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培養幼兒語言發展能力,把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作為課程資源的基本內容,通過俗語教學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會大大提高幼兒各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俗語教學;幼兒;因材施教
一、問題的提出
語言是幼兒開展思維活動、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幼兒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積累各種精神財富都要利用語言來完成。在語言這個符號系統中,俗語是一種以極少的文字反映多信息的語言形式,言簡意賅是它的優勢。它是“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愿望”。隨著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新事物的大量涌現和新概念的相繼產生,人類語言變得日益豐富。由于每個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不同,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習慣用法和表達方式,俗語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抽象、枯燥的學習內容變得具體、生動而有趣,從而達到使幼兒易于理解和掌握各種知識的良好效果。于是,我們提出了“俗語教學對中大班幼兒語言發展的研究”這一微型課題。
二、研究設計
1.研究目標
讓幼兒會用歇后語談話、交流;注意傾聽并能理解俗語的意思;能清楚地用俗語說出自己想說的事;喜歡聽故事、看圖書、看圖片說出俗語。
2.研究方法
(1)運用故事學習俗語,激發幼兒對作品的興趣并加深理解;(2)根據幼兒自身特點、興趣、需要等進行自由選擇圖片說出俗語;(3)運用俗語編出小故事、動作等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研究原則
(1)游戲性原則;(2)科學性原則;(3)參與性原則;(4)直觀性原則;(5)啟發性原則;(6)循序漸進的原則;(7)因材施教原則;(8)整合性原則。
三、研究措施
1.激發幼兒學習俗語的興趣和愿望
讓幼兒通過表演、講述等方式來表達故事內容,從而學習俗語。在選材方面就應注意多選取一些主題突出,易于表演的內容。如,大班可選用故事《鐵公雞請客——一毛不拔》《王婆賣瓜——自賣自夸》《麻雀下鵝蛋——瞎吹》等素材來讓幼兒輕輕松松地學好歇后語。
2.通過直觀有特點的場景、道具幫助幼兒熟悉俗語內容
利用好道具可以代替教師過多的語言指導,幼兒既感興趣又易于理解。如,在教幼兒“猴子撈月亮——一場空”這個歇后語的時候,我利用《猴子撈月亮》的故事碟片來進行教學,幼兒看了碟片后就能輕松地學會歇后語,并且還編了許多歇后語。
3.教學形式多樣化
幼兒掌握了一些俗語以后,我運用了以下這些方法進行練習:(1)幼兒抽圖片,根據圖片上的內容讓幼兒說出俗語;(2)運用故事讓幼兒編俗語;(3)運用猜謎的形式讓幼兒說出俗語;(4)運用俗語讓幼兒畫圖、編故事;(5)請能力強的幼兒帶動不愛講話的幼兒。
4.創設豐富的支持性環境
良好的環境是形成幫助幼兒發展語言的基本條件,教室的環境布置以俗語教學為主題。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提供俗語材料,運用圖片、漢字與幼兒共同制作掛件,既可以裝飾環境,又能加深幼兒對俗語的理解。這樣幼兒會感到十分滿足,從而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創造性能力。
四、研究成果
開展“俗語教學對中大班幼兒語言發展的研究”課題的研究之后,幼兒各方面都得到了發展,課題組教師學習、研究的熱情高漲,科研意識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教育理論水平也顯著提高,教育觀念和行為有了較大程度的進步。根據兩年來的教學經驗,我還編寫了適合幼兒學習的《俗語教學精粹一本通》及《幼兒身邊的俗語》。
五、反思與推進
1.幼兒、教師之間形成研究共同體,保持相互“協作”與“支持”是課題研究順利開展的基礎
2.科學有效的研究過程是課題研究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
3.觀摩、研討與反思是行之有效的課題研究方式
4.利用家長資源,在園本課程中滲透家園合作教育
總之,在兩年的研究中,我在反復中嘗試,在嘗試中改進,在改進中提高。我知道:成功的希望與思考的時間和實驗的次數成正比。
參考文獻:
細益.俗語大全[M].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06.
作者簡介:賈霞,女,1982年5月出生,現任如皋市磨頭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曾撰寫多篇論文并發表或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