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過多地應用在教學過程中,而對話教學這一模式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分析在對話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展開對如何進行有效對話的討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對話模式;有效性
一、小學語文對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對話容易被極少數的學生壟斷或仍然由教師主導
如果教師不注意,一些成績較好的或本身就善于表達表現的學生很容易就將課堂上的對話機會壟斷,導致大多數的學生在課堂上沉默不語,一些學習問題也無法得到及時的解決和指導。由于受到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上課時還是習慣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這樣學生在課堂中不論是學習還是對話都是被動的。
2.對話流于形式
有些示范課上,課堂活動又多又熱鬧,但仔細聽了就會發現,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只要死記就能很好地解答,這種經過了“包裝”的課堂對話,不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問、學生齊答的對話也很常見,這種對話模式其實缺乏實質性的教學內容,學生很容易魚目混珠,教師也無法很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學效果難以提高。
二、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對話的有效性
1.保持教師和學生對話的平等性
參與、投入、互惠這三個規則決定了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當中的主體。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對話時,教師與學生的身份是平等的,并且想出更多的方法讓更多的學生也參與到對話中來。教師的積極投入和真誠能夠讓學生敞開心扉表現自己,也能更好地融入學生當中。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上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習能力的提高自是不必說了。
舉個例子,在課堂上有學生對“一枝紅杏出墻來”提出了疑問,他覺得春天的時候應該是紅杏滿墻,怎么會才“一枝”呢?如果要想表達更濃更美的春色,改成“萬枝紅杏出墻來”豈不更好?在短暫的詫異過后,我先表揚和肯定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敢于提出和別人不同的觀點,敢于質疑,這一點非常好,然后拋出一個問題給學生:“那你們說說看,詩人為什么要這么寫呢?”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和交流后,給出了以下的觀點:“紅杏其實有很多,但是被墻給擋住了,詩人就看到一枝。”“詩人是想讓讀者能夠在讀到這句時產生聯系和想象,這樣既增加了神秘感,又能讓讀者深刻地體會到濃濃的春意。”……學生的討論越發熱烈,于是我順勢又提出另一個問題:“那如果你們就是那一枝探頭墻外的紅杏,想想會看到怎樣的景象呢?”這時學生的發言就更積極了:“我會看到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紅紅的太陽。”“我會看到美麗的田野,蜜蜂和蝴蝶在翩翩起舞。”……
由此可見,在對話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多多肯定學生的不同的想法,讓學生的思維更具發散性,那么這樣的對話,就是有效的。
2.創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之間的對話
在課堂中,不但要重視教師與學生的對話,還要重視學生與文本以及學生之間的對話。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其實就是在和作者進行溝通,并在閱讀中會加入自己的生活體驗,這樣就能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一層的或者更獨特的理解。比如,在學習《鋤禾》這首詩時,在教師將詩句簡單解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創設出與詩句相符的情境并進行對話,如果能表演成一個小品那更好。這樣的要求讓學生很感興趣,他們在對話中就理解了詩句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也形成了他們的價值觀。在這樣的過程中,因為少不了學生之間的討論,所以無形中也加強了學生與學生的對話,讓學生在對話中“取長補短”。
總之,雖然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對話教學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但只要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對話教學將會收到更為明顯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朱字慧.小學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有效模式探究[J].陜西教育:行政版,2011(12).
[2]卓瑪擁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對話[J].新課程:小學,2013(11).
作者簡介:萬國哲,男,1962年12月出生,大專,就職于陜西省旬邑縣底廟鎮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