境,并進行細心指導。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我相信,只要創設一個健康、和諧的幼兒園、家庭環境,一定能激發幼兒學習與創造的欲望,為幼兒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彭靜.創建適合兒童發展需要的教育環境[J].內江科技,2008(07).
作者簡介:王芳,女,1971年3月出生,現任如皋市磨頭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曾撰寫多篇論文并發表或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